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5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146篇
安全科学   153篇
废物处理   15篇
环保管理   128篇
综合类   381篇
基础理论   72篇
污染及防治   56篇
评价与监测   86篇
社会与环境   34篇
灾害及防治   2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4 毫秒
801.
未确知测度模型在爆破工程安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当前工程爆破的实际情况,从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安全防范三方面出发,建立了一套完备的爆破工程安全评价的二级指标体系.针对指标体系中诸多因素的不确定性问题,在未确知测度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爆破工程安全评价的未确知测度模型.通过对单指标未确知测度、多指标综合测度的计算以及指标定权等过程,实现了对爆破工程的安全综合评价.在各评价指标权重和识别准则的确定上,分别采用了信息熵和置信度识别准则,避免了模糊层次分析法中在这两方面的缺陷,使评价结果更具客观性.实例分析表明,运用未确知测度模型进行爆破工程安全评价问题的研究,理论上是可行的,评价结果是可信的,从而为爆破工程的安全综合评价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802.
Realizing an effectiveness revolution i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environmental movement of the 20(th) century has evolved into a large, diverse and well-financed global community that is increasingly required to prove its worth. Though the environmental sector collects and uses data to determine the status of ecological and social system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grams and policies it uses to affect this status remains largely untested. As governments and donor institutions insist on greater transparency, accountability and evidence of what works and what does not, much is being learned from other fields (e.g. health services,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increasingly sophisticated approaches are emerging to manage effectiveness. For example, program evaluation, adaptive management, and systematic review provide frameworks and methods to collect and use information to measure and improve performance. However, the critical data and collaborations necessary for an effectiveness revolution are marginalized by technical, cultural and political obstacles. Learning from other fields, the environmental sector must exploit key leverage points, such as flows of information and self-organization, to overcome impediments and create incentives to initiate and realize an era of effectiveness i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803.
本文描述了实现环境试验设备检验自动化的方法。根据国家标准、国家计量技术规范规定的检验步骤及方法,研制了环境试验设备检验系统,该检验系统可由用户选择一种国家标准、国家计量技术规范进行检验,自动采集并保存测量点的温湿度数据,按照选定的标准、规范规定的算法自动计算出检验项目的结果,极大地提高了检验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804.
Thornton, Christopher I., Anthony M. Meneghetti, Kent Collins, Steven R. Abt, and S. Michael Scurlock, 2011. Stage‐Discharge Relationships for U‐, A‐, and W‐Weirs in Un‐submerged Flow Condition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 (JAWRA) 47(1):169‐178. DOI: 10.1111/j.1752‐1688.2010.00501.x Abstract: Instream rock weirs are routinely placed into stream systems to provide grade control, reduce streambank erosion, provide energy dissipation, and allow fish passage. However, design and performance criteria for site specific applications are often anecdotal or qualitative in nature, and based upon the experience of the design team. A study was conducted to develop generic state‐discharge relationships for U‐, A‐, and W‐weirs. A laboratory testing program was performed in which scaled, near‐prototype U‐, A‐, and W‐rock weir structures were constructed in 11 configurations. Each configuration encompassed a unique weir shape, bed material, and/or bed slope. Thirty‐one tests were conducted in which each structure was subjected to a sequence of predetermined discharges that minimally included the equivalent of 1/3 bankfull, 2/3 bankfull, and bankfull conditions. All tests were performed in subcritical, un‐submerged flow conditions. Stage‐discharge relationships were developed using multivariant, power regression techniques for each of the U‐, A‐, and W‐rock weirs as a function of the effective weir length, flow depth, mean weir height, rock size, and discharge coefficient. Unique coefficient expressions were developed for each weir shape, and a single discharge coefficient was proposed applicable to the weirs for determining the channel stage‐discharge rating.  相似文献   
805.
安全文化对于改善企业安全生产、公民安全意识、预防事故都有不可低估的力量。安全文化定量测量数据可以用于定量跟踪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进展,因此证明安全文化定量测量数据的有效性就显得极为重要。本文分析2007年以来已经在39个煤矿测得的安全文化量值和安全业绩数据,得到我国安全文化值在国际最好企业和最差企业之间;分析某集团企业的安全文化水平数据,得到安全业绩和安全文化的逻辑对应关系;应用自2007年以来已经在39个煤矿测得的安全文化量值和安全业绩数据得到百万吨死亡率和安全文化之间的对应关系;调研并得到结论———77%的企业经理认为安全文化定量测量与改善对企业安全业绩的提高很有效果。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论证,证明我们的安全文化测量数据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806.
目的 研究有机涂层在拉萨试验站户外暴露试验与多因素综合高原高寒气候环境模拟加速试验条件下的相关性。方法 以环氧云铁/丙烯酸有机涂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户外暴露试验和实验室综合模拟加速试验,利用光泽计和色差仪等分析设备,获得用于表征涂层老化性能的色差和失光率变化规律,比较涂层体系在2种试验条件下老化程度。采用ATR-FTIR、EIS等方法研究涂层分子结构变化和不同环境条件对涂层防腐性能的影响,并分析涂层的降解机理。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rhos)法计算涂层体系在2种环境下的相关性。结果 与户外暴露试验12个月相比,综合模拟加速试验60 d,环氧云铁/丙烯酸有机涂层的色差和失光率基本一致,其色差的相关性为0.771 4,失光率的相关性为0.828 6。结论 与拉萨试验站户外暴露试验相比较,环氧云铁/丙烯酸涂层体系在综合加速试验后的色差、失光率、红外光谱、电化学阻抗等关键性能参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老化机理基本相同。多因素综合高原高寒气候环境模拟加速试验装置能够综合模拟高原高寒气候环境下阳辐射、气压、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因素,具有较好的模拟性和相关性。  相似文献   
807.
为了解决当前煤矿井下使用的WIFI人员定位系统在煤矿井下复杂环境中受到干扰,造成使用精度误差等问题,研究并提出使用微型惯性传感器制作足部轨迹测量传感器,通过惯性轨迹测量算法计算并跟踪井下人员的移动轨迹。使用基于固定阈值的零速检测技术和基于Kalman滤波的零速校正技术估计并校正由于系统长期工作造成的偏移误差。通过实验证明采用微型惯性传感器能够在不依赖于外部传感器的情况下对人员轨迹实现测量跟踪,Kalman滤波的应用能够减少惯性轨迹测量系统造成的长期漂移误差,可避免井下复杂工作环境对定位造成的干扰。  相似文献   
808.
李伟  黄山  袁斌  郭松  邵敏 《中国环境科学》2021,41(7):3017-3028
大气中的颗粒态有机硝酸酯是连接挥发性有机物(VOCs)、氮氧化物(NOx)、二次有机气溶胶(SOA)及臭氧的关键物质,总结了近10年国内外对颗粒态有机硝酸酯来源、形成机制、测量分析方法、浓度水平等方面的研究,描述了现有大气化学框架下有机硝酸酯的大气转化机制,梳理了测量有机硝酸酯的离线、在线方法及其优缺点,总结了应用不同测量技术对环境大气中颗粒态有机硝酸酯的实测结果,提出了当前有机硝酸酯研究在测量技术、机理研究和观测尺度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并对其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09.
黑碳仪作为常用的吸收系数测量方法之一,广泛应用于气溶胶光吸收特性的实验室和外场观测研究.然而,受测量方法的限制,吸收系数测量的准确性受到颗粒物负载效应,以及滤膜和颗粒物的多重散射效应的影响.本文综述了黑碳仪的测量原理及现有校正算法,探究了其吸收系数测量的影响因素,分析了黑碳气溶胶的混合状态对其吸收系数测量偏差(Cref’)的影响,探讨了Cref’与气溶胶单次散射反照率(SSA)的关系以及Cref’的波长依赖关系,并提出了今后相关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810.
段巍岩  黄昌 《中国环境科学》2021,41(8):3792-3807
围绕河流湖泊的碳循环,明晰了不同水生生态系统中的颗粒有机碳(POC)、颗粒无机碳(PIC)、溶解有机碳(DOC)等各类碳组分的迁移转化过程,进而梳理了影响河流湖泊碳通量的关键因素,归纳了目前可用于水体碳组分测定的仪器和实验室技术.重点探讨了遥感技术在河湖碳循环组分反演和估算方面的应用,系统归纳了近年来利用遥感数据估算POC、DOC、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以及叶绿素a(Chla)等河湖碳组分的相关研究进展,并进一步对目前国内外已经建立的内陆水域碳循环模型进行了全面的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不同纬度与类型的河流湖泊碳通量和碳循环的影响因素不同,主要由当地水循环过程以及水-气交换过程决定.传统实验室测定是精确测量水体碳组分的技术手段,卫星遥感则可全方位监测河湖水体中CDOM、DOC、POC以及浮游植物等碳组分,实现大区域的水质和碳循环过程监测.河流湖泊碳循环模型可进一步分析碳组分的来源与特征,准确揭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但现有模型的适用性和稳健性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