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2篇
  免费   145篇
  国内免费   316篇
安全科学   130篇
废物处理   12篇
环保管理   259篇
综合类   934篇
基础理论   250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82篇
评价与监测   91篇
社会与环境   158篇
灾害及防治   10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68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107篇
  2012年   130篇
  2011年   139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106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3篇
  1975年   2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711.
This paper situates livelihood adaptations in two coastal villages within the broader context of Belize's colonial and post-colonial history and environmental processes of change. Through observations, qualitative interviews, and archival reviews, we explore the dynamics of livelihood change and analyse the diverse factors that have been influencing options and adaptation over time.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both villages have undergone profound changes in livelihoods and productive activities on several occasions. While the villages' histories, geographies, and cultures are different, similarities in long-term trends include the transition from land-based to marine resources and the decline of small-scale agriculture. Our analysis illuminates the deep connections between local livelihoods and national as well as global political–economic processes, which favour extraction and export of natural resources throughout the period investigated, whereby resource access and market mechanisms create and constrict adaptation options for the villagers. Gradual environmental changes, such as erosion, and episodic events, such as hurricanes, have also influenced livelihood shifts and adaptations in combination with a wide range of political–economic factors. Despite the demonstrated importance of the influence of history and dimensions of political economy on contemporary adaptation options in the communities studied, the literature on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inadequately accounts for these factors. This paper adds new perspectives to current debat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by emphasising that longer temporal dimensions of livelihood change are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current context for adaptation.  相似文献   
712.
在系统分析淤泥质海岸围填海开发活动对海岸带资源影响的基础上,重点考虑岸滩冲淤变化特性、岸滩资源利用现状、利用潜力以及泥沙淤积对港口航道造成的资源损失,通过成本型、效益型两大类共16个指标,构建了适合淤泥质海岸资源状况评价的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实现了围填海开发活动对海岸带资源影响的综合评估。利用该模型计算了江苏省南通市沿海的围填海活动对海岸带资源影响的评价系数,计算结果为0.596,表明南通当前的围填海开发活动已经对当地的海岸带资源造成了较大影响,在今后的沿海开发过程中,需要注重海岸带资源的节约与保护。  相似文献   
713.
运用索洛余值法量化测度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设置前后(2000~2006年和2007~2012年)各县区的TEP以及资本、劳动、土地、中间投入品等生产要素供给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为促进武汉城市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提升土地要素产出效率提供参考。结果显示: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以及技术进步,土地扩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相对较低,中间投入品的影响微弱;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实验区的规划设置提升了土地要素供给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城市土地扩张的产出效率有所增强,但在要素投入中仍显微弱、增幅较小,ΔES与ΔTEP的差距与对应区域产业结构对土地投入的依赖性呈反比。研究发现:武汉城市圈在经济发展中需要继续推进技术革新,加大对劳动力素质的培训及优质人才的吸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转向集约;大力推行政策扶持以提高土地对经济的参与程度,以城市圈为整体统筹规划城市用地的供给,根据区域产业结构和资源优势制定差别化的土地供给与经济发展政策,从"供给侧改革"出发在作用原理及机制上集约利用土地。  相似文献   
714.
实施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控制陆域范围污染物排放总量,是保障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的根本途径。针对现有水功能区划分及管理偏重考虑水体自然属性和完整性,缺乏与行政区划、陆域污染源分布的衔接,提出以水功能区划分成果为基础,综合考虑自然水系、行政区划、污染源分布情况的陆域控制单元划分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GIS空间分析建立水功能区与陆域控制单元的响应关系,制定基于水功能区纳污能力的陆域污染物限制排放总量方案。以攀枝花市河段为例,将攀枝花市划分为15个控制单元,19个控制子单元进行限制排污总量计算及分配,攀枝花全市COD、氨氮限制排放总量分别为17 437.6 t/a、1 866.0 t/a,与攀枝花市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成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15.
采用开顶式生长室(Open-top chamber,OTC)连续8 a(2008~2015年)长期模拟温度升高,研究滨海芦苇湿地不同土壤深度,及两种代表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l)根际、非根际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变化对长期增温的响应。结果表明:(1)相对于对照,长期增温导致土壤可培养微生物的数量显著增加。其中,增温对土壤表层细菌、真菌的数量影响显著,细菌在第一层的增幅最大,增加率为34.16%,真菌在第三层的增幅最大,增加了64.42%。增温对20~40 cm土层放线菌影响显著,其中在第二层达到最大增加率59.47%;(2)长期增温对芦苇根际土壤微生物的根际效应变化的影响不大,表现为各土层芦苇根际效应增温对照,而白茅根际真菌和放线菌分别在第二层和第三层有显著差异;(3)不同的植物类型,其根际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及根际效应对长期增温的响应不一致,表现为芦苇和白茅根际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及根际效应的增加幅度不同,这可能与植物不同类型,根际分泌物种类、数量的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716.
以p H为控制参数,利用自组装激光测量装置测定了4、20、30和40℃时,磷酸铵镁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超饱和度和介稳区宽度等基础数据,分析了不同温度和p H下磷酸铵镁结晶介稳区的变化规律,考察了p H对磷酸铵镁结晶诱导期和结晶反应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溶液的p H,可降低磷酸铵镁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和超饱和度,但同时磷酸铵镁结晶介稳区宽度有所增加;磷酸铵镁的溶解度和超饱和度随温度的升高呈现上升的趋势,而磷酸铵镁的结晶介稳区宽度则随温度的升高而变窄,提高溶液中MAP的物质浓度也会压缩结晶介稳区宽度;随着溶液p H的升高,磷酸铵镁的结晶诱导期逐渐缩短,同时其结晶反应速率也有明显的提升。在磷酸铵镁结晶除磷过程中,可以通过控制p H来优化反应工艺条件,促进磷酸铵镁结晶反应的进行。  相似文献   
717.
三峡库区消落带农用坡地氮素流失特征及其环境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库区消落带坡地的自发农用较为常见,消落带的这种利用方式可能加剧养分流失并对库区水环境造成影响.通过对库区2011~2013年3个落干期消落带农用坡地的地表径流、壤中流中氮素形态与浓度进行定位监测,研究消落带农用坡地氮素流失特征及其环境效应.结果表明:常规施肥下,消落带农用坡地侵蚀模数为1 443 kg/(hm2·a),落干期内坡地平均径流量为230 mm,径流系数为0.58,其中壤中流流量占总径流量的77%.历次降雨产流事件中常规施肥处理时,地表径流、壤中流中TN平均浓度分别是4.85±0.85、20.73±2.05 mg/L,落干期地表径流(泥沙)和壤中流的TN流失量分别为6.63± 1.19、35.22±3.38 kg/hm2,分别占当季施肥量的2.2%、11.7%.可见,随壤中流流失是三峡库区消落带农用坡地氮素流失的主要途径.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减量施肥处理使地表径流(泥沙)、壤中流TN流失通量分别显著降低了25%、48%,表明减少氮肥用量可以显著降低消落带农用带来的环境风险,建议消落带农用地氮肥进行减量施肥,使其既不影响作物产量,也显著降低氮流失.  相似文献   
718.
Surface sediments (0-5 cm) from 59 stations within the Yangtze River intertidal zone (YRIZ) were sampled for metal contamination analysis in April and August 2005. The concentrations ranged (in mg kg−1 dry weight): Al, 40,803-97,213; Fe, 20,538-49,627; Cd, 0.12-0.75; Cr, 36.9-173; Cu, 6.87-49.7; Mn, 413-1,112; Ni, 17.6-48.0; Pb, 18.3-44.1; and Zn, 47.6-154; respectively. Among the 59 sampling stations, enrichment factors (EF) indicate enrichment of Cd (52 stations), Cr (54 stations), Cu (5 stations), Ni (26 stations), Pb (5 stations) and Zn (5 stations). Geoaccumulation indexes (Igeo) also suggest individual metal contamination in localized areas.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Cd, Cr and Ni enrichment in the YRIZ sediment is widespread whereas Cu, Mn, Pb and Zn enrichment is localized or nonexistent. Factor and cluster analyses indicate that Cd is associated with total organic carbon whereas Cu, Cr, Ni, Pb and Zn have a close association with Mn.  相似文献   
719.
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扰动区植被的生态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是开发治理江河的骨干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常对项目区自然生态环境带来影响,施工中所产生的岩质边坡、土质边坡、弃土和弃渣等扰动可能导致项目区的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加剧.扰动区植被生态恢复关系到工程安全运行和其所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以向家坝水电工程为例,研究了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扰动区植被生态恢复的目标、原则及方法.按生产、生态和社会功能,向家坝水电工程扰动区可划分为工程核心区、服务区和过渡区等3个功能区来系统规划其生态恢复.结合各自的功能需求和干扰特征,各功能区可采取相应的生态恢复技术和配置适宜物种来构建植物群落,形成结构稳定、多样性丰富、具有复合功能的植被景观.还简要评价了向家坝水电工程植被恢复现状,提出一些完善其生态恢复的建议.  相似文献   
720.
借助Wolf的土层和半空间精确动力刚度矩阵及斜线荷载的格林函数,利用间接边界元法在频域内求解了局部断层场地对SV波的散射,着重分析了破碎带较窄断层两侧围岩动力响应的基本规律,以及场地动力特性对散射的影响.研究表明,破碎带断层对SV波有显著的影响,即使破碎带很窄,也可以对SV波产生很大的放大作用;层状场地的动力特性对放大作用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