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8篇
  免费   152篇
  国内免费   489篇
安全科学   136篇
废物处理   143篇
环保管理   91篇
综合类   796篇
基础理论   167篇
污染及防治   216篇
评价与监测   39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118篇
  2012年   107篇
  2011年   114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94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51.
用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聚合氯化铝(PAC)按照质量比1%制备了复配混凝剂,研究了其理化特性及原水污染物去除效果。利用Al-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研究了复配混凝剂的铝(Ⅲ)形态分布,结果表明,Ala、Alb和Alc分别占12.62%、16.02%和71.36%。复配混凝剂Zeta电位平均值为41.6 mV。红外吸收光谱分析表明复配混凝剂的羟基缔合程度比PAC要高。扫描电镜结果表明,固体复配混凝剂表面较为粗糙、结构疏松。相同投加量时,复配混凝剂对江河水、水库水的浊度、CODMn、UV254的去除效率均优于PAC。实验利用针杆藻人工模拟高藻原水,当投加PDM:PAC质量比10%的复配混凝剂10 mg/L时,复配混凝剂对藻类的去除率为80.5%。  相似文献   
952.
深入认识湘东北地区的水文循环过程,对规范该区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减缓该区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2021年10月—2023年2月,对该区金井镇的大气降水和不同深度(~4.7 m和~61 m)井水每月开展样品采集和测试。该区大气降水稳定同位素值(δ18O、δD)呈现夏半年偏负、冬半年偏正,且氘盈余、水汽通量和HYSPLIT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夏季,影响该区降水气团主要来自暖湿的海洋洋面,冬季主要来自稳定的南支西风和局地水汽输送。浅井水和深井水的δ18O和δD与该区大气降水δ18O和δD的均值接近,变幅较小且呈现夏季偏正冬季偏负的特征,说明地下水受到大气降水的补给,但可能滞后于大气降水的变化。然而,不同深度地下水对大气降水的响应机制和滞后时间,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53.
采用某石化装置1∶1模型,以位于框架平台上的氢气分液罐泄漏为例,运用事故后果模拟软件FLACS构建计算流体力学模型并将氢气检测器设置为模型中的检测点,通过氢气泄漏及扩散过程数值模拟获得各检测点的氢气体积分数及响应时间,据此对氢气检测器的布置进行优化。主要研究成果有:1)提出氢气检测器探测效率的评价标准;2)明确工程中氢气检测器相对于潜在释放源的最优水平和竖向位置;3)给出花纹钢板和格栅板2种不同上层平台形式下氢气检测器的布置方案。  相似文献   
954.
对矿山含铜酸性废水硫化沉淀的过程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并提出了控制硫化氢气体产生量的措施。实验结果表明:在矿山含铜酸性废水硫化沉铜过程中,硫氢化钠被Fe3+还原成单质硫的反应最容易发生,其次为硫氢化钠与Cu2+生成CuS沉淀的反应,产生硫化氢气体的趋势很弱,而生成FeS的趋势最弱;当反应终点电位控制在200 mV时,铜基本上沉淀完全,铁沉淀率很小;硫氢化钠的过剩量较小,可在最大程度上减少硫化氢气体的产生量;随着溶液酸度增加,硫化氢气体的产生量逐渐增加。硫化沉淀反应体系的硫酸质量浓度宜控制在小于4 g/L。  相似文献   
955.
崔福义  吴雅琴  刘冬梅  张敏 《环境科学》2005,26(5):89-89-94
为解决水源水中孳生的水蚤类浮游动物难以被常规的水处理工艺有效地去除,困扰水厂正常生产运行的问题,进行了O3氧化、H2O2氧化和O3/H2O2高级氧化对水体中剑水蚤类浮游动物灭活效果的试验研究.发现3种方法中,O3/H2O2联合时除蚤效果最佳,在蒸馏水中投量为O31.0mg/L、H2O24mg/L时,接触30min达到100%的灭蚤率;单独O3氧化效果也较好,投加1.0mg/L的灭蚤率为80%;H2O2氧化效果不理想,投加4mg/L几乎无灭蚤效果.进而考察确定了O3/H2O2灭活剑水蚤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先加O3后加H2O2,投加间隔时间30~60s为宜;并探讨了H2O2投量、水体pH值以及有机物含量对O3/H2O2系统灭活剑水蚤效果的影响.试验中发现H2O2投量在4~10mg/L之间效果无较大变化,有机物含量对灭蚤影响较大,pH值的影响则较小.最后对O3/H2O2预氧化与水处理混凝沉淀工艺的协同除蚤效能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O3/H2O2预氧化与水处理混凝沉淀工艺的协同作用将会进一步提高除蚤的效果.  相似文献   
956.
两种咪唑氯盐类离子液体对水稻幼苗根部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莹  张淑娴  刘惠君 《环境科学学报》2015,35(10):3384-3389
按照毒性试验标准方法研究了1-癸基-3-甲基咪唑氯盐([DMIM]Cl)、1-十二烷基-3-甲基咪唑氯盐([C12MIM]Cl)对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测定了水稻根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5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水稻根部丙二醛(MDA)含量及对水稻根系的生理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离子液体(ILs)对水稻幼苗根部生长均具有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大抑制率增加,[DMIM]Cl和[C12MIM]Cl的根长IC50-5d分别为0.10 mg·L-1和0.054 mg·L-1,水稻幼苗根部对两种ILs均有氧化应激反应,在[DMIM]Cl和[C12MIM]Cl处理下,3种抗氧化酶活性均受到严重抑制,丙二醛(MDA)含量升高,加剧了水稻幼苗根部细胞膜脂质过氧化作用.[DMIM]Cl和[C12MIM]Cl处理导致根系活力降低,根系质膜透性增大.  相似文献   
957.
离子色谱法测定水中氯化物监测质量控制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离子色谱法测定水中氯化物质量控制指标,提出精密度和准确度的建议控制指标,具有广泛指导意义。全国东、西、中部共12个省份的53家实验室参加测定工作。研究结果为: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RSD1.0%,RSD≤5.0%,RE≤±5.0%;加标回收率为95.0%~115.0%;RD≤4.0%。  相似文献   
958.
从加氢站的事故场景、事故频率、事故后果、死亡概率和个人及社会风险5个方面进行研究,提出气态加氢站定量风险分析模型,并结合某加氢站进行了实例计算分析,计算出该加氢站量化的个人风险和社会风险,经与国内外认可的可接受风险标准比较后,得出其风险水平是否可接受的分析结论。  相似文献   
959.
掺Fe金红石TiO2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活性的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提高金红石型TiO2的可见光吸收性能和光催化活性,以FeC2O4为Fe源,用浸渍法制备了掺铁金红石TiO2光催化剂。采用XRD、UV-Vis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以阿特拉津为目标污染物,在Vis/H2O2条件下对其催化活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Fe以Fe2O3的形式负载在金红石型TiO2的表面;掺铁后金红石型TiO2显著拓宽了其可见光的吸收范围;煅烧温度为400℃时制得的光催化剂Fe-R-400℃的粒径结构和光催化活性最好。以Fe质量分数为1%的Fe-R-400℃作为光催化剂,控制反应体系的初始pH=3,催化剂投加质量浓度为1 g/L,H2O2初始浓度为1 mmol/L,经可见光照射反应15 min后,对初始质量浓度为10 mg/L的阿特拉津的去除率可达95.7%。催化剂循环试验表明,Fe在金红石TiO2表面负载比较牢固,催化剂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重复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960.
采用水溶液聚合法,以氧化淀粉、丙烯酸(AA)、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为原料,通过接枝共聚制备了一种软膜型抑尘剂(抑尘剂液体干燥后形成具有一定韧性的软膜)。与聚乙烯醇类壳型抑尘剂(干燥后形成很脆的壳层)相比,软膜型抑尘剂提高了煤粉固化层的抗破裂能力。由抗震荡性试验可知,使用膜型抑尘剂后,经过18 h的震荡,煤粉的损失率仅为1.91%,而使用壳型抑尘剂后煤粉的损失率为4.85%。还测定了2种抑尘剂的保湿性和耐破度。利用红外光谱对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SEM观察了该产物在煤粉表面形成的膜层形貌。试验结果表明,散煤运输中膜型抑尘剂在减少煤粉损失和控制扬尘污染方面性能优于壳型抑尘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