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0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273篇
安全科学   116篇
废物处理   29篇
环保管理   74篇
综合类   561篇
基础理论   171篇
污染及防治   144篇
评价与监测   36篇
社会与环境   18篇
灾害及防治   2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针对以往地下水水质评价中多采用单一权重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的不足,提出基于主客观组合权重的权重计算模式,并运用权重风险度计算公式选出相对合适的组合权重,再与物元分析理念相结合,构建用于评价地下水水质的组合权物元分析模型。应用该模型对阜新新邱露天煤矿排土场淋溶水的地下水污染区的12个监测点水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的1#~5#监测点水质均达到Ⅱ级以上,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要求;6#~12#监测点水质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已不能饮用。评价结论与灰色关联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所得结论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2.
针对系统安全风险评估和预警过程中,系统安全特性和各预警因素所存在的模糊不确定性问题,将熵理论和模糊数学相结合,提出一种基于模糊熵和非对称贴近度的系统安全预警评估方法。在建立系统安全预警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首先,分析基于模糊熵理论确定预警指标权重的可行性,给出系统预警指标赋权算法;其次,建立基于模糊非对称贴近度确定系统安全等级的过程,第三,给出系统安全预警评估的具体计算步骤;最后,以人为因素系统的安全预警评估为例进行方法的实例验证。实例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所确定的系统预警指标权重更加符合客观实际,能有效解决系统安全预警评估中存在的模糊不确定性问题,系统预警决策结果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103.
本文围绕好氧触媒在造纸法再造烟叶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展开分析。如对好氧触媒在再造烟叶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必要性及好氧触媒作用原理予以介绍,并对好氧触媒在造纸法再造烟叶污水处理中应用展开试验。  相似文献   
104.
为获得某金矿尾砂胶结充填材料最优配比,基于试验结果,以海水比例、灰砂比和料浆质量浓度为输入参数,以充填体强度、塌落度及泌水率为输出参数,建立了充填配比与其响应量的高斯过程回归模型,分析了不同因素对充填性能的影响程度;采用遗传算法对高斯过程回归模型进行多目标参数优化,获得了Pareto非劣解,在此基础上,引入多属性决策的TOPSIS法对Pareto非劣解进行方案优选,确定了充填最优配比。研究结果表明:高斯过程回归模型相对误差值均小于6%,可靠性高;灰砂比及料浆质量浓度对充填性能影响较为显著,采用海水作为充填水源将降低充填体的强度;经优化后的充填配比与试验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105.
调节细胞通透性促进天蓝色链霉菌蓝色素生物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天蓝色链霉菌分批发酵中,36h时一次加入20mg/L的青霉素,色素浓度和分泌率分别提高了26.2%和39.2%;与一次性添加青霉素相比,分多次添加可使色素浓度再提高9%,但分泌率没有明显变化。DMSO浓度为6g/L时,色素浓工和分泌率较对照分别提高了20.5%和50%;2-50g/L的DMSO对菌体生长没有影响。36h时lg/L的吐温80,色素浓度和分泌率分别提高了16.9%和37.5%,60h时加入0.2g/L浓度的SDS,色素浓度较对照基本相当,但分泌率却提高了16.1%。图4表1参7  相似文献   
106.
前驱物结晶体升华成膜法制备TiO2薄膜及其光催化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前驱物结晶体升华成膜法”工艺,使含钛前驱物结晶体草酸氧钛酸以升华的方式,均匀地在玻璃表面形成前驱物薄膜;经过热处理,制备出外观平整透明的玻璃基TiO2薄膜,其薄膜厚度为80-100nm,粒度≤50nm。初步研究了制备条件、薄膜性能和本工艺制备的玻璃基TiO2纳米薄膜对甲基对硫磷的光催化降解性能。  相似文献   
107.
为了实现黑木耳(Auriculariaauricula)深层发酵生产胞外多糖的高产量和高生产强度的统一,在7L发酵罐中研究不同pH对A.auricula分批发酵生产黑木耳多糖的影响.A.auricula细胞生长的最适pH为5.0,而黑木耳胞外多糖合成的最适pH为5.5.恒定pH有利于合成黑木耳多糖,但降低了黑木耳多糖的生产强度.发酵液中较高的pH不利于葡萄糖的消耗,使得发酵结束时的残余葡萄糖含量随pH的升高而升高.分析不同pH条件下A.auricula发酵生产黑木耳多糖动力学参数,发现较低pH有利于加快底物消耗,而较高的细胞生长速率则出现在pH5.0,pH5.5时细胞则具有较高的胞外多糖合成速率和对葡萄糖的得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A.auricula发酵生产黑木耳多糖的两阶段pH控制策略:0~48h控制发酵液pH5.0,48h后控制pH5.5.实验结果表明,采用两阶段pH控制策略,A.auricula胞外多糖产量比控制pH5.5时提高了8.1%,残留葡萄糖含量降低了15.2%,产生最大胞外多糖的时间缩短至96h,且黑木耳多糖的生产强度比pH5.5时提高了35.1%.图4表1参21  相似文献   
108.
厌氧发酵过程pH对微生物多样性和产物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PCR-DGGE技术,研究了不同pH条件下蔬菜类有机垃圾厌氧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多样性,探讨了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发酵产物分布的关系.Shannon指数分析表明,pH=7和pH=8时的微生物多样性较高,随时间变化规律相似,而pH=5时的微生物多样性较低.UPGMA聚类分析和PCA分析结果也表明,pH=7和pH=8时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相似,pH=5与之显著不同.在不同pH条件下的优势菌属都是乳酸细菌和梭菌。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与发酵产物分布具有一定相关性,pH通过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最终影响发酵产物的分布.图4表2参27  相似文献   
109.
有机磺酸类化合物的络合萃取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杨义燕  孙彦 《环境化学》1998,17(1):24-27
本文以三烷基胺为络合剂,正辛醇,煤油,氯仿,四氯化碳等为稀释剂,测定了络合萃取剂对于对甲基苯磺酸,磺基水杨酸稀溶液的相平衡分配系数,讨论了稀释剂,体系PH值和7301络合剂含量对萃取相平衡分配系数D值的影响,确定了形成的萃合物的组成。  相似文献   
110.
Food availability is expected to influence the relative cost of different mating tactics, but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is potential source of adaptive geographic variation in behavior. Associations between the frequency of different mating tactics and resource availability could arise because tactic use responds directly to food intake (phenotypic plasticity), because populations exposed to different average levels of food availability have diverged genetically in tactic use, or both. Different populations of guppies (Poecilia reticulata) in Trinidad experience different average levels of food availability. We combined field observations with laboratory “common garden” and diet experiments to examine how this environmental gradient has influenced the evolution of male mating tactics. Three independent components of variation in male behavior were found in the field: courtship versus foraging, dominance interactions, and interference competition versus searching for mates. Compared with low-food-availability sites, males at high-food-availability sites devoted more effort to interference competition. This difference disappeared in the common garden experiment, which suggests that it was caused by phenotypic plasticity and not genetic divergence. In the diet experiment, interference competition was more frequent and intense among males raised on the greater of two food levels, but this was only true for fish descended from sites with low food availability. Thu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interference competition and food availability in the field can be attributed to a genetically variable norm of reaction. Genetically variable norms of reaction with respect to food intake were found for the other two behavioral components as well and are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the patterns observed in the field.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food availability gradients are an important, albeit complex, source of geographic variation in male mating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