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3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251篇
安全科学   7篇
废物处理   16篇
环保管理   94篇
综合类   437篇
基础理论   207篇
污染及防治   100篇
评价与监测   41篇
社会与环境   127篇
灾害及防治   1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Dynamics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race metals in agricultural lands are an increasing concern due to potential risks to the environment and human health. To ascertain more knowledge of this aspect, the fractions of total and available Fe, Mn, Zn, Cu, and Cd belonging to Vertisols under intensive cultivation and adjoining uncultivated soils were investigated. The order of abundance of metals in both cultivated and uncultivated soils was Fe?>?Mn?>?Cu?>?Zn?>?Cd and Fe?>?Mn?>?Zn?>?Cu?>?Cd for both available and total fraction, respectively. A relative enrichment was observed in the value of diethylene-triamine pentaacetic acid-extractable Fe (1.2–201%), Mn (2–31%), Cu (1–40%), and Cd (21–45%) as well as total fraction of Zn (3–17%), Cu (12–32%), and Cd (42–108%) after intensive cropping, which can be contributed to repeated application of agrochemical inputs and manure over long time. The values of RI (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 showed that cultivation caused a low 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 (33.3% of the soil samples) to moderate 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 (66.7% of the soil samples) in the study region and that cadmium made up 88%, on average, of the RI value.  相似文献   
162.
A study has been made of the leaching of Cd, Zn, Pb, Cu, Tl and As in three representative soils of the zone affected by the spill from a pyrite mine in Aznalcollar (Sevilla, Spain) employing packed soil columns. According to the breakthrough and cumulative leaching curves, the relative mobilities of the different toxic elements in the columns are as follows: Tl > Cd > Zn > As > Cu > Pb. 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the soils themselves have a good capacity for immobilizing the soluble fraction of the elements from the spilled mud, this capacity varying as follows: clayey soil with a high carbonate content > clayey soil with a moderate carbonate content > sandy‐clay loam soil with a low carbonate content. The results obtained in the work are a valuable contribution to the necessary assessment of the impact of the toxic spill on underground waters.  相似文献   
163.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却带来区域资源生态环境的破坏,尤其是矿区农户承担着较大的外部成本。论文以矿区耕地损害为研究对象,在调查农户认知和接受补偿意愿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计量模型,测算基于农户意愿下的补偿额度。结果表明:①调查结果显示,69.19%的农户因煤矿开采失去一部分耕地,49.19%的农户表示耕地质量降低,95.14%的农户认为居住环境遭到破坏,93.51%的农户认为采矿破坏了耕种文化传承;②实证结果表明,庞庄、垞城、柳新煤矿周边农户每年接受最低补偿分别为34 780.80、36 506.85和35 397.60元/hm2,其中经济损害受偿意愿分别为12 731.10、18 982.80、11 230.95元/(hm2·a),社会保障损害受偿意愿分别为11 782.35、10 777.95、12 765.00元/(hm2·a),生态损害受偿意愿分别为7 277.10、4 282.35、7 306.05元/(hm2·a),文化传承损害受偿意愿分别为2 990.25、2 463.75和4 095.6元/(hm2·a);③对比分析发现,当前政策下矿区耕地损害补偿额度一般在9 458.70~15 764.40元/(hm2·a)之间,明显低于基于农户意愿下的补偿额度,并且56.76%的农户表示不接受一次性补偿。以上结果能够为矿区生态补偿和政策创新提供决策依据和定量参考。  相似文献   
164.
Fenton氧化法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Fenton氧化法(Fe2+/H2O2)因反应速度过快、需要定期补充Fe2+、控制pH值≤3等方面的限制而影响到石油烃类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本文综述了近年来Fenton反应中氧化剂、催化剂的改进及其对土壤中石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揭示了土壤性质、反应条件、污染物结构及非均相催化剂比表面积等因素对去除效率的影响,介绍了超声波前置处理后,Fenton试剂与土壤上解吸的石油污染物接触几率的增加及石油烃类可生物降解性的提高,促进了微生物的后续处理效果,并对该领域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5.
以野外样地调查和室内分析法研究了不同退化演替阶段高寒小嵩草草甸的植被根系空间变化和土壤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退化演替阶段高寒小嵩草草甸群落植被根系和蕴育植被根系的土壤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特别是0~10 cm土层的植被根系在重度退化阶段显著高于其它退化演替阶段(P〈0.05),而蕴育植被根系的"载体"量在重度退化阶段显著低于其它退化演替阶段(P〈0.05),根土比(根和土的重量比)明显高于其它退化演替阶段(P〈0.05);随着退化演替阶段的进行,高寒小嵩草草甸群落物种数、地上部分、植被根系锐减,群落结构和功能明显发生变化;不同退化演替阶段,植被根系(0~40 cm)的垂直分布、根土比与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以及土壤中N、P含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不同退化演替阶段高寒小嵩草草甸土壤理化特性的变化影响草地群落地上部分和植被根系;土壤的稳定性是草地生产稳定和恢复的重要因素,在评价与改良退化草地时,要充分了解土壤的退化程度。在高寒草甸地下根系取样方法难以统一,而且土壤表层根系和土壤很难难以分离,加之根系采样破坏性大、工作量大,根土比可能是指示高寒草甸退化程度相对可靠的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166.
内分泌干扰物(EDCs)作为一种新兴污染物,具有憎水性、低剂量效应和半衰期长等特征,在全球的土壤/沉积物中已被广泛检测到,并发现已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本文重点综合评述了近10年来土壤/沉积物中EDCs的来源、浓度水平、空间分布及吸附特性的研究。结果发现,EDCs来源涉及农业、工业和生活等多个方面;空间分布上,一般呈近海地区沉积物中EDCs浓度水平较河流底泥及土壤低,而高度工业化、城市化地区土壤/沉积物中EDCs浓度亦较高;EDCs的吸附受土壤/沉积物理化性质、EDCs自身性质和环境条件的共同影响,一般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和成熟度、土壤颗粒的比表面积与其吸附能力呈正相关,黏土矿物类型对EDCs的吸附也有重要的影响;EDCs的吸附能力与其自身的疏水性和结构特征有关;温度升高和溶液p H值增加都不利于EDCs的吸附,而溶液离子强度的增加对其吸附起着促进作用。土壤/沉积物对EDCs的吸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对其吸附特性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7.
李鑫  欧名豪  马贤磊 《自然资源学报》2011,26(10):1758-1767
从中观尺度研究细碎化对耕地利用效率影响,探寻遏制细碎化水平降低因素,以为高效农地利用政策制定提供依据。选取景观指数量化耕地细碎化水平,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法对耕地利用效率进行评价,最后采用计量经济模型检验细碎化对耕地利用效率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扬州市里下河区域30个乡镇的耕地利用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的平均值分别是0.949 3、0.972 2和0.977 0,具有一定提升空间;表征细碎化的第一主成分与地块平均面积、地块密度、面积加权形状指数和面积加权分维数的载荷值大于88%,第二主成分与边界密度指数载荷值大于91%;第一主成分对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的影响弹性是-0.002 7和-0.085 6,第二主成分对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的影响弹性是-0.001 1和-0.002 4。细碎化对耕地利用规模效率与纯技术效率产生显著负影响,且对规模效率影响大于对纯技术效率影响;应从地块面积、分布与形状等方面来降低细碎化程度以提高耕地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68.
污染物浓度与土壤粒径对热脱附修复DDTs污染土壤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采集2种不同性质的土壤(黑土和棕壤)作为供试土壤,自配不同污染浓度(棕壤)和不同粒径(黑土)的DDT及其同系物(即DDTs,包括p,p′-DDT,o,p′-DDT,p,p′-DDD和p,p′-DDE)污染土壤,采用热脱附方法,分别对300 ℃,5个停留时间(10,20,30,40和50 min)下的DDTs总去除率及热处理前后各组分的脱附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污染水平〔w(DDTs)分别为290.17,498.69和718.69 mg/kg〕的污染土壤中,DDTs的总去除率差异不显著.此外,在整个热处理过程中,污染水平对4种DDT及其同系物在土壤中的去除率也没有显著影响.而土壤粒径(0.25~0.85 mm,0.15~<0.25 mm,<0.15 mm)对DDTs的去除率影响显著,粒径越大的土壤越有利于DDTs脱附.单因素方差结果显示,粒径对土壤中p,p′-DDT和p,p′-DDE的脱附和转化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9.
多氯联苯复合污染农田土壤的植物协同修复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田间微域试验,初步研究了紫花苜蓿与海州香薷、伴矿景天在不同栽培模式下对多氯联苯(PCBs)复合污染农田土壤的协同修复作用.结果表明,紫花苜蓿与海州香薷、伴矿景天混作对PCBs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明显高于紫花苜蓿单作,其中紫花苜蓿-海州香薷混作、紫花苜蓿-海州香薷-伴矿景天混作种植120d后,土壤中PCBs含量比紫花苜蓿单作时分别降低43.0%和47.8%,强化效果显著.与紫花苜蓿单作相比,紫花苜蓿与海州香薷、伴矿景天混作可有效提高植株总生物量,增强植物对土壤中PCBs的吸收富集能力.土壤PCBs同系物分析结果表明,种植植物可有效降低土壤中低氯代PCBs含量,植物混作栽培模式可以促进高氯代PCBs组分向低氯代PCBs组分的转变.可见,紫花苜蓿与海州香薷、伴矿景天混作对多氯联苯复合污染农田土壤具有较好的协同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70.
危险废物焚烧设施二噁英类排放特征及周边土壤污染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了13座不同类型的危险废物焚烧设施及二噁英类排放模式及部分设施土壤的污染水平.结果表明,排放浓度同焚烧处理量没有显著的关系.4—6氯代PCDD/Fs和7—8氯代PCDD/Fs呈现出了不同的排放特征.4—6氯代PCDF/PCDD比值为60.58±1.98(95%置信区间),较通用的总PCDF/总PCDD比值更适于描述危险废物焚烧设施二噁英排放的特征.使用PCA及聚类分析方法将设施排放模式归类为3种模式.分布模式同焚烧设施炉型、处理量以及尾气处理方式等因素相关性并不显著.2,3,4,7,8PeCDF对I-TEQ的贡献为35%—45%,并与I-TEQ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厂区土壤中二噁英浓度水平约为8—14ngI-TEQ.kg-1,周边土壤浓度为1—4ngI-TEQ.kg-1左右,均处于较低水平,调查设施周边土壤的使用目前尚无明显风险.危险废物设施对周边土壤的环境风险需要进一步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