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55篇
  免费   227篇
  国内免费   286篇
安全科学   111篇
废物处理   23篇
环保管理   884篇
综合类   1316篇
基础理论   662篇
环境理论   51篇
污染及防治   184篇
评价与监测   202篇
社会与环境   563篇
灾害及防治   17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69篇
  2022年   96篇
  2021年   120篇
  2020年   107篇
  2019年   166篇
  2018年   153篇
  2017年   191篇
  2016年   228篇
  2015年   197篇
  2014年   144篇
  2013年   304篇
  2012年   227篇
  2011年   273篇
  2010年   196篇
  2009年   212篇
  2008年   167篇
  2007年   215篇
  2006年   165篇
  2005年   137篇
  2004年   110篇
  2003年   112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98篇
  1999年   80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3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481.
介绍了市政建设项目宁海县兴海污水处理有限公司主要的设计参数及各单元运行过程,并总结了该系统对有机物及氮磷的处理效果,分析了SBR工艺生物处理氮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82.
ABSTRACT

Geoengineering is regarded by advocates as a creative and responsible technological option in the face of a climate emergency. Critics often see it as a hubristic attempt to play God, with disastrous consequences for the planet and humanity. These antipodal perspectives are represented by the ideal types of Prometheans and Gaians. Prometheans and Gaians typically talk past each other. The geoengineering debate can be made more fruitful by well articulating their respective positions and subsequently situating them in the discourse of sustainability. A sustainability orientation does not answer the troubling question whether geoengineering should be developed and deployed. But it can foster a ‘fusion of horizons’ between Prometheans and Gaians, providing common ground in an otherwise polarized debate and making a more productive dialogue possible.  相似文献   
483.
Giorel Curran 《环境政策》2019,28(5):950-969
ABSTRACT

Renewable energy (RE) illustrates well the logic of ecological modernisation (EM). This logic has successfully transformed RE from a fringe idea owned by largely environmental actors to a mainstream one embraced by a broader constituency. This mainstream embrace inevitably (re)shapes the renewables enterprise. Not all renewables actors today are driven by environmental goals. Instead, key actors, particularly in corporate or community domains, nurture competing norms and aspirations. How the renewables project is envisaged and the goals it is directed to serve can thus differ considerably. Understanding these differences is important since transformations in the energy domain will not only impact climate protection but shape social futures in significant ways. The analysis proceeds in two interrelated steps: first, empirically – conducting an exploration of some of the main projects and actors in the contemporary Australian RE space; and second, theoretically – considering these empirical developments through an EM lens.  相似文献   
484.
Ken Conca 《环境政策》2019,28(3):417-440
ABSTRACT

Lessons from the literature on multi-stakeholder dialogue (MSD) that are relevant to the debate on climate engineering (CE) are examined. MSDs have been used to prod slow-to-develop intergovernmental regulatory processes on a range of transnational and global controversies. A CEMSD might push forward anticipatory governance of CE by promoting social learning, sharpening and legitimizing governance norms, and starting to arrange the political space for governance by states. However, significant challenges and risks are also identified, including questions about the ripeness of the issue for stakeholder dialogue; difficult trade-offs in the design of dialogues, particularly around issues of participation and knowledge-power; and inherent tensions in the various purposes a CEMSD might serve. Given these challenges, steps forward that would better prepare a space for legitimate and effective dialogue are recommended.  相似文献   
485.
污染土壤修复的技术再造与展望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污染土壤的面积在迅速扩大,迫切需要修复、治理;随着土壤污染组分的日益复杂化,等待着全面、高效的修复技术的研制。对污染土壤修复相关技术现状进行剖析表明,现有的各种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由于存在着许多技术上难以克服的问题,需要从技术的现有进展和技术构想进行整体意义上的创新,即如何把现有的技术进行参数优化、改造后进行最佳组合与综合,才能取得该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污染土壤的生态化学修复,其实质在于技术的再造,代表了21世纪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86.
利用底栖动物研究京杭运河徐州段的水质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勇  潘立勇 《污染防治技术》2005,18(4):12-13,37
通过分析京杭运河徐州段4个断面底栖动物的种类、密度,及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变化来研究京杭运河徐州段水质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487.
利用最新的AIRS卫星观测资料分析了2002年12月~2016年11月全球和东亚地区(70°~140°E,10°~55°N)CH4浓度的时空变化分布特征.研究发现,2003~2016年,全球CH4年平均浓度从1774.2×10-9增加到1789.1×10-9,年增长率约为1.1×10-9/a;东亚地区CH4年平均浓度从1811.5×10-9增加到1841.0×10-9,年增长率约为2.0×10-9/a.在美国西南部、南美洲南部、澳大利亚东南部、中国青藏高原和东北地区等地上空,CH4浓度增幅比较明显,而在北美洲的东北部上空,CH4浓度出现负增长.北美洲东北部和俄罗斯东部等地上空CH4浓度的变化与温度变化呈正相关;如在冬季,该地区温度与周围地区相比更低,同时CH4浓度更低.本文利用近10a的卫星数据获得了CH4浓度的垂直廓线,显示不同纬度带CH4浓度均随着高度的升高逐渐减小,且高纬度地区CH4浓度减小的最快.近年来,在低纬度地区对流层中低层CH4浓度变化较为明显.在对流层低层(850hPa),北半球CH4浓度随着纬度增加逐渐变大;在南半球则随着纬度增加先减小后变大.而在平流层内,CH4浓度在赤道处最大,且随着纬度的升高逐渐减小.此外,CH4的浓度分布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在北半球,大部分地区夏季CH4浓度高于冬季(约20×10-9~40×10-9),但在撒哈拉沙漠和中国新疆塔里木盆地等地区上空,冬季CH4浓度高于夏季(约40×10-9~60×10?9).在冬季,中国四川西部上空的CH4浓度要比青藏高原上空高(约100×10-9~120×10-9).  相似文献   
488.
杨伟  姜晓丽 《环境科学》2020,41(7):2995-3003
大气细颗粒物(PM_(2.5))是大气污染的重要组成成分,对其影响因素进度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来看,多数的研究都聚焦于PM_(2.5)与气象要素以及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PM_(2.5)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基于PM_(2.5)空间分布数据及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对华北地区PM_(2.5)变化特征及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利用地理加权回归、GIS空间分析等手段探讨了PM_(2.5)变化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①华北地区PM_(2.5)浓度整体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格局,且18a均保持这一态势没有变化.时间上来看,在2006年达到污染最大值,之后虽有波动但一直居高不下.多数城市PM_(2.5)浓度超标,整体环境污染形势严峻;②2000~2015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覆被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趋势主要表现为耕地的大量减少以及建设用地的持续增加,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略有减少,林地和草地转入转出面积接近,因而总量变化不大;③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计算结果表明,Local R~2(衡量局部拟合度)较低的区域为土地利用/覆被未发生变化的区域,而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明显的区域,Local R~2较高,说明PM_(2.5)变化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有着显著的响应作用;④对于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状况而言,PM_(2.5)分布特征表现出建设用地耕地水域草地林地未利用地的趋势.对于不同土地利用/覆被转换方式而言,当自然用地向人工用地转换时PM_(2.5)浓度上升,而人工用地向自然用地转变时PM_(2.5)浓度降低.  相似文献   
489.
氧化亚氮(N2O)是一种在大气中存留时间很长的强效温室气体,并被认为是21世纪破坏臭氧层的重要物质之一,气候预测需要对自然与人为排放的包括N2O在内的温室气体进行全面准确地估算.内陆水体是N2O的重要排放源,由于人为氮输入的增加,江河N2O的排放量可能逐年升高.本研究总结了江河N2O排放速率的研究方法,重点汇总了中国各气候带十大流域江河N2O的溶存浓度和水气界面交换通量,并与世界其他河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我国江河溶存N2O浓度为0.3~1591 nmol·L-1,N2O释放通量为-12.2~2262.1 μmol·m-2·d-1,总体与世界其他江河的范围值具有可比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江河N2O的产生和释放机理,探讨了水中溶解性无机氮、溶解氧、有机碳以及水文、地形地貌与气象条件等对江河N2O产生和释放的影响,并讨论了变化环境下江河N2O的排放特征.  相似文献   
490.
人为扰动是短时空尺度内森林景观变化或用途转换的主要动力,而乡村路网则成为人为扰动拓展的主要通道。基于1992、2002、2014年三峡库区重庆市石柱县西沱镇3期遥感影像和实地调研数据,在ArcGIS平台支持下,研究社区水平乡村路网对森林景观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1992—2014年研究区乡村路网影响域内次生林、退化林地和耕地的动态变化较显著,集中分布在中西部平坦区。1992—2002年乡村路网缓冲区内森林景观整体呈退化趋势,退化类型以次生林→退化林地、次生林→耕地、退化林地→耕地为主,演化量达1 705.91 hm2;2002—2014年乡村路网缓冲区内森林景观主要呈恢复趋势,恢复类型以耕地→退化林地、耕地→次生林、退化林地→次生林和原始林→退化原始林为主,演化量达1 674.52 hm2。2)相比发现,前一时期研究区乡村路网长度的增加和路网材质的提升很大程度上驱动森林景观的退化,而后一时期低等级路段的消失、废弃或利用率的降低则有助于森林景观的恢复,消失路段恢复率近100%。3)研究有助于丰富人们对社区水平乡村路网影响森林景观变化的理解与认识,为生态文明建设中合理规划乡村路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