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80篇
安全科学   63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23篇
综合类   161篇
基础理论   30篇
污染及防治   17篇
评价与监测   21篇
社会与环境   14篇
灾害及防治   1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51.
吴蕾  邱发华 《环境工程》2012,(Z2):477-480
研究用于污泥脱水的卧螺离心机的分离性能,并应用FIUENT软件建立卧螺离心机螺旋流道内污泥流体的两相湍流三维模型。主要研究不同转鼓长径比对卧螺离心机分离性能的影响,间接给出了不同长径比对卧螺离心机分离性能的影响关系图,并得到了该卧螺离心机最佳转鼓长径比的几何尺寸,为进一步研究离心机特性参数对其分离性能的影响和结构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52.
全向春  汤华  王育来  何孟常 《环境科学》2009,30(7):2099-2104
以携带pJP4质粒的基因工程菌Pseudomonas putida SM1443∷gfp2x(pJP4∷dsRed)为供体菌,考察了pJP4质粒在4种纯菌中的转移效应;并分别针对活性污泥、生物膜、颗粒污泥和河流沉积物系统,通过实验室小试实验考察了该基因工程菌对不同系统目标污染物2,4-二氯苯氧乙酸(2,4-D)的强化降解效应.结果表明,该基因工程菌中的pJP4质粒能够以广泛的微生物细胞为受体菌发生水平转移;向活性污泥、生物膜、颗粒污泥和河流沉积物系统加入一定量的基因工程菌,对2,4-D的降解都能够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对于活性污泥系统(2,4-D初始浓度为450 mg/L),强化与对照系统反应143.5 h时2,4-D去除率分别为66%和54%;对于生物膜系统(2,4-D初始浓度为180 mg/L),强化与对照系统在反应113 h时对其去除率分别为99%和61%;对于颗粒污泥系统(2,4-D初始浓度为160 mg/L),强化系统2,4-D在62 h接近完全去除,而对照系统66 h去除率仅为26%;对于沉积物系统(2,4-D初始浓度为2 mg/L),强化与对照系统344 h去除率分别为93%和69%.激光共聚集扫描显微(CLSM)分析揭示并证实了不同基因强化系统接合子的形成与存在.  相似文献   
253.
王恺  赵宏  刘爱霞  韩斌  白志鹏 《中国环境科学》2009,29(10):1029-1033
针对空气污染导致大气能见度降低的预测研究,构建了一个风险神经网络模型,模型以6个气象因子、3种主要污染物(SO2,NO2,PM10)浓度和能见度作为输入因子,输出为24h后能见度的预测值.该模型对低能见度情况的数据给予相对较高的风险值,而对高能见度情况的数据则给予相对较低的风险值.以天津市2003~2007年的气象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该风险神经网络模型优于传统神经网络模型和线性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254.
2013年秋末黄渤海海水中胞外酶活性水平和垂直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3年11月6~23日对黄渤海进行了现场调查研究,对42个大面站以及A7、E7两个垂直站位进行了采样及环境参数的测定,研究了该海域海水中的9种胞外酶活性的水平及垂直变化.结果表明:秋末黄渤海表层海水中,9种胞外酶的平均活性由高到低排列为碱性磷酸酶[77.31nmol/(L·h)]>脂肪酶[23.59nmol/(L·h)]>β-D-葡萄糖苷酶[3.87nmol/(L·h)]>木糖苷酶[2.63nmol/(L·h)]>α-D-葡萄糖苷酶[1.58nmol/(L·h)]≈纤维素酶[1.47nmol/(L·h)]≈几丁质酶[1.29nmol/(L·h)]>肽酶[1.09nmol/(L·h)]>β-D-半乳糖苷酶[0.74nmol/(L·h)];表层海水9种胞外酶的活性大都呈现出黄海大于渤海,即南高北低的变化规律;表层海水中的β-D-葡萄糖苷酶活性和纤维素酶活性与温度呈现弱的正相关(P0.05);A7和E7两个站位的胞外酶活性的垂直分布显示不同胞外酶的活性在不同水深有明显的差异,基本表现为表层、10m和30m的活性高于50m、75m和底层的活性.  相似文献   
255.
长江三角洲地区1980~2009年灰霾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38个观测站1980~2009年的地面观测资料和2001~2009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布的空气污染指数(API)数据,统计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近30年灰霾分布情况.计算了观测站点的消光系数并进行了两次订正,给出了其季均值和年均值分布情况,讨论了3个典型站(南京、杭州和合肥)的能见度与灰霾日数、干消光系数和API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近30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灰霾日数整体呈增长趋势,有71%的站点灰霾日数的年平均增长率大于零.订正后的消光系数冬季高,夏季低.南京、杭州和合肥灰霾日数与干消光系数的增长趋势一致,在霾日,南京、杭州和合肥三地,能见度与API呈负相关,其相关性随相对湿度的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256.
北京地区灰霾污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霾天气能见度较低,除影响人们日常生产活动和交通运输外,空气中携带的有毒有害细粒子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近几年,北京市加大治霾力度,虽取得一定成绩,但灰霾天气仍然频发。为进一步更好地治理北京灰霾,为制定政策提供依据,须了解北京地区灰霾污染特征,因此,对北京市2013年6月到2014年5月的气象观测数据和PM2.5质量浓度进行了统计分析。文章统计了不同强度灰霾的分布,分析了PM2.5质量浓度与能见度的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研究了PM2.5质量浓度影响能见度变化程度的分界点。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北京地区出现灰霾时总计4572 h,发生频率为56.2%,灰霾日总计233 d,频率为64.4%,呈冬季〉春季〉夏季〉秋季;湿霾最易发生在夏季,干霾最易发生在冬季,分别占当季灰霾时的17.6%和59.0%;全年不同强度霾发生小时数呈现轻微霾〉重度霾〉轻度霾〉中度霾,其中,轻微霾时数1625 h,重度霾1163 h,轻度霾1101 h,中度霾683 h;研究期间PM2.5质量浓度呈夏季低冬季高的显著变化趋势,PM2.5日均质量浓度达一级空气质量标准59 d,达二级标准159 d,达标率分别为17.7%和47.74%;PM2.5小时质量浓度与能见度呈负相关性较高的幂函数关系(置信度取99%,P〈0.01),无高湿条件影响下,空气中细颗粒物对能见度的影响更为直接;北京地区在改善能见度的过程中,通过降低1μg·m-3的PM2.5,使能见度改善大于或远大于1 km的概率仅为18.9%,而在50.4%的时段内仅能使能见度的改善小于或远小于0.1 km。  相似文献   
257.
本文介绍了反光材料的逆反射原理,通过测试揭示了高可视性警示服和反光材料的安全防护作用。同时对3MTM视觉丽 TM反光材料与国内某品牌同类型产品进行初始逆反射系数及反光材料耐洗涤性能进行了对比和分析,结果表明3MTM视觉丽 TM反光材料具有可靠的“可视性”、好的耐用性能。  相似文献   
258.
利用2019—2021年合肥市气象参数、颗粒物浓度、颗粒物化学组分、颗粒物散射系数、颗粒物粒径谱等的逐小时观测数据,分析了合肥市大气能见度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9—2021年,合肥市能见度呈逐年上升的总体特征,并且在季节变化上呈现为夏高冬低,在日变化上呈现为午后最高、夜间最低。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合肥市能见度与颗粒物浓度、相对湿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且能见度与相对湿度的相关程度比与颗粒物浓度的相关程度高15.5%~219.2%。相对湿度是直接影响合肥市能见度的主要因素之一,而温度、风速对能见度的间接影响作用相对较小。能见度与颗粒物特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能见度与水溶性离子的相关程度高于与碳质组分的相关程度;当能见度处于较低水平时,能见度与PM2.5主要组分浓度的相关性明显减弱,相对湿度、超细颗粒物占比、水溶性离子含量和碳质组分含量等因素对能见度的影响逐渐凸显;在较高PM2.5浓度环境条件下,颗粒物散射系数的显著变化是导致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小粒径颗粒物对合肥市大气能见度的影响程度相对较高,应优先大幅度降低PM1.0浓度。  相似文献   
259.
为探究地下公共建筑能见度降低场景中,个体及小群体楼梯上行疏散特征,在某公共建筑楼梯间进行个体疏散和小群体疏散实验,分析不同能见度条件下个体在梯段及平台上的疏散速度、疏散行为、小群体特征等关键参数。研究结果表明:梯段速度受能见度影响程度大于平台速度,在正常能见度条件下,小群体行为会对疏散移动速度产生负面影响,在低能见度条件下,小群体行为有助于提升疏散效率,表现在小群体平均速度高于群体中最慢个体速度且小群体和个体之间的速度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260.
非均质多孔介质对水平潜流人工湿地水力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比以不同粒径(4~9、8~12、11~17mm)非均质多孔介质(玻璃珠)作为基质的水平潜流人工湿地(以有机玻璃板材模拟)的水力效率、水力停留时间等参数,并参照其流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均以上端为进水口、下端为出水口,水流流经不同粒径玻璃珠的水平潜流人工湿地会产生不同的流态。(2)玻璃珠粒径小(4~9mm)的水平潜流人工湿地中,染料在其中运动并最终能够迁移到出水口的有效空间最大,空间利用率最大,则有效体积比最大,染料流经区域面积最大;转角处染料呈圆角流过,死区范围小。(3)当玻璃珠粒径为4~9mm时,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具有最长的平均水力停留时间(0.437 8h)和最小的水流散度(标准方差为0.052 5),使得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的有效体积比最高(0.495 7),水力效率也最高(0.469 6)。随着粒径的增大,平均水力停留时间缩短,水流散度增大,而有效体积比和水力效率均呈减小趋势。(4)合理的水力停留时间分布能够提高有效体积比,而有效体积比越高,即污水在水平潜流人工湿地中运动并最终能够迁移到出水口的有效空间越大,污染物与基质以及附着在基质上的微生物的接触越充分,从而提高污染物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