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85篇 |
免费 | 61篇 |
国内免费 | 21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7篇 |
废物处理 | 3篇 |
环保管理 | 276篇 |
综合类 | 599篇 |
基础理论 | 96篇 |
污染及防治 | 94篇 |
评价与监测 | 71篇 |
社会与环境 | 142篇 |
灾害及防治 | 5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22篇 |
2022年 | 49篇 |
2021年 | 36篇 |
2020年 | 29篇 |
2019年 | 21篇 |
2018年 | 36篇 |
2017年 | 44篇 |
2016年 | 57篇 |
2015年 | 62篇 |
2014年 | 56篇 |
2013年 | 64篇 |
2012年 | 81篇 |
2011年 | 80篇 |
2010年 | 67篇 |
2009年 | 77篇 |
2008年 | 49篇 |
2007年 | 53篇 |
2006年 | 68篇 |
2005年 | 45篇 |
2004年 | 39篇 |
2003年 | 44篇 |
2002年 | 38篇 |
2001年 | 21篇 |
2000年 | 24篇 |
1999年 | 18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21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5篇 |
1984年 | 2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8篇 |
1979年 | 5篇 |
1977年 | 2篇 |
1975年 | 2篇 |
1973年 | 2篇 |
1972年 | 7篇 |
1971年 | 4篇 |
196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81.
82.
太湖流域分散农村居民对生活垃圾的产生和处理认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考察了太湖流域分散农村居民对政府免费实施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收集清运垃圾模式和未来生活垃圾处置收费的认可度,获得了太湖地区分散农村居民对生活垃圾处置现状的认知度,结果表明:农村居民对生活垃圾收费制度的认可程度低,对有害垃圾的处置缺乏必要的认识;被调查者受教育程度与垃圾分类(P0.01)、危险废物分离(P0.01)和垃圾危害的认知程度(P0.05)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垃圾付费选项中,被调查者不愿意支付费用的占53.2%,仅有26.2%的被调查者愿意支出1~3元/月;对现有的政府免费收集清运垃圾模式认可程度高达94%以上。该研究结果对促进太湖流域农村生活垃圾的资源化与减量化管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83.
淮河干流及主要支流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浮游植物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群落变化与水体环境条件密切相关,是反映河流健康的主要生物指标.为揭示淮河流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水质的相互关系,于2015年夏季对淮河流域典型水体—淮河干流、沙颍河、涡河和淠河进行系统的水质及浮游植物调查,探明浮游植物群落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并结合水体理化指标和生物指数进行水质评价.结果表明,淮河干流及主要支流27个点位中共获得浮游植物8门71属153种,主要隶属于绿藻门(Chlorophyta)、硅藻门(Bacillariophyta)、蓝藻门(Cyanophyta).浮游植物密度为0.019×10~5~131.824×10~5ind·L~(-1),不同河段浮游植物分布表现出较为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平均密度大小呈现沙颖河淮河干流涡河淠河的特点.非参数多维尺度分析(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NMDS)表明,淮河干流、淠河和涡河的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和结构的相似性较高,而与沙颍河的浮游植物群落存在一定的差异.Shannon多样性指数H'介于0.78~3.21之间,Margalef丰富度指数D介于1.03~4.79之间,Pielou均匀度指数J介于0.12~0.73之间.水质生物评价结果显示,淮河流域大部分水体处于中等污染状况,部分点位处于重污染状况,其结果与水质综合污染指数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研究结果可为淮河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修复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84.
85.
86.
环境矿物材料在微污染水处理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来水厂传统工艺对水中微量有机物没有明显的去除效果,常规净化工艺也很难去除重金属离子和氨氮等涪染物。环境矿物材料具有来源广泛和良好的使用性能、无生态副作用等特点,对微污染水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本文论述了沸石和磷灰石对污染物的去除机理,探讨了基于环境矿物材料的人工快滤系统在净化微污染水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7.
88.
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特征及影响因素——以后寨河喀斯特小流域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喀斯特小流域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基于网格法在后寨河流域挖掘了2 755个土壤剖面,并采集了22 057个土壤样品。分析了后寨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密度特征。结果表明:后寨河流域土壤有机碳密度主要受人为干扰、土壤厚度与岩石裸露率的制约。不同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密度(0~100 cm)总体上呈现以下规律:水田>旱地>经果林地>园地>草地>弃耕地>坡耕地>乔灌木林地>乔木林地>荒地>灌木林地>灌草地。后寨河流域100 cm土壤有机碳平均碳密度为8.70 kg/m2,低于中国土壤有机碳平均密度10.83 kg/m2,总有机碳储量为5.39×108 kg。科学合理地进行土地利用方式调整与管理,可以增大喀斯特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储量。 相似文献
89.
针对农村污水的特点,结合湖北十堰地区农村污水处理工程案例,分析了以人工快渗技术为核心的一体化设备在实际应用中的运行效果和工艺优势。经过实际运行监测,工程处理出水主要水质指标可达到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排放标准,并且该工艺设备具有运行成本低、抗冲击负荷能力强、运行管理方便等优点,可有效地解决目前农村地区由于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限制造成的污水处理能力低和管理水平低的问题,是一种适合我国农村地区污水处理的工艺设备。 相似文献
90.
我国京津冀地区近年频遭大气PM2.5污染侵扰,相关研究表明,既使关闭建筑外窗,大气中PM2.5仍可以通过渗透通风方式进入室内污染环境.为定量评价建筑渗透通风及无室内污染源条件下建筑结构(如外窗缝隙结构、房间建筑结构等)对室内ρ(PM2.5)的影响规律,基于北京市东城区、朝阳区6个不同建筑结构的房间室内外ρ(PM2.5)实时监测数据,重点比较分析了建筑结构对室内外ρ(PM2.5)关联特性的影响规律.此外,根据颗粒物穿透特性及沉降特性机理,提出了反映建筑外窗缝隙结构(如缝高、缝深)的无量纲特征参数AP与反映房间建筑结构(如层高、开间、进深)的无量纲特征参数Ak.在前期提出的室内ρ(PM2.5)预测模型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二者(AP与Ak)对室内ρ(PM2.5)影响的评价模型,并通过实测数据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结果表明:当室外PM2.5污染程度与气象条件一定时,建筑结构对I/O[室内外ρ(PM2.5)之比]影响较大,其范围在0.4~0.7之间;随着建筑外窗气密性等级的提高,对应室内ρ(PM2.5)呈显著的下降趋势.建筑外窗缝隙结构对室内ρ(PM2.5)影响程度远大于房间建筑结构,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当建筑外窗缝高每降低50%或缝深每提高50%,对应室内ρ(PM2.5)约可下降33.6%与31.9%.研究显示,气密性等级较高的建筑外窗缝隙缝高往往较小、缝深较长,渗透通风条件下对控制室内ρ(PM2.5)水平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