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29篇
  免费   1128篇
  国内免费   1141篇
安全科学   2052篇
废物处理   156篇
环保管理   2499篇
综合类   5788篇
基础理论   957篇
环境理论   47篇
污染及防治   407篇
评价与监测   721篇
社会与环境   767篇
灾害及防治   304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138篇
  2022年   215篇
  2021年   314篇
  2020年   335篇
  2019年   363篇
  2018年   302篇
  2017年   557篇
  2016年   556篇
  2015年   603篇
  2014年   531篇
  2013年   804篇
  2012年   893篇
  2011年   875篇
  2010年   739篇
  2009年   657篇
  2008年   439篇
  2007年   725篇
  2006年   738篇
  2005年   636篇
  2004年   537篇
  2003年   489篇
  2002年   370篇
  2001年   355篇
  2000年   349篇
  1999年   238篇
  1998年   175篇
  1997年   151篇
  1996年   107篇
  1995年   127篇
  1994年   69篇
  1993年   67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0篇
  1986年   7篇
  1984年   6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7篇
  1976年   5篇
  1975年   6篇
  1974年   4篇
  1973年   5篇
  197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环境规制对技术效率和生产力损失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中国工业为研究对象,以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所分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兰个地区作为研究区域,采用非参数数据包络法(DEA)中的径自效率测量方法(radial efficiency measure)为主要研究方法,分析了在1998-2005年期间环境规制对中国工业的技术效率和生产力损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指定的研究期间,环境规制使得中国工业技术效率提高,但是对于生产力的发展却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三个地区之间受环境规制影响的差异较大,其中东部为环境规制所付出的成本最大,即东部为环境污染所付出的环境成本最高,这也是为何从九十年代开始,污染物从东部往中西部转移的原因;从受污染物影响的角度来看,因控制废水而引起的生产力损失大于因控制SO2而引起的生产力损失,即对于中国工业,废水的环境成本大于SO2的环境成本.另外,从研究结果中也可知,在中国现有的生产方式下,实施严格的环境规制有一定难度,所以改变旧的生产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92.
有效的环境绩效信息披露是正确进行企业环境绩效评估的基础.本文首次依据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2006年版)中的30个环境绩效指标,对中石油独立环境报告中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的研究发现,中石油环境绩效指标披露不完整,重要的核心指标披露情况更不理想,年度间纵向比较还出现了倒退;定性指标披露多于定量指标;体现企业积极行动和效果的内容和数据披露得相对较为详细;存在选择性披露问题,可比性较差,相关信息披露也较为散乱,不利于读者进行环境绩效评估.对此,我国企业应重视环境原始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将环境相关信息纳入企业日常的信怠管理系统,在披露方法上则应综合借鉴相关国际组织的做法并不断加以改进;政府监管部门也应对环境信息披露做出系统指引和规范,并积极推动环境报告审计的发展.  相似文献   
993.
结合模糊优选理论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提出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法,该方法将灰色关联分析作为优属度确定的隶属度计算方法;提出理想环境序列建立遵循的原则,引入梯形模糊数实现定性指标量化并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应用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黄河流域河段水电规划的高坝方案和多级开发方案进行了比选研究,计算了两个方案的优属度及其开发性因子、稳定性因子、保护性因子、经济活力因子、社会可接受因子、环境风险因子等6个指标层优属度,结果表明,多级开发方案总体优于高坝方案;多级开发方案的保护性远好于高坝开发方案,而高坝方案的开发性略好于多级开发方案,稳定性、经济活力、社会可接受、环境风险等因子两种方案比较接近.评价结果与流域实际情况比较符合,证明该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4.
Environmental sociology and the sociology of natural resources are two key subdisciplines of the sociological study on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nature and human society. Previous 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ships of these two fields has largely focused on their distinctions and synthesis in western (particularly American) academia. Environmental sociology emerged as an important sociological subdiscipline in China in the early 1990s and is under vigorous 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 at present. By contrast, the sociology of natural resources is still a novel term for most Chinese researchers.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ecent literature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environmental and natural resource sociologies, which should provid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sociology in China.  相似文献   
995.
长江三角洲城市间环境公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定义了环境公平性包括基于自然资源禀赋的环境公平性及基于经济产出的环境公平性。为表征基于自然资源禀赋的环境公平性,构造并计算了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各地环境压力指数。为表征经济产出的环境公平性,构造了环境基尼系数与绿色贡献系数。根据2004年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及污染排放数据(COD与SO2排放量),计算了长三角各地级市的环境压力与基于GDP的COD与SO2环境基尼系数与各地的绿色贡献系数。借助分层聚类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从基于自然资源禀赋的环境公平性上讲,上海面临的环境压力最高,江苏省城市较浙江省高;(2)从基于经济产出的环境公平性上讲,长三角地区基于GDP的COD、SO2环境基尼系数分别为017与013,相较全国,长三角实现了更高发展水平上的均衡;(3)在长三角内部比较,镇江、泰州等部分城市COD、SO2排放的生态效率仍需进一步提高。最后指出:在区域层面上合理分布区域环境压力,在比较中提高各地生态效率是推动长三角环境保护发展、促进长三角环境保护一体化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996.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在中国的经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年均98%的经济持续增长举世瞩目,然而对经济增长所付出的环境代价却存在着诸多争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是对环境 收入关系研究的经典表述,可以直观地展现环境与收入变化的关系。在前人研究EKC时运用单一或多个单一指标测量污染程度存在缺陷的基础上,基于 1982~2006年中国6类环境污染物,用改进的熵值法计算出代表我国整体环境污染状况的环境污染指数,利用协整检验来研究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性及其“本土化”特征,发现与一般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倒U”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不同,中国综合环境污染模型呈“正U”型,以21世纪初为分界点,之前环境污染水平不断下降,之后环境污染又开始有所恶化;利用脉冲响应函数来考察环境污染和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发现经济增长在追溯期内对环境污染均为正向影响,而环境污染仅在短期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这一研究旨在为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环境、经济政策,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7.
Both the Aalborg Commitments and the guidance on integrated urba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urban transport plans proposed by the EU Thematic Strategy on the Urban Environment foresee a baseline review as the first step in developing integrated urban management plans and systems. A baseline review of urban sustainability undertaken in Riga reveals significant discrepencies between the sustainability criteria of the Aalborg Commitments and the: responsibilities and competencies of the municipal government and administration as defined by statutes; policy goals and measures defined in municipal planning documents; policy goals and measures defined in the Riga Development Plan. To better orient the mandate of the municipality towa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unicipal statutes should be supplemented to more fully reflect the issues defined by the Aalborg Commitments and should include sustainability as a goal.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pecific policy goals, measures and targets should be formulated for all the Aalborg Commitments issues when revising existing municipal planning documents or developing a municip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anagement plan. An analysis of the European Common Indicators and the State of the Environment in Riga 2001 indicators indicates that they can only partially fulfill a monitoring function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Aalborg Commitments. This highlights a need to better coordina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itiatives at the European level. The methodology used for the baseline review in Riga is useful for assessing the status of urban sustainability when preparing integrated urban management plans or systems, but requires testing elsewhere. Readers should send their comments on this paper to BhaskarNath@aol.com within 3 months of publication of this issue.  相似文献   
998.
分析了福建省环保产业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福建省环保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提出了加快福建省环保产业市场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999.
以国土资源部颁布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编制规范》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为原则,结合工作实践,尝试对矿山地质环境评估要求进行了强调与细化,对评估范围的确定方法,对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及综合评估的关系、方案适用年限、成果图件的编制等几个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中的主要技术问题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00.
自然资源利用权从产生的途径上看应属于特许物权,从内容和功能上看应属于准用益物权,两种物权属性并不相互排斥。自然资源利用权的双重物权属性符合环境保护的价值取向和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