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92篇
  免费   159篇
  国内免费   277篇
安全科学   507篇
废物处理   121篇
环保管理   558篇
综合类   1329篇
基础理论   132篇
环境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198篇
评价与监测   99篇
社会与环境   128篇
灾害及防治   5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95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84篇
  2016年   94篇
  2015年   119篇
  2014年   126篇
  2013年   152篇
  2012年   219篇
  2011年   231篇
  2010年   171篇
  2009年   149篇
  2008年   122篇
  2007年   185篇
  2006年   203篇
  2005年   140篇
  2004年   139篇
  2003年   150篇
  2002年   101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731.
对添加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后生物滴滤塔(BTF)去除乙苯废气的效能及滴滤塔中微生物16S r DNA高通量测序结果进行分析,探讨了鼠李糖脂对生物滴滤塔处理有机废气效能的影响机理.结果发现:鼠李糖脂在浓度为21.6 mg·L~(-1)时对微生物生长的促进作用尤为明显,BTF2(添加鼠李糖脂)和BTF1(对照)在挂膜启动期间生物量都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添加鼠李糖脂的BTF2在第35 d时生物量比BTF1增加了39.62 mg·g-1.BTF2的挂膜启动时间比BTF1缩短了5 d,并且系统挂膜稳定后对乙苯废气的去除率提高了12%.BTF1和BTF2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基本相同,主要优势菌群是变形杆菌门.在BTF1系统中,变形杆菌门占62.3%;在BTF2系统中,变形杆菌门占81.9%.在属水平上,BTF1下层系统的主要优势菌属占45.7%,在BTF2下层系统主要优势菌属占73.4%.研究表明,在BTF系统中添加鼠李糖脂可以促进优势菌的富集生长,缩短系统启动挂膜时间,强化BTF系统对乙苯的降解,并提高BTF的去除效率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732.
为了研究ICT技术在安全疏散领域的应用现状、演进和热点,以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有关ICT技术对安全疏散应用研究的科技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文献研究主题和时空分布、研究演进和科研网络以及研究热点和前沿态势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ICT技术对安全疏散应用研究可以划分为低潮期、发展期和爆发期3个阶段,形成了3大科研网络版块;随着ICT技术的发展,刊发相关研究的期刊从综合类向专业类拓展,并从火灾科学、交通科学和心理科学等多学科进行了交叉研究;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研究侧重点不尽相同,当前以无线传感网络、建筑疏散和导航系统等领域为研究热点,基于研究成果,提出相关研究热点和前沿等建议。  相似文献   
733.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快速高效地开展地震应急工作离不开地震应急技术的基础支撑。为进一步掌握我国地震应急技术现状,持续增强我国应急能力,通过梳理现阶段我国地震应急指挥、地震烈度调查与损失评估、地震现场流动监测3大技术系统,从技术构成、技术功能、存在问题等方面探讨我国现有地震应急技术。结果表明:现阶段我国的地震应急技术发展显著,但仍存在不足和薄弱环节,标准化、智能化、综合化或将成为新方向。  相似文献   
734.
脑力疲劳与非疲劳状态眼动指标的判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利用眼动指标(注视点个数FC、平均注视时间AFD、平均眼跳幅度ASA、最大瞳孔面积Pupil Max及反应时RD)对脑力疲劳状态进行判定,通过眼动追踪技术,测试了不同脑力疲劳程度的眼动指标值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通过FC、AFD、ASA和Pupil Max四个眼动指标可以判定被试者所处的疲劳状态; 2)当测试者注视点个数FC处于(11,13)区间,平均注视时间AFD处于(328,409)区间,平均眼跳幅度ASA处于(5,7)区间,最大瞳孔面积Pupil Max处于(992,1 124)区间时为非疲劳状态;当FC处于(7,10)区间,AFD处于(263,319)区间,ASA处于(2,4)区间,最大瞳孔面积Pupil Max处于(584,935)时可以认定被试者为疲劳状态。  相似文献   
735.
铀U(Ⅵ)由于核裂变反应已被广泛用于核能利用和核武器开发,但铀矿开采与冶炼过程中,会向环境中释放一定量的铀。铀元素由于自身具有放射性危害和重金属毒性,因此,会引起一系列生态安全问题。为了实现铀污染控制与维持还原态UO2稳定性,在铀分离、还原等污染控制技术评述的基础上,着重阐述U(Ⅵ)被还原固定形成UO2(s)的稳定性及稳定性维持方法,并对铀污染治理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36.
隧道通风数值计算中定义壁面粗糙程度的参数由粗糙高度和粗糙常数构成,参数的选取很难利用数学推导的方式进行研究。依托衢宁铁路鹫峰山隧道的施工通风项目,采用数值模拟并结合现场实测数据研究了隧道内壁面粗糙度的评定方法、取值和工程应用。结果表明:隧道壁面平均粗糙高度由隧道内实际开挖轮廓线和设计开挖轮廓线之间包络的面积与取样长度的比值确定,计算得到了隧道横断面平均粗糙高度为0. 191 m,纵向平均粗糙高度为0. 231 m;建立了粗糙常数Rc与粗糙单元间距、形状的关系,同时得到基本模型对应的Rc计算公式;基于典型理想壁面模型,以原模型面积减去理想模型的面积(绝对值)除以原模型面积所得值最小定义了最优简化模型,提出了关于壁面粗糙常数取值的计算方法,并以此计算出鹫峰山隧道壁面粗糙常数Rc为0.46。最终根据Rh和Rc的取值,采用三维数值模拟,分析了隧道内CO质量浓度不同时间段的分布规律。由于压入式通风自身的缺陷(无法突破长度瓶颈),且受现场布置及施工方式所限,通风距离超过3 000 m很难满足施工条件的需要,无法达到规定的洞内作业环境条件。因此,急需对现有的通风方式进行优化和调整。  相似文献   
737.
随着中国污水处理行业的高速发展,城市污水处理量显著提高,污水处理的二次产物污泥的产量亦随之剧增.市政污泥是市政废水处理的剩余固态物质,性质复杂,处理难度较大,是当今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文章围绕当前主流的市政污泥的产生工艺、末端处置技术加以探讨,介绍了活性污泥法的产生和发展、剩余污泥的危害和主要的末端处置技术,分析了市政污泥处置领域中研究和应用的关键问题,对进一步了解中国当前市政污泥处置领域的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38.
通过文献查询及现场调研,对清河流域屠宰行业产生污水的各指标浓度(BOD5、COD、NH3-N)进行统计,得出排放污水中各污染物指标的浓度值范围。通过OPMSE的仿真计算,得出排放污水经过BAT处理后,污染物浓度正态分布均值在90%、95%、99%置信水平下的置信区间。在置信水平为99%时,屠宰行业的COD置信区间为(43.31,52.86),BOD5置信区间为(20.83,23.78),NH3-N置信区间为(6.83,8.13)。同时,依据仿真计算结果还得出,处理后污染物浓度的极小值和极大值,屠宰行业的最佳出水各指标浓度为ρ(COD)为17.34 mg/L,ρ(BOD5)为14.18 mg/L,ρ(NH3-N)为3.09 mg/L,最差出水各指标浓度为ρ(COD)为97.32 mg/L,ρ(BOD5)为39.66 mg/L,ρ(NH3-N)为13.29 mg/L。将仿真结果与现有排放标准对比,拟定屠宰行业的污染物直接排放限值为ρ(COD)为60 mg/L,ρ(BOD5)为25 mg/L,ρ(NH3-N)为10 mg/L。  相似文献   
739.
为探明清洁生产技术在我国大气污染物削减中所起的作用,本文以火电行业为例,以SO_2作为特征污染物,对“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技术进行了筛选,建立了削污和减排效果分析模型,并收集火电行业的权威统计数据,计算了火电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削污量与“末端治理”技术减排量及两类技术各自削减量占比情况,研究了建国以来(1949—2013年)我国火电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削污效果和末端治理技术减排效果及其演变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研究结果显示,以火电行业发电效率最低的低温低压发电技术为基准线,1949—2013年65年期间电力行业通过清洁生产技术累计实现SO_2削污量为4.94亿t,节约4940亿元的环保资金投入,削污率达到58.5%;2002—2013年12年期间电力行业末端治理技术累计实现SO_2减排量为1.10亿t,减排率为13.0%.  相似文献   
740.
高温环境下薄壁结构声疲劳失效验证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针对高温环境下薄壁结构声疲劳失效问题,研究分析薄壁结构在高温环境下的声疲劳失效特征,验证薄壁结构热声响应计算方法与疲劳寿命预估模型的有效性。方法较系统地阐述高温环境下薄壁结构声疲劳失效试验验证技术,重点总结热声疲劳试验环境建立与加载、高温环境下噪声测试、高温环境下动态响应测试和疲劳破坏寿命测试方法,并通过具体案例说明工程中试验验证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试验件在仿真计算与试验中的破坏位置一致,响应频率吻合较好,应力水平一致,疲劳寿命量级相当。结论薄壁结构热声响应计算方法与疲劳寿命预估模型的有效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