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3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154篇
安全科学   20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119篇
综合类   313篇
基础理论   92篇
污染及防治   38篇
评价与监测   53篇
社会与环境   29篇
灾害及防治   2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2篇
  1971年   1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Antarctic specially protected areas (ASPAs) are a key regulatory mechanism for protecting Antarctic environmental values. Previous evaluations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SPA system focused on its representativeness and design characteristics, presenting a compelling rationale for its systematic revision. Upgrading the system could increase the representation of values within ASPAs, but representation alone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voided loss or improvement of those values. Identifying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ASPAs would inform the design and management of an ASPA system with the greatest capacity to deliver its intended conservation outcomes. To facilitate evaluations of ASPA effectiveness, we devised a research and policy agenda that includes articulating a theory of change for what outcomes ASPAs generate and how; building evaluation principles into ASPA design and designation processes; employing complementary approaches to evaluate multiple dimensions of effectiveness; and extending evaluation findings to identify and exploit drivers of positive conservation impact. Implementing these approaches will enhance the efficacy of ASPAs as a management tool, potentially leading to improved outcomes for Antarctic natural values in an era of rapid global change. Evaluación del impacto de conservación de las áreas protegidas de la Antártida  相似文献   
232.
Biomonitoring of vehicle-derived particulates is conducted by taking magnetic measurements of roadside tree leaves. Remanent magnetization (IRM300 mT) of more than 400 Delbergia sissoo leaves was determined and IRM300 mT normalized for the leaf area. The normalized 2-D magnetization as shown by results is dominantly controlled by the tree's distance to the roa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vehicle-derived particulates were mapped using magnetic analysis. 2D-magnetizations values were higher for leaves collected adjacent to major road sections than for those from village road suggesting vehicle emissions, rather than resuspended road dust, as the major cause of magnetic particles of roadside tree leaves. Vehicles derived particulates are responsible for tree leaf magnetism, and the leaf magnetizations values fall significantly from high values proximal to the roadside to lower values at the distal side. This suggests the ability of trees to reduce particulates concentrations in the atmosphere. The rainfall produces a net decrease in the leaf magnetic dust loadings.  相似文献   
233.
我国土壤中稀土元素背景值特征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本文报道了中国土壤15个稀土元素的背景含量、共生组合关系及稀土元素的分异系数和分布模式,讨论了41种土类,35个省市行政区域土壤稀土元素背景含量的差异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234.
地面风对瓦里关山大气CO2本底浓度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 1994年 7月— 2 0 0 0年 7月大气CO2 和地面风现场连续观测资料 ,分析了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基准站 (36°17′N ,10 0°5 4′E ,海拔 3816m)地面风变化对大气CO2 本底浓度的影响 .结果表明 ,水平风向、风速和垂直风向、风速的变化对大气CO2 观测值的影响在春、夏、秋、冬季有明显不同 .由大量观测事实的统计平均还给出了瓦里关山大气CO2 浓度在不同季节的分布范围和日变化类型 ,并分析了形成原因 .将地面风数据作为大气CO2 本底资料的过滤因子之一 ,提出了适用于不同使用目的和要求的我国内陆高原地区大气CO2 本底数据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235.
黑碳(BC)气溶胶来源复杂且具有特殊环境和气象影响效应.我国不同大气环境下的BC时空分布特征亟待全面认识.使用2006~2020年中国7个大气本底站长期BC观测数据,结合气象数据、排放源、增强植被指数(EVI)和气溶胶光学厚度(AOD)数据,综合分析了BC的时空分布特征、长期演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不同地区的BC浓度和AOD差异较大,BC对AOD多为正贡献.受排放源和气象条件等因素的影响,BC浓度和AOD空间分布为东高西低,"胡焕庸线"以东的龙凤山、上甸子、临安和金沙的浓度较高,ρ(BC)和AOD平均值分别为(1699±2213)~(3392±2131) ng·m-3和0.36±0.32~0.72±0.37;"胡焕庸线"以西的阿克达拉、瓦里关和香格里拉的浓度较低,ρ(BC)和AOD平均值分别为(287±226)~(398±308) ng·m-3和0.20±0.13~0.22±0.19.不同大气本底站BC的年际变化可分为4类:年际变化较小型,主要为阿克达拉站;先增后减然后稳定型,主要为瓦里关站;先降低后稳定类,主要为香格里拉站;先稳定后降低型,主要为龙凤山、上甸子、金沙和临安.不同大气本底站BC的季节变化具有差异."胡焕庸线"以西地区秋季BC浓度最低,冬季和春季BC浓度较高;"胡焕庸线"以东地区冬季BC浓度最高,夏季BC浓度最低.BC对AOD的影响在"胡焕庸线"东西部站点的春季和夏季均较大,在"胡焕庸线"以西站点的秋季较小,在"胡焕庸线"以东站点的冬季较小.大气本底站BC的日变化多为双峰型分布,但是峰值时间存在显著地区和季节差异.  相似文献   
236.
濮阳工业园区土壤重金属背景值及质量评价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为了研究濮阳工业园区土壤重金属背景值,采集了该园区及周边土壤46个样品,测定了土壤中重金属Cu、Zn、Pb、Cr、Cd和Ni的含量,并采用污染负荷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土壤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工业园区土壤中Cu、Zn、Pb、Cr、Cd、Ni的背景值分别为36.2、118、49.2、40.6、0.125、15.3 mg/kg;Cu、Zn、Pb、Cd的含量高于河南省土壤重金属背景值;Pb为极强污染,Cu、Zn、Cd为中等污染,重金属污染程度从重到轻的排序为PbZnCuCd,表明濮阳工业园区土壤重金属具有轻微的潜在生态危害。  相似文献   
237.
核算间接冷却水污染当量数的研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间接冷却水的特点和核算其污染当量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阐述了间接冷却水的界定、水源水的采样监测技术、本底值的扣除以及超标排放的判别等环节的技术要求和注意事项 ,并就与之密切相关的几个问题展开了讨论 ,为核算间接冷却水的污染当量数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建议增加水温排放指标 ,以切实控制间接冷却水造成的主要污染——热污染  相似文献   
238.
研究了以0.1N HNO3抗坏血酸-NaI作基体改进剂测定海水中Pb的方法,讨论并确定了测定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在仪器最佳条件下,以0.1N HNO3抗坏血酸-NaI作基体改进剂可有效消除海水基体干扰,检出限为1.2μg/L,实际样品相对标准偏差小于4%,加标回收率为95%~104%.  相似文献   
239.
基于波长扫描光腔衰荡光谱线监测系统在海螺沟国家大气背景站(以下简称海螺沟站)开展甲烷(CH_4)连续自动监测,通过局部近似回归法进行背景值筛分分析。结果表明:2016、2017年海螺沟站CH_4年均体积分数和筛分的背景体积分数接近,两者浓度水平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全球本底站CH_4浓度水平相当;海螺沟站CH_4能够代表背景区域浓度水平。海螺沟站CH_4体积分数呈春、夏季低,秋、冬季高特征,季节变化主要受到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大气环流的影响,大气环流占主导影响。夏季CH_4体积分数最低但日振幅最大,与高原高海拔背景下森林地带的辐射对流引起局地扩散作用有关。采用逐步逼近回归筛分CH_4监测数据,海螺沟站CH_4背景季浓度变化和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其他背景站大气CH_4的季节变化特征以及CH_4季体积分数振幅基本一致。背景站四季的CH_4载荷贡献在16个风向分布结果表明,在春、夏季存在西风带下南亚方向污染物气团的远距离输送;青藏高原东部近地面在冬季处于反气旋冷高压控制下,而SSW方向风向能够短暂打破这种稳定的气象条件,污染物得到迅速扩散,SSW为负贡献。  相似文献   
240.
黑龙江流域水环境背景值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黑龙江流域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的中国东北平原,土壤腐殖质含量高,这些腐殖质随着地面径流进入水体,成为流域溶解性有机物(DOM)的自然本底(环境背景)。自然本底的存在导致流域水质有机污染综合指标不能真实反映流域的人为污染,流域背景区内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背景值范围分别为3.0~11.7、14.3~40.5 mg/L。流域部分水质考核断面水质受到有机质背景值的影响。由于叠加人为污染,定量分析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背景值范围存在很大难度。重金属元素相对稳定,相对于"六五"时期重金属背景值,目前水体中重金属含量普遍升高。结合水环境管理需求,背景值研究成果应用于水环境管理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践。笔者在综述黑龙江流域水环境背景值研究基础上,总结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水环境背景值研究建议,为科学客观评价流域水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