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3篇
安全科学   1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4篇
综合类   53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Surface coal mining creates more air pollution problems with respect to dust than underground mining . An investigation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irborne dust created by surface coal mining in the Jharia Coalfield. Work zone air quality monitoring was conducted at six locations, and ambient air quality monitoring was conducted at five locations, for a period of 1 year. 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TSP) concentration was found to be as high as 3,723 μg/m3, respirable particulate matter (PM10) 780 μg/m3, and benzene soluble matter was up to 32% in TSP in work zone air. In ambient air, the average maximum level of TSP was 837 μg/m3, PM10 170 μg/m3 and benzene soluble matter was up to 30%. Particle size analysis of TSP revealed that they were more respirable in nature and the median diameter was around 20 μm. Work zone air was found to have higher levels of TSP, PM10 and benzene soluble materials than ambient air. Variations in weight percentages for different size particles are discussed on the basis of mining activities. Anionic concentration in TSP was also determined.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more stringent air quality standards should be adopted for coal mining areas and due consideration should be given on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of the air-borne dust while designing control equipment.  相似文献   
32.
为建立扬尘源筛分规范依据,选取F150标准砂和道路尘作为待测样品,对比国产3种振动方式(电动式、震击式和拍击式)振筛机和3个厂家试验筛的筛分性能. 结果表明:①经过拍击式振筛机和F150标准砂检验,A、B、C三厂试验筛的筛分性能差异较大,得到200目(75μm)试验筛的筛上累计含量(以质量分数计)分别为78.9%、65.9%和57.9%,B厂和C厂结果小于F150标准砂76.1%的基准值;②3种振筛机的筛分性能也存在差异,震击式振筛机筛出率略小于拍击式振筛机,但电动式振筛机筛分不彻底,其对道路尘样品中粒径≤75μm和粒径≤38μm粒子的筛出率分别只有另外2种振筛机的1/2和1/4;③3种振筛机筛分结果一致性顺序为拍击式>震击式>电动式. 建议使用拍击式振筛机或震击式振筛机与性能好的A厂试验筛组合筛分得到粒径≤75μm的样品,使用拍击式振筛机和性能好的A厂试验筛组合筛分得到粒径≤38μm的样品.   相似文献   
33.
道路扬尘是城市大气颗粒物主要来源之一,文章主要分析呼和浩特城区道路降尘排放、扬尘PM10排放强度并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对呼和浩特30条典型道路进行了降尘监测,并在降尘监测期间对道路尘负荷进行了采样分析,同时记录车流量和车辆构成数据,应用AP-42排放因子模型计算PM10排放强度,分析道路降尘与PM10排放强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道路降尘值为外环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胡同,分别为76.3、36.1、31.7、25.8和19.0 t(/km.230d),背景值为9.4 t(/km.230d);外环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和胡同的PM10排放强度平均值分别为178、169、130、100和11 kg(/km.d);降尘值DF与道路扬尘PM10排放强度呈现较好的正相关关系,道路扬尘PM10排放强度可以用降尘表示为Q=2.6×(DFr-DFb)。  相似文献   
34.
红外热像仪在侦测石化装置无组织排放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气体检测专用红外热像仪的工作原理,通过与传统方法比对,表明了热像仪在设备泄漏检测上的优势。分析了风速、距离对热像仪侦测结果的影响,风速越小效果越好,侦测距离宜在10m以内。用美国EPA关联方法,通过现场检测数据,计算了某公司委托检测装置年泄漏量(高达46.8t)。计算结果表明:热像仪发现泄漏设备所产生的泄漏量占装置设备无组织排放总量的99.4%。因此,把热像仪用于排查设备泄漏将会大大提高无组织排放源的确认效率,为石化装置开车过程、检修前以及正常运行过程的查漏和进一步治理无组织排放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5.
道路环境颗粒物浓度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交通扬尘和车辆尾气排放,道路环境颗粒物浓度高于城市其它区域,文章应用一种移动监测技术测试区域道路环境中PM10浓度空间分布,并进行了呼市城区道路环境PM10空间分布分析;采用降尘法对呼市城区不同区域30条道路进行监测,分析道路降尘空间分布规律,并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文章给出了呼市城区道路环境PM10浓度的空间分布图...  相似文献   
36.
施工扬尘空间扩散规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通过检测建筑工地边界附近同一平面坐标1.5~4.1 m范围内不同高度处的降尘浓度变化,研究了建筑工地边界施工扬尘垂直扩散规律;通过监测建筑工地外同方向0~210 m范围内不同距离、相同高度(3 m)处的降尘浓度变化,研究了建筑工地施工扬尘水平扩散规律,通过数据回归分别得出了施工扬尘垂直、水平的扩散模型.结果表明,建筑工地边界同一平面坐标上方的施工降尘浓度与高度的2次方成反比关系,边界外部同一高度、同一方向的施工降尘浓度与监测点距工地中心距离的2次方成反比关系,施工活动和自然条件等因素主要影响垂直和水平扩散常数的大小.  相似文献   
37.
通过对现有技术要求的分析,指出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主要技术依据中气象条件判定和监控布点存在监测时段选择不合理、条件设置不具代表性和不具可操作性等问题和难点。对此提出了相应对策,指出可通过滑动计算相关数值的方式将气象和监控布点设置条件扩展至监测全过程,使用气象条件和点位判定系统来解决上述问题和难点。对技术依据中未规定的多点和区域无组织排放源的有效监控区域确定提出了解决思路,探讨了监测全过程监控点位有效性的评价方式。通过实施示例对提出的对策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38.
基于无人机的施工扬尘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工扬尘是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和施工环境监测的重点对象,但传统监测手段的效率和效果有限。为此,综合使用无人机和图像识别技术,以HSV特征提取、直方图对比、非零像素点计算为核心,设计了施工扬尘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的结构、功能及运行流程,并对运行效果进行了测试。研究和测试表明:该系统可实现监测区航拍、污染源特征提取、污染源存在性检验、污染源种类判定和污染源分布区面积计算;该系统污染源存在性检验正确率为71%,污染源面积计算效率较高,污染源特征比对效果相对稳定,基本满足施工扬尘污染源监测需求。  相似文献   
39.
陈春赐  吕永龙  贺桂珍 《环境科学》2022,43(11):4905-4913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国正致力于推动能源低碳化转型,这促进能源由煤炭向油气资源的转变.因此,中国石油和天然气系统(油气系统)的甲烷(CH4)排放日益受到关注.逸散排放包括设备泄漏、排空和火炬燃烧,涉及油气资源的开发、生产、运输、储存和分配等过程.但目前油气系统CH4逸散排放缺乏统一的核算方法,逸散排放量亦未被纳入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统计之中.基于相关方法,评估了1980~2020年中国油气系统的CH4逸散排放.结果表明,油气系统的CH4逸散排放随着油气资源的生产和消费增长而快速增加,由1980年不足60万t增长至2020年的超过260万t.石油系统和天然气系统在2020年的CH4逸散排放分别达到约60万t和200万t,是1980年的1.38倍和16.6倍.油气系统的CH4逸散主要源于天然气生产、石油生产、天然气分配、天然气运输和储存,分别占总排放的41%、20%、18%和13%.天然气管道是主要的逸散设施.相比于常规油气资源开发,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的排放强度更高.研究完善了CH4逸散排放清单,可为CH4减排提供重要科学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40.
张林  牛琳 《环境工程》2017,35(10):156-160
选取汽车喷涂、加油站、垃圾填埋场和化产回收,分析了不同排放源的VOCs污染特征。研究表明:加油站地下储油罐附近VOCs浓度较高,平均为8 637.2μg/m~3,是汽车喷涂VOCs浓度的3.4倍,垃圾填埋场和化产回收的无组织VOCs排放浓度较低,分别为185.5,85.6μg/m~3。汽车喷涂工艺和化产回收车间VOCs排放主要以芳香烃为主,分别占总VOCs的87.6%和82.9%;不同采样时段加油站储油罐VOCs均以烷烃为主,垃圾填埋场VOCs无组织排放主要以芳香烃和烷烃为主。加油站的臭氧生成潜势最大(41 927.2μg/m~3),分别是汽车喷涂、垃圾填埋场和化产回收的3.1,48.8,150.8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