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41篇
  免费   704篇
  国内免费   956篇
安全科学   825篇
废物处理   138篇
环保管理   889篇
综合类   3671篇
基础理论   564篇
污染及防治   447篇
评价与监测   2094篇
社会与环境   148篇
灾害及防治   125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35篇
  2022年   208篇
  2021年   229篇
  2020年   303篇
  2019年   220篇
  2018年   225篇
  2017年   273篇
  2016年   334篇
  2015年   383篇
  2014年   431篇
  2013年   503篇
  2012年   510篇
  2011年   538篇
  2010年   371篇
  2009年   385篇
  2008年   307篇
  2007年   427篇
  2006年   454篇
  2005年   387篇
  2004年   302篇
  2003年   409篇
  2002年   272篇
  2001年   257篇
  2000年   221篇
  1999年   157篇
  1998年   101篇
  1997年   117篇
  1996年   93篇
  1995年   64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861.
为全面掌握环胶州湾区域生态环境状况,更好地服务于环胶州湾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根据《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规范》(HJ 442-2008),青岛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对环胶州湾区域进行了综合监测与评价,建立了环胶州湾区域陆海统筹监测评价体系,完善了胶州湾水质监测网络,摸清了环胶州湾区域直排海污染源状况及环胶州湾区域土地利用状况。针对综合监测与评价过程中存在的胶州湾污染源的排放状况掌握不全面、河流入海通量的测算不准确、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预测不能实现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入海河流监测、实行陆源污染物总量控制管理、建立自动监测站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62.
通过分析秦皇岛市2011—2012年每日的API值及大气PM10、 SO2、 NO2的日平均浓度变化与同时期的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人数资料,建立了时间序列分析数学模型,分析了秦皇岛市主要大气污染物与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的关系。发现秦皇岛市大气污染物的浓度与居民呼吸系统疾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性,污染物浓度升高,居民呼吸系统疾病的就诊人数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863.
气相色谱法测定室内空气中挥发性卤代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活性炭吸附-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测定室内空气中7种挥发性卤代烃的分析方法。样品经活性炭采样管富集后,用二硫化碳解吸,Agilent HP-1色谱柱分离,使用带有电子捕获检测器的气相色谱仪测定,以保留时间定性,外标法定量。当采样体积为10 L时,方法检出限范围是0.03~0.18 g/m3,加标回收率在72%~11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5%。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应用于室内空气中痕量挥发性卤代烃样品的检测分析。  相似文献   
864.
根据长沙市2013年PM2.5的逐日质量平均浓度、气象地面和高空观测数据,采用SPSS方法,分析了长沙市灰霾天气发生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沙市区的灰霾日以西北风向为主,PM2.5浓度与风速、降水呈显著负相关,与相对湿度、大气压、平均气温相关不明显。风速越小越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在没有降水的情况下,风速达到3.5m/s以上,空气质量才有好转;弱降水对污染物的浓度不会有明显的影响,降水量在5mm以下时,污染物的浓度不会有明显的下降,但强降水对空气有净化作用明显,在不同季节,不同时段,不同天气形势下降水的稀释作用不同;长沙秋冬季边界层稳定性几率高达80%以上,这种稳定层结构是长沙市区各种大气污染源不易扩散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65.
朱培瑜  魏轲 《四川环境》2014,(3):99-101
YSI 6600-V2多功能水质自动监测仪采用荧光原理快速测定水体中浮游植物蓝绿藻的密度,梅梁湖夏季水华高发期时,湖体中的浮游植物几乎全部是蓝绿藻。传统的浮游植物监测前处理方面就需要24~48 h,最终要数天后才有镜检结果,导致浮游植物数据滞后,不能很好的应用到预警监测中。通过比对相关性验证,保证荧光法数据的可信度,提高工作效率,为预警监测提供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866.
废水重金属在线比对监测研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废水重金属在线自动监测原理,对在线自动监测的主要应用方法分光光度法和伏安溶出法进行了比较;结合实际对废水重金属在线比对监测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指出比对监测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67.
目前烧结烟气脱硝主要采用活性炭(焦)吸附技术,投资及运行费用极高。SCR(选择性催化还原)烟气脱硝技术广泛应用于燃煤锅炉,技术成熟可靠。针对钢铁厂烧结烟气的特点,探讨了将SCR烟气脱硝技术应用于烧结烟气脱硝;通过适当的工艺优化和技术创新,烧结烟气采用SCR脱硝技术完全可行,经济适用。  相似文献   
868.
以福建省莆田市为例,研究分析了印制电路板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现场踏勘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加强对项目的现场核查,以及对环保设施建设及运行、建设内容变更、环境风险、危险废物处理等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869.
Creating False Images: Stream Restoration in an Urban Setting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tream restoration has become a multibillion dollar business with mixed results as to its efficacy. This case study utilizes pre‐ and post‐monitoring data from restoration projects on an urban stream to assess how well stream conditions, publicly stated project goals, and project implementation align. Our research confirms previous studies showing little communication among academic researchers and restoration practitioners as well as provides further evidence that restoration efforts tend to focus on small‐scale, specific sites without considering broader land use patterns. This study advances our understanding of restoration by documenting that although improving ecological conditions is a stated goal for restoration projects, the implemented measures are not always focused on those issues that are the most ecologically salient. What these projects have accomplished is to protect the built environment and promote positive public perception. We argue that these disconnects among publicized goals for restoration, the implemented features, and actual stream conditions may create a false image of what an ecologically stable stream looks like and therefore perpetuate a false sense of optimism about the feasibility of restoring urban streams.  相似文献   
870.
This article is an assessment of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art and relative utility of satellite precipitation products (SPPs) for hydrologic applications to support water management decisions. We present a review of SPPs, their accuracy in diverse settings including the influence of geography, topography, and weather systems, as well as the pros and cons of their use for different water management applications. At the end of this broad synthesizing effort, recommendations are proposed for: (1) SPP developer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usability, and relevance of precipitation products; and (2) SPP users to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of their predictions and hydrologic applications to better support water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