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1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219篇
安全科学   11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71篇
综合类   371篇
基础理论   101篇
污染及防治   71篇
评价与监测   32篇
社会与环境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3年   1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611.
选择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 Hada)、三角褐指藻(Pheodactylum tricornutum Bohlin)、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 Ehrenber)、裸甲藻(Gymnodinim sp.)、亚心型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us)、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 Cleve)、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Greville)Cleve)、青岛大扁藻(Platymonashelgolanidica)8种浮游植物,采用一次培养实验方法,研究了重金属Cu(Ⅱ)对海洋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并在Logistic生长模型的基础上结合Lorentz方程和GaussAmp方程,引入Cu(Ⅱ)浓度项,建立了Cu(Ⅱ)胁迫下海洋浮游植物生长动力学模型——Logistic-W模型,描述了Cu(Ⅱ)存在条件下海洋浮游植物的生长过程.结果表明,较高浓度Cu(Ⅱ)对8种浮游植物的生长普遍具有抑制作用,而较低浓度Cu(Ⅱ)则可促进旋链角毛藻、中肋骨条藻、青岛大扁藻的生长;Lorentz方程可以描述Cu(Ⅱ)浓度对浮游植物生长速率参数的影响,而GaussAmp方程可以描述Cu(Ⅱ)浓度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影响;Cu(Ⅱ)胁迫下浮游植物的生长可用动力学方程Logistic-W描述,实验验证该模型合理,其拟合相关系数R2为0.817~0.993,平均为0.916.论文提出的生长模型可以预测不同浓度Cu(Ⅱ)胁迫下海洋浮游植物的生长情况,也可根据浮游植物的生长情况推测相应海区的Cu(Ⅱ)浓度.  相似文献   
612.
湖泊的富营养化问题已成为中国湖泊环境保护中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回收利用富营养化湖泊中的浮游藻类是减轻水体中氮、磷等营养负荷,治理湖泊环境污染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热解技术可将藻类转化成焦炭、生物油和合成气等多种燃料形式,因而是回收利用湖泊浮游藻类的一个理想途径.同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相比,藻类作热解原料具有易预处理、易热解、易获得高产等优点,可以为社会提供大量优质的燃料.  相似文献   
613.
为优选扬水曝气器的类型以更经济有效地原位控藻,建立了基于Fluent软件的水库水动力与水质数值模拟方法,在不同温度梯度和水深条件下,预测了淹没式和非淹没式扬水曝气器对分层水库中藻类控制的效果. 以金盆水库扬水曝气水质改善工程为案例,对扬水曝气器外围流场和藻类混合迁移过程进行数值模拟. 结果显示,垂向流速和藻密度的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较好. 在典型的扬水曝气器运行条件下,水深分别为77.25、87.25和97.25 m时,淹没式和非淹没式扬水曝气器的外围流场均以顺时针环流为特征;淹没式扬水曝气器的环流发展较远,表层藻密度分别被削减了86.8%、88.2%、90.6%;扬水曝气器类型对藻密度削减率的影响不大. 采用淹没式扬水曝气器时,77.25、87.25和97.25 m水深下核心控藻区占整个流场区域的比例分别为39.71%、41.14%和42.73%,分别比非淹没式的高14.81%、8.95%和2.69%;藻类完全混合的时间分别为10、12和14 d,分别比非淹没式的少8、7和6 d. 不同季节和水深条件下的模拟结果表明,采用淹没式扬水曝气器,核心控藻区域较大,藻类混合较快.   相似文献   
614.
The use of algae (Ulva fasciata, green and Sargassum sp., brown) to reduce lead and cadmium levels from mono-metal solutions was investigated. The brown algae showed higher efficiency for the accumulation of lead (~1.5 times) and cadmium (~2 times) than green algae. The optimum pH value is found to be between 4 and 5.5. Regarding biomass concentration, an increase in metals percentage removal and a decrease in metal uptake capacity coincided with the increase in biomass concentration. All light metals (Ca, Mg and Na) showed a suppressive effect on biosorption capacity. The enhancement of biosorption in the case of NaOH was obvious. The biosorption process (65–90%) occurred within 3?min. Experimental data were in high agreement with the pseudo-second-order kinetic model and Freundlich model for lead and cadmium biosorption using different biosorbents. In the desorption study, 0.2?mol?L?1 HCl recorded the best concentration for the elution of metals from the biomass. The biosorption capacity decreased over the four operational cycles for both lead and cadmium. Infrared analysis showed that amino, hydroxyl and carboxyl functional groups provide the major biosorption sites for metal binding. Use of the above-mentioned algae for cheap metal absorbance is considered as one water treatment criterion.  相似文献   
615.
再生水补充景观水体中藻类的生长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太原市污水净化二厂二级出水作为景观水体补水水源,比较了以再生水为培养基的小球藻、斜生栅藻、鱼腥藻和针杆藻的生长情况,利用Logistic对数形式模型拟合了藻类在纯培养和共培养条件下的生长曲线.结果表明,在纯培养和共培养条件下,4种藻类的生长情况均为小球藻>斜生栅藻>鱼腥藻>针杆藻.其中,针杆藻的竞争能力较差;鱼腥藻虽然有较强的增殖能力,但并不处于优势地位;斜生栅藻能与小球藻形成竞争,较适宜在该水质条件下生长;小球藻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为该水质条件下的优势藻种.以污水二厂二级出水为景观水体补水时,应重点防止绿藻尤其小球藻的过度生长.   相似文献   
616.
自来水厂生产尾水是重要的水资源。高藻自来水厂生产尾水中的污染物质主要为:藻类与藻毒素、有机物、化学药剂残留物、微生物、悬浮物颗粒。混凝-沉淀技术、混凝-气浮技术、膜技术等可用于生产尾水处理,其中以膜技术为主的组合工艺是生产尾水安全回用的优选技术。  相似文献   
617.
研究了不同二氧化氯投加量、接触时间、pH值下二氧化氯杀藻中亚氯酸盐的生成规律及其他水质条件(藻初始质量浓度、有机物和氨氮)对亚氯酸盐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亚氯酸盐生成量随着二氧化氯投加量的增大和时间的延长而增大。放置2 h,生成的亚氯酸盐占二氧化氯初始投加量的10%~30%。二氧化氯杀藻的水样放置时间越长,开始生成亚氯酸盐的pH值就越低。放置30 min时生成亚氯酸盐的起始pH值为6,放置70 min时起始pH值为3.9。在酸性条件下,亚氯酸盐的生成量随pH值增大而增大;而从中性到碱性,亚氯酸盐增加缓慢。藻初始叶绿素a的质量浓度超过14.93μg/L时,亚氯酸盐的生成量随藻初始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有机物促进了亚氯酸盐的生成,但亚氯酸盐的生成量并没有随有机物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增大氨氮质量浓度,亚氯酸盐的生成量有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618.
金属离子协同马尾藻对水中偶氮染料分子脱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健伟  姚兴东 《环境化学》1997,16(3):238-246
本文研究了多种金属离子对海藻处理不同结构的偶氮染料分子的影响,结果表明,金属离子的种类及浓度对海藻处理偶所染料都有重要的作用,偶氮染料的分子量和结构也影响该体系的脱色效果。适当浓度的金属离子和海藻的体系比单独海藻处理偶氮染料的脱色速度快,脱色率高。同时探讨了该体系处理不同结构染料分子的脱色差异。  相似文献   
619.
ABSTRACT: Data from seven diverse lakes with reasonably complete nutrient budgets and estimates of annual areal nitrogen fixation (AANF)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proposition that nitrogen fixation (NF) declines as the ratio TN:TP in lake loadings increases. The results do not support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rate of AANF in lakes is related to the N:P ratio in externally generated influents, although low N:P nutrient loading ratios often favor blue-green algae capable of NF.  相似文献   
620.
ABSTRACT: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develop models predicting the summer peak biomass of Aphanizomenon flos-aquae, Anabaena flos-aquae, Oscillatoria agardhii, and Microcystis aeruginosa in four Swedish lakes. These analyses suggest that while epilimnetic total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 is the principal predictor of their peak biomass, other factors such as station mean depth, water temperature, total nitrogen, and total CO2 concentration are also importa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