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0篇
  免费   135篇
  国内免费   356篇
安全科学   172篇
废物处理   95篇
环保管理   156篇
综合类   684篇
基础理论   219篇
污染及防治   174篇
评价与监测   43篇
社会与环境   73篇
灾害及防治   3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109篇
  2011年   111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89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114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2篇
  197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废水生物强化中基因工程菌的流失和环境生存状况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刘春  黄霞  杨景亮 《环境科学》2008,29(9):2571-2575
在废水生物强化处理中,基因工程菌从生物反应器向环境的流失会造成潜在生态风险.在传统活性污泥法反应器(CAS)和膜一生物反应器(MBR)中,考察了1株降解阿特拉津基因工程菌的流失和流失后在模拟自然环境中的生存状况.结果表明,基因工程菌在接种初期从反应器中流失的密度最大.在接种密度为1010CFU/mL时,CAS的最大流失密度接近接种密度,MBR的最大流失密度仅有102CFU/mL.在模拟自然环境中,流失密度是决定基因工程菌生存状况的主要因素.在CAS出水1010CFU/mL流失密度下,高种群密度基因工程菌在水体和土壤中生存时间较长(30 d以上),潜在生态风险较高;在MBR出水102CFU/mL流失密度下.基因工程菌在水体和土壤中很快衰亡,潜在生态风险较小.环境条件对基因工程菌生存状况具有影响,提高土壤的含水率、有机质含量以及环境选择压力的存在有利于基因工程菌生存.  相似文献   
232.
应急避难场地“就近布置”规划原则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避难行为、避难需求的相关调查,对现有"就近布置"避难场地的规划原则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对"近"提出了"时间距离近"和"空间距离近"的两重涵义;在此基础上认为不同类型应急避难场地在布局上对"近"的要求应区别对待;该原则可进一步表述为"服务半径基础之上与人口密度、通达路径相对应,就近布置"。  相似文献   
233.
以重庆主城建成区范围内的9个环境监测点的日均监测数据为例,采用GIS技术,选取环境空气质量评价SO2监测的浓度值,将空气质量自动站每日实测的SO2浓度值进行空间模拟分析研究,反映出主城建城区SO2浓度评价值在空间地图上连续分布,可为环境管理部门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34.
冷冻分离法去除水中污染物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以含Ca2+、Mg2+、Na+等无机离子水样和含有溴氨酸(1-氨基-4-溴-蒽醌-2-磺酸钠)的水溶液、UIImann缩合反应产生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渐进冷冻法分别在人工条件下进行实验,分析并对比了冷冻法对水体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和规律。结果表明:冷冻法可以有效去除水体中各种污染物,由于污染物自身结构不同,冷冻法对污染物分离有选择性,对有机物的去除高于无机离子,对单一污染物去除高于复杂废水。  相似文献   
235.
含油污泥是油田生产过程中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含油污泥产生量大、性质复杂,相应的处理技术和设备也呈现多元化趋势。回顾了油田舍油污泥三相分离处理技术现状,介绍了浮选、超声波及电化学处理等含油污泥处理新技术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36.
采用重庆同兴垃圾焚烧发电厂产生的焚烧飞灰,在感应炉上进行熔融处理实验研究,探讨了熔融温度、熔融时间、碱度等因素对熔融过程中重金属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重金属的挥发率按其熔沸点高低区分明显,Pb、Zn和Cd的挥发率较高,分别为80%、60%和95%左右;Cr、Mn的挥发率均低于10%.随着熔融时间、熔融温度和碱度的增加,Pb、Zn、Cd、Mn、Cr的挥发率变化趋势不明显;铁浴熔融方式可进一步促进Zn、Pb、Hg的挥发,有利于Cr、Cu从熔渣中分离出来,与生铁形成合金.对熔渣的浸出毒性测试结果表明,重金属元素的浸出毒性均可达标(GB5085.3-1996).  相似文献   
237.
中国表层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模拟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气候变化背景下,对土壤有机碳的研究是目前大尺度上土壤性质研究的热点。基于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5 374个典型土壤剖面数据,分析表层土壤有机质(20 cm)与环境因素的相关关系,利用多元回归模型和HASM模型结合的方法模拟中国国家尺度上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分布格局,探讨该方法的模拟误差,为国家尺度上有机碳的估算提供方法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对350个检验点模拟结果的平均绝对误差和平均相对误差为15.61 g.kg-1和56.59%,与普通克里格法相比分别降低了1.61 g.kg-1和20.84%;对样点分布较少以及无样点的西北地区和台湾省的模拟结果也更符合实际情况。建模样点减少一半的情况下,模拟结果的平均绝对误差和平均相对误差仅分别增加了0.14 g.kg-1和1.07%。因此,论文方法可作为模拟国家尺度上有机质空间分布相对有效的方法,同时如何使模型解释更多的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将是进一步提高模拟精度的关键。  相似文献   
238.
种植密度对镉锌污染土壤伴矿景天植物修复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田间微区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伴矿景天生长和地上部重金属吸收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度增大种植密度可促进伴矿景天的生长,显著提高其地上部生物量,但过分密植对植物地上部增产无显著贡献.种植密度由11万株/hm2上升到44万株/hm2时,伴矿景天地上部Cd、Zn吸取量显著上升,分别由0.208 kg.hm-2上升至0.631 kg.hm-2、13.2 kg.hm-2上升至58.7kg.hm-2;但种植密度从44万株/hm2增大到100万株/hm2时,植物地上部重金属吸取量并无显著提高.伴矿景天种植密度为44万株/hm2时,在Cd、Zn分别为(3.04±0.11)mg.kg-1和(1 299±96)mg.kg-1的污染土壤上种植1 a,对镉锌的修复效率分别达21.1%和4.60%,表明选择适宜的密度种植伴矿景天有利于增大植物地上部Cd、Zn吸取量,从而缩短修复时限.  相似文献   
239.
长期施肥对红壤稻田耕层土壤碳储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红壤性稻田土壤为对象,研究了长期施肥(1990~2006年)对稻田表层土壤碳储量及固碳潜力的影响,讨论了耕层厚度变化对碳储量估算及处理间差异的影响.研究发现,与长期施用化肥相比,有机物的循环利用能显著提高红壤性稻田土壤碳储量,其碳储量为57.7~66.2 t/hm2,比试验前高出18.7~27.2 t/hm2,而长期施用化肥碳储量提高幅度平均为5.4 t/hm2.红壤性稻田土壤饱和固碳量为84.0 t/hm2,与目前碳储量相比还有17.8~43.7 t/hm2的固碳潜力.研究证实,土壤碳储量与土壤容重和表层土壤厚度的变化密切相关,以20 cm或23 cm作为统计厚度估算表层土壤的碳储量将分别低估20.6%和11.3%,其中有机物施用处理碳储量低估幅度最大(分别为26.8%和18.9%);另外,用相同统计厚度进行碳储量估算减小了不同施肥处理间的差异.从稻田土壤碳储量及固碳潜力来考虑,有机物配合化肥施用是红壤稻田较优的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240.
An experimental device for evaluating the minimum ignition energy (MIE) of LDPE dust/ethylene hybrid mixture was built with the innovative mixing mode. The MIE of the hybrid mixture that contained ethylene below its lower explosive limit (LEL) was studied.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adding a small amount of ethylene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MIE of the original dust cloud. All the MIEs with five different particle sizes were found to show similar trends of exponential attenuation with the increase of ethylene concentration; such attenuating effect grew as the dust particle size rose. When ethylene concentration increased and approached to its LEL, the reaction mechanism dominated by combustible dust turned into one dominated by combustible gas. The MIE decreased first and then increased with the dust mass and increased with the dust particle size. A multifactor mathematical correlation model of the MIE with the dust particle size and ethylene concentration was develop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