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290篇 |
免费 | 3584篇 |
国内免费 | 347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833篇 |
废物处理 | 263篇 |
环保管理 | 2180篇 |
综合类 | 8593篇 |
基础理论 | 1815篇 |
环境理论 | 6篇 |
污染及防治 | 1271篇 |
评价与监测 | 1670篇 |
社会与环境 | 494篇 |
灾害及防治 | 9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04篇 |
2024年 | 330篇 |
2023年 | 461篇 |
2022年 | 540篇 |
2021年 | 594篇 |
2020年 | 570篇 |
2019年 | 539篇 |
2018年 | 445篇 |
2017年 | 603篇 |
2016年 | 610篇 |
2015年 | 692篇 |
2014年 | 663篇 |
2013年 | 837篇 |
2012年 | 805篇 |
2011年 | 916篇 |
2010年 | 704篇 |
2009年 | 706篇 |
2008年 | 615篇 |
2007年 | 793篇 |
2006年 | 814篇 |
2005年 | 608篇 |
2004年 | 545篇 |
2003年 | 609篇 |
2002年 | 499篇 |
2001年 | 477篇 |
2000年 | 437篇 |
1999年 | 320篇 |
1998年 | 224篇 |
1997年 | 206篇 |
1996年 | 192篇 |
1995年 | 130篇 |
1994年 | 124篇 |
1993年 | 83篇 |
1992年 | 80篇 |
1991年 | 67篇 |
1990年 | 50篇 |
1989年 | 20篇 |
1988年 | 20篇 |
1987年 | 29篇 |
1986年 | 15篇 |
1985年 | 11篇 |
1982年 | 16篇 |
1981年 | 17篇 |
1980年 | 13篇 |
1979年 | 10篇 |
1978年 | 16篇 |
1977年 | 6篇 |
1973年 | 9篇 |
1972年 | 10篇 |
1971年 | 1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142.
为揭示京杭运河上游桐乡段总磷浓度不能稳定达到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的原因,在桐乡段干流布设 24 个采样点,入河支流布设 18 个采样点,开展水质加密监测,研究磷污染发生的时空变化规律;基于水质常规指标的主成分分析,以及各主成分因子中强载荷指标与三维荧光组分的相关性分析,对重点河段磷的主要污染源进行解析;并基于绝对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定量评价主要磷污染源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京杭运河上游桐乡段干流入境水总磷浓度为0.14~0.20 mg/L,沿程监测点 5~7、9 和 21~24 有明显变差趋势,最高浓度达 0.40 mg/L;部分入河支流水质较差,总磷浓度达到0.44 mg/L.2)主成分分析得到 3 个主因子,因子 1 以氨氮、溶解态磷为主要载荷,与类蛋白质组分显著相关,代表生产生活污染;因子 2 以高锰酸盐指数、溶解态磷、颗粒态氮为主要载荷,与类腐殖质组分显著相关,代表农业源;因子 3 以颗粒态磷、颗粒态氮为主要载荷,与浊度显著相关,代表码头污染与底泥源.3)运河上游河段的磷污染主要发生在干流监测点 5~7 和 9,主要为码头污染与底泥源,其在丰水期和平水期的贡献率分别为 65.9%和 31.8%;监测点 21~24 主要为农业源,其在丰水期和平水期的贡献率分别为 34.0%和 32.1%;此外,生产生活污染在丰水期也有较大影响,其对监测点 5~7 和 9、21~24 的贡献率分别为42.6%、31.8%. 相似文献
143.
为探究高原型水库上游流域的污染负荷来源及其贡献率,并计算水库的水环境容量,以云南高原柴石滩水库为研究对象,应用排污系数法估算了水库上游流域污染来源,运用水文和水质同步监测资料计算入库污染负荷,采用富营养化模型核算了不同水质目标情景下水库TN和TP的最大容量.结果表明:(1)柴石滩水库及其以上流域主要特征污染物为TN和TP;(2)水库上游流域的COD和TP主要来源于农村面源污染,贡献率分别为49.40%和50.11%; NH+4-N和TN主要来源于城镇生活污染,贡献率分别为45.76%和33.77%;农村面源污染贡献中,陆良县COD和TP贡献率最大,分别为34.82%和36.82%;城镇生活污染贡献中,麒麟区COD、 NH+4-N、 TN和TP贡献率最大,均高达65%.(3)COD、 NH+4-N、 TN和TP污染负荷入河量分别为28 050.90、2 465.16、4 680.54和870.93 t·a-1,TN和TP污染负荷入库量分... 相似文献
144.
于2015年10月、12月和2016年3月、8月在重庆大学A区采集秋、冬、春、夏4个季节PM2.5样品,观察其微观形貌,分析含碳气溶胶及其碳组分的浓度水平,并探讨其季节变化及进行来源解析.结果表明,重庆沙坪坝区PM2.5中有机碳(OC)、元素碳(EC)、烟灰(char)和烟炱(soot)的年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0.66、6.16、5.42和0.74 μg·m-3.OC季节变化显著,冬季最高,夏季最低;EC秋季最高,冬季最低,但与其它季节相差不大;char表现为秋季 > 春季 > 冬季 > 夏季;soot表现为秋季 > 夏季 > 春季 > 冬季.正定矩阵因子(PMF)解析出3个因子,分别代表生物质/煤燃烧和道路扬尘的混合源(52.7%)、汽油机动车排放源(22.9%)和柴油机动车排放源(24.4%).机动车尾气是秋、春和夏3个季节含碳气溶胶的主要来源,冬季主要受煤炭/生物质燃烧和道路扬尘混合源的影响.秋季污染事件可能是因为本地及周边城市汽油车通行量增加,冬季污染事件可能是本地煤炭/生物质燃烧排放增加和周边农村地区输入的共同作用,春季污染事件可能与来自西北方向的沙尘长距离传输有关. 相似文献
145.
为对辽东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进行定量评价及预警分析,根据2012—2015年每年8月的调查数据,计算了6种重金属元素(cu、PB、ZN、CD、HG和AS)的IGEO(地累积指数)、rI(综合潜在生态危害指)和IGE(生态风险预警指数). 结果表明:2012年和2013年辽东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的IGEO由大到小顺序为AS>CU>ZN>PB>CD>HG,2014年为AS>CU>ZN>PB>CD>;2012—2014年辽东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区域主要位于北部河流入海口海域、葫芦岛周边海域. 风险分级和预警评价结果显示,各重金属元素的ERI(单项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平均值均小于40,rI均小于150,处于低潜在生态风险状态;辽东湾所有采样点中,2012年有5.6%的采样点处于2级生态风险等级(O eR SUB>≤1.0),属生态风险预警级别,94.4%的采样点处在生态风险无警级别,2013—2014年所有采样点均处于生态风险无警级别. 对辽东湾生态环境具有潜在危害的元素是CD、aS和HG,辽东湾表层沉积物中AS、ZN、CD在部分采样点已达到生态风险预警级别,应加大对该海域的环境监测力度. 相似文献
146.
147.
空气过滤技术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别从空气过滤材料、空气过滤器、空气过滤理论及空气过滤技术的应用等四个方面,对空气过滤技术进行了详细阐述.总结了空气过滤材料、空气过滤器的分类及研究进展、空气过滤器的过滤机理及过滤理论的发展.介绍了空气过滤技术的主要应用,并指出了空气过滤技术的发展动向和市场趋势. 相似文献
148.
作为新一轮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产业智能化是“双控”目标下实现节能降碳减排的重要路径。运用2011—2021年275个城市面板数据,检验产业智能化对能源消费、碳排放、工业污染排放总量和强度的影响及机制。理论分析表明,产业智能化应用产生规模扩张效应、技术创新效应和产业结构升级效应,三种效应的相互作用将决定产业智能化对能源消费、碳排放、工业污染排放总量和强度的影响方向和程度。该研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基准回归,并运用工具变量、GMM动态面板、外生冲击检验和替换解释变量等方法,确保基准结果的稳健性。研究表明:①产业智能化不仅能够减少能源消费和工业污染排放总量,而且可以降低能源消费、碳排放和工业污染排放强度,实现节能降碳减排。②经验证据显示,产业智能化对能源消费、碳排放和工业污染排放的总量影响小于对其强度的影响。产业智能化主要作用于“能耗双控”,对“工业污染排放双控”作用较小,但未能实现“碳排放双控”。③机制检验得出,目前产业智能化所推动的绿色技术创新水平较低是产业智能化未能实现“碳排放双控”的根本原因,采用智能化技术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是由“能耗双控”向“排放双控”转型的重要条件。产业结构升级是“双控”目标下产业智能化实现节能降碳减排的重要机制。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提升各地级市产业智能化发展水平,加快企业智能化绿色技术研发,有序推进智能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9.
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健康效益评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为了提高空气质量改善进程,2013 年国家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本文基于空气污染与健康效益评估模型(BenMAP),对人口分布资料、大气污染与人体健康影响的暴露反应关系等进行了本土化修正,采用“支付意愿法”与“疾病成本法”相结合的方法,系统评估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后,PM2.5 污染变化引起的环境健康效益。研究结果表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PM2.5 环境浓度,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如果《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空气质量目标全面实现,可以避免城镇8.9 万居民的过早死亡,减少12 万人次住院治疗以及941 万人次的门诊和急诊病例,实现的全国健康效益约为867 亿元/ 年,说明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的健康有益性。本文对政府部门开展污染损失评估及制定环境健康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0.
外秦淮河是南京市一条重要的城市景观行洪河道,多年来受工业及生活污水影响,内源污染严重.为充分了解外秦淮河底泥污染特征,为疏浚提供决策依据,对河道上、中和下游典型断面底泥界面微环境以及营养物含量进行调查,采用有机指数法和污染指数法对底泥污染状况进行评估,同时根据污染物垂向分布特征模拟清淤对底泥内源释放削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上中下游底泥界面以上DO均值分别为4.62、 3.25和3.41mg·L-1,且分别在4.4、 3.5和5.5 mm处消耗殆尽,是典型的城市河道污染特征体现.调查河段表层底泥的ω(TN)、ω(TP)和ω(OM)均值分别为1 734mg·kg-1、 1 337 mg·kg-1和4.82%,底泥TN和OM的有机污染指数均值为0.48,处于尚清洁水平,TP的单项污染指数均值为3.18,处于重度污染水平.模拟30 cm清淤深度结果表明,底泥SRP和Fe2+的释放速率较清淤前分别削减42%~82%和88%~96%,而NH+4-N的释放速率却较清淤前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