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64篇 |
免费 | 283篇 |
国内免费 | 15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8篇 |
废物处理 | 3篇 |
环保管理 | 281篇 |
综合类 | 624篇 |
基础理论 | 128篇 |
污染及防治 | 100篇 |
评价与监测 | 91篇 |
社会与环境 | 145篇 |
灾害及防治 | 6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篇 |
2024年 | 28篇 |
2023年 | 35篇 |
2022年 | 62篇 |
2021年 | 40篇 |
2020年 | 36篇 |
2019年 | 31篇 |
2018年 | 39篇 |
2017年 | 48篇 |
2016年 | 65篇 |
2015年 | 64篇 |
2014年 | 56篇 |
2013年 | 64篇 |
2012年 | 83篇 |
2011年 | 80篇 |
2010年 | 66篇 |
2009年 | 77篇 |
2008年 | 51篇 |
2007年 | 53篇 |
2006年 | 68篇 |
2005年 | 45篇 |
2004年 | 39篇 |
2003年 | 44篇 |
2002年 | 38篇 |
2001年 | 21篇 |
2000年 | 24篇 |
1999年 | 18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21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5篇 |
1984年 | 2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8篇 |
1979年 | 5篇 |
1977年 | 2篇 |
1975年 | 2篇 |
1973年 | 2篇 |
1972年 | 7篇 |
1971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71.
采用CODMn和BOD作为指标对沙渗滤系统去除三家店水库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效果进行了评价.试验构建一个长约10m、宽2m、高2m的砖混结构渗滤池,渗滤池分隔为8个小渗滤池,选择3种不同的沙分别构建1m3见方的渗滤床.渗滤系统持续运行125d,经历高温的夏季和低温的冬季.试验结果表明,渗滤系统对三家店水库水中有机污染物能有效去除,CODMn去除率一般在20%~40%,BOD的去除率一般在20%~80%,CODMn、BOD的出水值分别小于4mg·L-1、3mg·L-1;渗滤层厚度的增加不能显著增加有机污染物的去除率;温度对CODMn和BOD的去除有明显的影响;3种渗滤介质对CODMn和BOD均能有效去除,建筑沙对去除有机质的效果相对好一点. 相似文献
872.
基于CMIP5模式输出的1850—2005年渭河流域17个站点的径流模数数据,采用线性回归、变差系数、小波分析及Mann-Kendall检验方法,分析了渭河流域径流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径流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渭河流域径流的空间分布为西南高东北低,最大值位于渭源、武山区域,最小值位于下游支流的洛河区域。年径流表现出波动变化,1850—1896年、1929—1939年、1968—1984年径流呈上升趋势,1896—1929年、1939—1968年、1984—2005年呈下降趋势,年平均径流趋势率为?0.004 L?(km2?s) ?1?(10a) ?1。春、夏、秋、冬径流趋势率分别为?0.002 L?(km2·s) ?1?(10a) ?1、0.022 L?(km2?s) ?1?(10a) ?1、?0.033 L?(km2?s) ?1?(10a) ?1、?0.004 L?(km2?s) ?1?(10a) ?1。渭河流域支流径流变率较大,干流变率较小,支流径流变率依次为北洛河>石川河>泾河>漆水河>千河>葫芦河>散渡河。年平均径流在1871年、1908年、1984年、1990年发生突变,而且具有4—6 a,8—10 a,15—20 a,25—35 a,85—95 a,110—120 a的显著周期。相关分析表明:气温、蒸发量与径流为反相关,降水与径流为正相关,土地利用及人类活动对径流也有一定影响。这些研究为认识过去长时期径流变化规律,以及渭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管理提供了依据,对比较不同资料径流研究也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73.
874.
河岸带土壤是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污染物赋存特性影响了流域水环境的污染治理.以农田、周山和工业用地为代表性土壤,探究黄河兰州段河岸带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及其遗传原件(MGEs)的赋存特征.结果表明,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为黄河兰州段河岸带土壤的优势菌门.河岸带土壤的微生物种群结构与土地利用类型存在相关性(P <0.05).细菌群落的α多样性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农田>周山>工业.定量PCR结果表明,磺胺类ARGs为黄河流域兰州段土壤中的优势基因,其中sul1丰度最高,为其它检测ARGs的20~36 000倍.工业类型土壤的ARGs中的总绝对丰度最高.主坐标分析(PCoA)显示ARGs的赋存特性与土地类型也有显著性关联(P <0.05),并且intl1与tnpA-04分别对磺胺类ARGs和四环素类ARGs的传播具有驱动效果.冗余分析(RDA)表明,黄河兰州段河岸带土壤中的无机盐离子和总磷的含量是改变微生物结构的主要理化因子,盐杆菌门和酸杆菌门是驱动ARGs结构变化的主要微生物菌群. 相似文献
875.
2 Copper Basin in southeastern Tennessee became the site of increasingly extensive and successful reforestation efforts. To determine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e than 50 years of reforestation efforts, we compared rainfall infiltration, sediment detachment, and soil organic matter of reforested sites to those properties of unvegetated sites and forested reference sites outside the basin. Results of 54 rainfall simulation experiments conducted in zones of the basin known to have been planted during different decades demonstrate that hydrologic recovery of soils in the Copper Basin lags significantly behi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ree cover and the protection offered by vegetation against soil erosion. Soils in new “forests” have significantly less organic matter and lower infiltration than forests more than 50 years old. The long-term persistence of low infiltration rates serves as a reminder that, at sites where the A and B soil horizons have been lost, restoration of the hydrologic function of a landscape requires decades, at least. 相似文献
876.
研究奎屯河及玛纳斯河流域氮素对地下水中As浓度的影响,可以深入了解研究区高砷地下水的迁移富集机理.通过对奎屯河和玛纳斯河流域的34个地下水样品的采集和测试,分析了研究区地下水的水化学成分以及地下水中硝酸盐、氨氮与砷浓度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地下水系统中氧化还原环境对砷迁移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奎屯河和玛纳斯河流域高砷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分别主要为SO4HCO3-Na和HCO3SO4-Na型.研究区高砷地下水赋存于低Eh和NO3-,高NH4+/NT、Fe、Mn的还原性环境中,在水平上主要分布于流域的地下水排泄区、湖积平原处,奎屯河流域地下水样中砷浓度都超标且明显高于玛纳斯河流域;在垂直方向上,主要集中在80-200 m.地下水中砷浓度和NO3-浓度呈负相关关系,这是因为在由NO3-指示的处于氧化环境的地下水系统中,铁锰化合物未被还原,因此其吸附的砷的化合物也没有释放.地下水中砷浓度随着NH4+/NT增大而增大,NH4+/NT可以指示地下水系统的还原环境的强弱程度,NH4+/NT越大,地下水系统还原环境越强,含砷化合物越容易产生还原性溶解,将其吸附的砷释放到地下水中,且五价砷被还原成三价砷. 相似文献
877.
为了研究野外水稻田的非点源污染,本试验采取一种新的原位观测方法:即在不改变水稻田原有出流特征前提下,在水稻生长季采集田面水水位和降雨信息,通过水位变化曲线计算水稻田每日的蒸散发和渗漏损失量,再根据水量平衡关系计算径流量.观测期间定期采集田面水测定总氮(TN)、总磷(TP)浓度,根据径流量和浓度估算非点源污染流出负荷量.试验选取北京市海淀区上庄镇某村水稻田试验田块,通过1年的试验观测得到在生长季内的37场降雨中共有9场降雨产生了出流.另外,还有2次人工排水和1次农田回归流形成了非点源污染.经计算试验区水稻田每个生长季TN输出系数为8.8kg·hm-2,TP输出系数为0.47kg·hm-2.该观测方法针对具有多出水口且最低田埂高度动态变化的野外水稻田的非点源污染观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878.
根据北京市雨水地表径流污染的特点,设计了用于去除屋顶和机动车路面雨水径流污染物的多层渗滤介质系统,进行污染雨水净化效果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对屋顶和机动车路面雨水径流中的氮磷污染物有明显的去除效果,NH4+-N、TN、TP的去除率分别达80%、90%、50%以上,出水浓度达到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砂砾料\"垫层对TP的去除效果稍好于\"无砂混凝土\"垫层;雨水径流中氮磷浓度愈高则对氮磷的去除率愈高,雨水径流氮磷浓度变化对氮磷去除效果的影响较小.多层渗滤介质系统通过微生物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实现生物脱氮是系统去除氮的主要途径;土壤的吸附与沉淀作用是多层渗滤介质系统去除磷的主要途径.系统对城市雨水径流氮磷污染物的净化能力主要发生在垫层及地基土层0.3m以内. 相似文献
879.
作为一种简单而实用的城市雨水渗蓄技术,下凹绿地具有削减洪峰流量、截留滞纳雨水的功能.结合天津市多年降雨统计资料,采用概率分析方法,探讨下凹绿地的蓄渗效率.结果表明:在绿地率为30%左右的条件下,即使是在土壤稳渗系数相对较低的地区开发下凹绿地,下挖深度只要满足60 mm,开发后的下凹绿地的渗蓄效率都可达到95%.但下凹深度超过100 mm后,随下凹深度继续增加而提高的渗蓄效率不足5%.考虑到建设成本和收益比等因素,建议天津市修建下凹绿地的深度范围为60 mm~100 mm. 相似文献
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