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39篇
安全科学   1篇
环保管理   72篇
综合类   105篇
基础理论   55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18篇
社会与环境   15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干旱和半干旱荒漠矿区环境问题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我国西部干旱和半干旱荒漠地区的煤炭在长期的开发活动中引发的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系统性、持续性的环境保护对策,以使荒漠矿区的环境得到持续性改善,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2.
不同下垫面土壤凝结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凝结水是干旱区生态系统重要的水分来源。2010年6-7月采用底部连通和不连通的微渗计对塔里木河下游地区胡杨林、柽柳丛和裸地3种典型下垫面土壤凝结水的变化特征、形成时间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观测期间研究区裸地土壤凝结水总量最多,其次为柽柳丛的,而胡杨林的最小,其凝结水总量分别为2.60、2.49、1.26 mm,方差分析显示,不同下垫面类型土壤的日均凝结水量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②凝结过程一般从22:00持续到次日8:00,晴天日出后一定时间范围内凝结现象仍继续发生,3种下垫面土壤凝结水量的变化趋势均呈双峰曲线,2:00~4:00左右达到第1个峰值,第2个峰值出现在8:00左右;③连通微渗计产生的凝结水量显著高于不连通微渗计的(t<0.01)。凝结水量主要受气温、大气相对湿度、地温、风速以及下垫面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3.
河套灌区春小麦-萝卜复种模式下土壤NO3--N动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冯兆忠  王效科  冯宗炜 《环境科学》2006,27(6):1223-1228
研究了河套灌区春小麦-萝卜复种模式下,土壤、土壤溶液和地下水NO3--N浓度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土壤表层NO3--N含量降低,深层(100~150cm)增加;土壤溶液中、下层NO3--N浓度(70、120cm)显著高于上层(30cm),尤其是在萝卜生长季.当前的灌溉条件下,不同年度、不同生长季土壤NO3--N淋失量的多少与土壤水分的下渗量密切相关,且输入的氮素中有30%以上以NO3--N的形式淋失掉.施肥区地下水NO3--N浓度显著高于未施肥区,且65.5%的水样超过WHO规定的上限(11.3mg/L).总之,经过连续2a的春小麦与萝卜复种可使表层土壤NO3--N含量明显降低,但由于中、下层土壤剖面中残留大量的NO3--N,因此在当前灌溉措施下,短期内NO3--N淋失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84.
生态环境规划与建设是干旱区城市实现区域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以位于腾格里沙漠东部边缘的巴彦浩特为例进行干旱区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研究。在对巴彦浩特生态环境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及原则。运用生态学原理,分析了巴彦浩特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主要内容及范围,并提出了实施巴彦浩特生态环境规划的措施及要求。  相似文献   
85.
为了探究寒旱区湖泊悬浮物和沉积物中颗粒有机碳氮稳定同位素来源与环境相关性,于2019年1月对南海湖冰封期悬浮物和表层沉积物有机δ13C、δ15N及C/N值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南海湖冰封期悬浮有机质δ13C的变化范围为-31.94‰~-27.87‰,δ15N变化范围为15.16‰~18.66‰,C/N变化范围为3.90~5.13.沉积物δ13C值变化范围为-25.39‰~-18.83‰,δ15N值变化范围为7.04‰~13.66‰,C/N值变化范围为7.66~12.23.悬浮有机质δ13C和δ15N最高值分别出现在进水口区和湖心岛区,沉积物则都为湖心岛区表层沉积物.端元混合模型分析表明,冰封期悬浮有机质主要由内源水生藻类主导,水质保护区藻类贡献率达到82.33%,与该区域浮游植物丰度最高相符.表层沉积物有机质的主要来源为内源水生植物,在水质保护区贡献率高达89.7%.相关性分析表明,在冰封期内悬浮有机质与表层沉积物δ13C、δ15N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在低温情况下悬浮物δ15N与温度(P<0.025)、硝态氮(P<0.019)呈显著负相关,与亚硝态氮呈显著正相关(P<0.034).原因主要与外源贡献率和生物作用的同位素效应有关.悬浮物δ13C和COD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8),与盐度呈显著正相关(P<0.046),COD和悬浮物δ13C很可能具有同源性,在湖泊冰封期具有一定的环境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86.
基于RS和GIS的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调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实现生态环境优化调控与科学管理,是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举措。尤其是对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西部干旱地区,各级政府和学术界给予高度的重视。在定量研究生态环境调控的理论方法和具体操作过程中,需要借助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它们的结合等技术手段,来实现时空变化信息的实时、动态监测以及信息的提取、分析和处理。本文针对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调控问题。提出一种RS和GIS支持下的生态环境调控量化研究方法,包括基于RS和GIS的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量化指标体系、生态环境调控管理模型、调控方案优选与实施。并介绍一个应用例子。  相似文献   
87.
陈岩  高伟  王东  刘永  吴悦颖  郭怀成 《环境科学学报》2016,36(10):3600-3606
人类活动净氮输入(NANI)是影响河流氮输出的重要因素,研究两者的响应关系对制定氮污染的削减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NANI核算模型,评估了海河流域人为氮输入强度,并采用实测数据估算了同期的河流氮输出,最终得到干旱缺水区河流氮输出对NANI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海河流域2008—2012年均NANI输入强度为13258 kg·km~(-2)·a~1,化肥施用、食品与饲料输入、大气沉降和农作物固氮分别占76%、17%、5%和2%;在空间分布上,黑龙港运东子流域的NANI负荷最高,达到24238 kg·km~(-2)·a~(-1),最小的是永定河子流域,为5320 kg·km~(-2)·a~(-1);海河流域主要河流的氮通量与子流域NANI输入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NANI变化可解释67%的河流氮通量变化.然而,仅2%的NANI由河流输出,这一比例低于其他地区研究成果,表明缺水地区河流作为氮输出的功能被削弱,河流不是流域氮输出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88.
填埋是我国垃圾处理的主要途径。处于不同气候条件的垃圾堆体对周边环境影响程度不同,在治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填埋场特征选择适宜的污染防治及修复措施。以北方干旱地区典型非正规垃圾填埋场为研究对象,通过垃圾堆体理化性质、填埋气组成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检测分析,研究干旱条件下垃圾堆体的特性。结果表明:场内垃圾呈弱碱性,有机质浓度为5.9%~17.4%,含水率为5.4%~7.8%;填埋气组成与准好氧填埋场相近,垃圾堆体中有机质浓度对CH4、CO2和CO生成量起到决定性作用;堆体内优势降解菌为Firmicutes(厚壁菌门)、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Actinobacteria(放线菌门)以及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物种丰度与垃圾降解进程及有机质浓度密切相关;在北方干旱地区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产生量小,堆体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对于有机质浓度低于20%,pH呈弱碱性的垃圾堆体,在制定封场方案时可因地制宜地采用简易覆盖方式进行差异化治理修复。  相似文献   
89.
Ecosystem risk is a new concept in understanding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t is important to study and develop quantitative methods for regional ecosystem risk analysis. In this study, some new indicators and methods for measuring oasis ecosystem risk were established using reliability theory. These indicators are linked to water resource, which is the key restricting factor in arid area oasis ecosystems. They have clear meanings and can also be compared in different arid area oases. A case study in the Liangzhou oasis of the Shiyang River Basin in China shows how to calculate these ecosystem risk indicators. The results of the case study are as follows: the reliability indicator, risk indicator, stability indicator, and integrated loss indicator of the Liangzhou oasis are 0.686, 0.314, 0.743, and 0.301, respectively. This means that the reliability degree of the oasis's ecosystem safety is 68.6%; the degree of risk that it is unsafe is 31.4%; the stability degree is 74.3%; and 30.1% of the oasis's area is supported by over-exploiting underground water and damaging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ecosystem. This result can be used as a guide in controlling and managing ecosystem risk in the research area.  相似文献   
90.
干旱区流域生态需水量估算原则分析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运用河流廊道原理 ,提出了生态需水量计算公式。以额济纳地区为例 ,分析研究了该地区不同景观的生态需水量。结果表明 ,河流两岸的乔灌木林和灌丛草甸的生态需水量为 3 .91× 1 0 8m3,占总需水量的 39.388% ,加上河流和湖泊的蒸发耗水量 0 .55×1 0 8m3及河流自身生态用水 ,四者占总需水量的 73 .61 %。可见 ,只要保证了四者的生态需水量 ,即可保证现状河流廊道的基本功能。但从长远来考虑 ,河道的流量要确保抗性最小面积对生态需水量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