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4篇
  免费   126篇
  国内免费   437篇
安全科学   131篇
废物处理   23篇
环保管理   44篇
综合类   744篇
基础理论   104篇
污染及防治   103篇
评价与监测   68篇
社会与环境   10篇
灾害及防治   2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于2009年11月26日至12月20日在南京北郊昼夜分粒径采集大气PM10样品,运用离子色谱法分析其水溶性无机离子的浓度及谱分布特征,讨论无机离子与大气污染物之间的关系,研究其来源特征。结果表明:PM2.1日均值为0.3921 mg/m3,超过EPA大气质量标准(0.065 mg/m3)5倍,PM10日均值为1.0103 mg/m3,为国家大气PM10三级标准(0.25 mg/m3)3.04倍,PM2.1占PM10约40%,说明冬季南京北郊颗粒物污染较严重,且以细粒子为主;PM10和PM2.1中的主要无机离子均为SO42-、Ca2+、Cl-,浓度大小为SO42->Ca2+>Cl-,且均表现为白天浓度高于夜晚;粒径谱分布为Ca2+、Cl-、SO42-均呈双峰,Ca2+主要存在于粗粒子中,SO42-、Cl-主要分布在积聚模;相关性分析表明,SO42-与NO3和Cl-显著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7910、0.9123,其可能存在同源性;由NO3-/SO42-的特征比值,白天和夜晚分别为0.0582和0.0484,均远小于1,说明南京北郊大气污染以固定源为主。  相似文献   
992.
西安郊区泾河秋、冬季大气黑碳变化及粒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西安郊区泾河大气成分站ρ(BC)(BC为黑碳)、粒子数浓度资料和观象台自动站、探空站数据,对西安郊区秋、冬季ρ(BC)变化特征、粒径分布特征和变化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泾河郊区ρ(BC)比城区的低.城区ρ(BC)日变化呈三峰特征,峰值分别出现在凌晨02:00、清晨07:00和傍晚20:00,分别为17.0、12.5和21.5 μg/m3.泾河郊区ρ(BC)日变化呈双峰特征,峰值出现在上午09:00和晚上23:00,数值分别为5.5和6.1μg/m3;谷值出现在清晨06:00和下午16:00,数值分别为4.9和2.6μg/m3.②ρ(BC)与不同粒径颗粒物数浓度关系不同,其中与粒径<4.0 μm粒子的数浓度成正比,与粒径≥4.0 μm粒子(如沙尘)的数浓度成反比;波长指数分析表明,沙尘可致ρ(BC)实测值偏大.③ρ(BC)与近地面逆温强度有密切相关性,R(相关系数)达到0.412 5(P <0.000 1);风速小于1.5 m/s时BC易堆积,大于1.5 m/s时则相反;连续降水对BC清除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93.
针对传统轮换方法在战储器材轮换上的缺陷和不足,结合长储器材失效数据较少、无法实时检测等特点,提出了一种利用定期检测数据分析小子样储存可靠度,并估计其储存寿命来确定轮换期的方法。在求解寿命分布参数时,为克服迭代法运算时间较长、初始值选取对迭代结果收敛性影响较大等不足,利用粒子群算法求解。通过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得到的结果与工程实际相吻合,能为战储器材的轮换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994.
公交车燃用生物柴油的颗粒物排放特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楼狄明  陈峰  胡志远  谭丕强  胡炜 《环境科学》2013,34(10):3749-3754
采用美国TSI公司的EEPS颗粒数量及粒径分析仪,对国Ⅳ排放柴油公交车燃用纯国Ⅳ柴油BD0,纯餐饮废油制生物柴油BD100及国Ⅳ柴油和生物柴油掺混体积比分别为5%、10%、20%、50%的混合燃料(BD5、BD10、BD20、BD50)的颗粒物排放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颗粒物数量及质量排放随车速加速度的增加均呈逐渐增加趋势,而随生物柴油掺混比例的增加而降低;不同车速区间下,颗粒物数量排放的粒径分布均呈双峰分布;不同加速度区间下,颗粒物数量排放的粒径分布由减速时的双峰分布逐渐过渡到加速时的单峰分布;随生物柴油掺混比例的增加,聚集态颗粒物数量下降显著,且峰值向小粒径方向移动,核态颗粒物数量变化不大,颗粒物几何平均粒径Dg变小.  相似文献   
995.
底栖动物扰动对河床渗透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任朝亮  宋进喜  杨小刚  薛健 《环境科学》2013,34(11):4275-4281
河床渗透性是影响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交换的重要因素,为探究底栖动物扰动对河床渗透性的影响,以渭河干流上5个研究点为例,通过对河床沉积物垂向渗透系数和沉积物粒度进行分析,再结合底栖动物的种类和密度,研究垂向渗透系数与底栖动物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底栖动物扰动对河床渗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沉积物成分分布以沙和砾石为主的草滩,渗透系数达到18.479 m·d-1,底栖动物的生物密度为139 ind·m-2;沉积物成分中粉沙和黏土占很大比重的眉县,渗透系数为2.807 m·d-1,底栖动物的生物密度为2 742 ind·m-2;沉积物粒度分布基本相同的眉县、咸阳、临潼和华县等4个渗透性较差研究点中底栖动物的生物密度和垂向渗透系数均差别较大,但是生物密度和垂向渗透系数呈显著相关性,其两者之间皮尔森相关系数r=0.987.不同研究点影响沉积物渗透性的主要决定因素不同,渗透性较强研究点主要为沉积物颗粒大小,渗透性较差研究点主要为底栖动物扰动;不同研究点内生物密度差别较大,不同生物种类差别也较大;底栖动物的生物扰动能够缓解细小沉积物的阻塞,以使弱渗透性河床沉积物的渗透性增强.  相似文献   
996.
李政剑  石宝友  王东升 《环境科学》2013,34(11):4319-4324
以吸附去除微污染水中天然有机物(natural organic matter,NOM)为目标,考察了粉末活性炭(PAC)在10~100μm内的粒径变化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PAC粒径变化对不同相对分子质量NOM组分的分级吸附特性.3种不同粒径的PAC由市售PAC经过研磨筛分获得,按照中值粒径(d50)从小到大依次为:PAC-1(19μm)、PAC-2(46μm)和PAC-3(76μm).吸附实验结果表明,无论对模拟水样还是实际微污染水体中的NOM,随着PAC粒径的减小,PAC对NOM的吸附容量和吸附速率都显著提高.小粒径PAC吸附速率的增加一方面是由于粒径减小导致的有效吸附位点的增加,另一方面粒径减小也使得吸附质分子到达活性炭表面吸附位点的距离减小;而吸附容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粒径较小的PAC具有更大的外层比表面积和中孔孔容,有效减弱了相对分子质量大的NOM对活性炭的孔阻塞效应.此外,PAC粒径减小能显著增强其对天然水体中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 000的有机物组分的吸附,而对相对分子质量小于800的有机物组分的吸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997.
道路扬尘排放因子建立方法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樊守彬  杨涛  王凯  李雪峰 《环境科学》2019,40(4):1664-1669
排放因子是分析污染源排放特征和建立排放清单的基础数据,本研究对典型道路进行积尘负荷采样和实验室筛分分析,通过再悬浮系统和颗粒物粒径谱仪对道路扬尘粒径分布和粒径乘数进行测量,调查道路车型构成并计算车重,以北京市通州区为例应用模型法建立本地化的道路扬尘PM2.5排放因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道路的扬尘颗粒物粒径分布在<2.5 μm范围内的质量比例较为接近,道路扬尘中PM2.5与PM10比值在0.28~0.32之间;不同类型道路的PM2.5粒度乘数在0.18~0.20 g·(km·辆)-1之间,高速路、国道、省道、县道和乡道的PM2.5排放因子分别为0.06、0.14、0.31、0.30和0.39 g·(km·辆)-1.积尘负荷采样、再悬浮粒径分布测量和排放因子模型计算,是道路扬尘排放因子本地化的可行方法.在建立道路扬尘排放因子过程中,粒径乘数可以应用默认值,由于不同类型道路的积尘负荷差异较大,需要分道路类型或按车流量级别进行积尘负荷采样分析,对排放因子进行本地化.  相似文献   
998.
生活垃圾填埋场细菌气溶胶粒径分布及种群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卫生填埋是一种常用的生活垃圾处置方法.在倾倒、堆放、推平和压实等垃圾填埋过程中,有大量带有致病菌的微生物气溶胶逸散,污染空气,危害人体健康.本研究在华北地区某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设置采样点,采集空气中的细菌气溶胶,解析细菌气溶胶的浓度、粒径分布和种群特征,研究空气温度、相对湿度以及风速对细菌气溶胶逸散的影响.结果表明,作业区和覆盖区空气细菌浓度分别为(5 437±572) CFU·m~(-3)和(2 707±396) CFU·m~(-3).垃圾渗滤液处理区空气中的细菌气溶胶浓度最高,平均为9 460 CFU·m~(-3).细菌气溶胶的浓度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浓度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冗余分析(RDA)显示,气象参数如相对湿度、温度和风速,显著影响细菌气溶胶在空气中的数量.作业区和覆盖区空气细菌粒径分布高峰分别在2. 1~4. 7μm和0. 65~2. 1μm.渗滤液处理逸散的细菌气溶胶大部分大于4. 7μm. Moraxellaceae,Bacillus aerius,Arcobacter以及Aeromonas是垃圾填埋场细菌气溶胶中检出潜在或机会致病菌.  相似文献   
999.
2015~2017年上海郊区大气新粒子生成特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本研究利用扫描电迁移率粒径谱仪(SMPS)对上海郊区2015~2017年期间大气新粒子生成进行长期连续观测,结合气象要素、气态污染物和PM_(2.5)化学组分等数据,分析上海郊区新粒子生成特征.结果表明,上海郊区新粒子生成天(NPF)为172 d,占有效天数(942 d)的18. 3%;其中典型新粒子生成天(Event)和新粒子增长-缩小天(Shrinkage)分别为150 d和32 d;NPF天占比春、夏季最高,秋季次之,冬季最低.高温低湿、太阳辐射强、风速大和降雨量少的气象条件有利于新粒子生成;南风、西南风和西风期间Event天占比高,气团主要来自环太湖流域植被覆盖和农业种植区,而Non-NPF和Shrinkage天主导风向为东北、东到东南风.与非新粒子生成天(Non-NPF)相比,Event天各季度SO_2和O_3均高,表明气态硫酸和光化学反应为新粒子生成的关键因素; PM_(2.5)浓度并不均低于Non-NPF天,但PM_(10)值均更高,可能与多相光催化反应有关.Shrinkage天除O_3外,其他污染物浓度均最低,较低的气态前体物导致新粒子增长程度有限.PM_(2.5)化学组分显示,Event天NH_4~+、SO_4~(2-)和NO_3~-无机组分秋季平均浓度高于Non-NPF天,其他季节则相反;有机碳各季节平均浓度均高于Non-NPF天; Shrinkage天各组分浓度最低,但春、夏、冬季有机碳占比均高于Non-NPF天;因此有机物在上海郊区新粒子生成及增长过程中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00.
Phthalate esters (PAEs), typical pollutants widely used as plasticizers, are ubiquitous in various indoor and outdoor environments. PAEs exist in both gas and particle phases, posing risks to human health.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chose four typical kinds of indoor and outdoor environments with the longest average human residence times to assess the human exposure in Hangzhou, including newly decorated residences, ordinary residences, offices and outdoor air.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pollution level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15 gas- and particle-phase PAEs in indoor and outdoor environments, air and particulat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simultaneously. The total PAEs concentrations in the four types of environments were 25,396, 25,466.8, 15,388.8 and 3616.2?ng/m3, respectively. DEHP and DEP were the most abundant, and DMPP was at the lowest level. Distinct variations in the distributions of indoor/outdoor, gas/particle-phase and different molecular weights of PAEs were observed, showing that indoor environments were the main sources of PAEs pollution. While most PAEs tended to exsit in indoor sites and gas-phase, the high-molecular-weight chemicals tended to exist in the particle-phase and were mainly found in PM2.5. PAEs were more likely adsorbed by small particles, especially for the indoor environments. There existed a good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article matter concentrations and the PAEs levels. In addition, neither temperature nor humidity had obvious effects on the distributions of the PAEs concentr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