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01篇 |
免费 | 243篇 |
国内免费 | 61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74篇 |
废物处理 | 5篇 |
环保管理 | 560篇 |
综合类 | 860篇 |
基础理论 | 577篇 |
污染及防治 | 95篇 |
评价与监测 | 90篇 |
社会与环境 | 225篇 |
灾害及防治 | 1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9篇 |
2024年 | 27篇 |
2023年 | 27篇 |
2022年 | 38篇 |
2021年 | 52篇 |
2020年 | 55篇 |
2019年 | 50篇 |
2018年 | 41篇 |
2017年 | 71篇 |
2016年 | 75篇 |
2015年 | 81篇 |
2014年 | 67篇 |
2013年 | 108篇 |
2012年 | 128篇 |
2011年 | 144篇 |
2010年 | 135篇 |
2009年 | 142篇 |
2008年 | 132篇 |
2007年 | 141篇 |
2006年 | 147篇 |
2005年 | 138篇 |
2004年 | 97篇 |
2003年 | 110篇 |
2002年 | 79篇 |
2001年 | 81篇 |
2000年 | 74篇 |
1999年 | 45篇 |
1998年 | 26篇 |
1997年 | 27篇 |
1996年 | 24篇 |
1995年 | 26篇 |
1994年 | 17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13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6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3篇 |
1978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1972年 | 2篇 |
1971年 | 1篇 |
197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41.
盐池北部风沙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对沙漠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盐池北部风沙区为研究区域,利用1989、1995、2000、2007年土地利用现状图,借助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提取有关格局分析的基础数据,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构造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和沙地景观格局指数,探讨不同时段内盐池北部风沙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对沙化景观的影响。结果表明:(1)沙地景观在1995年之前不断扩张,1995年以后开始减少,集中连片沙地被零星分布的小沙化斑块取代;(2)林地和草地经历了先减少后增大的过程,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中,中、低覆盖度草地和灌木林地变动性大;中、低覆盖度草地、耕地、灌木林地不稳定性程度较高;(3)受农作活动影响,尤其在灌溉条件较好区域,草地沙化明显,而灌木林能起到很好的防沙作用;(4)盐池北部风沙区土地利用格局特征指标与沙地面积呈负相关,随着特征指标增大沙化面积减小。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能够综合反映相应时段内的人类活动结果,以此为切入点研究其对沙漠化的影响,有利于揭示沙漠化的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942.
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黎明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1,17(1):52-55
介绍了国内外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历史 ,阐述了乡村景观规划的内容和特点 ,并简要分析了我国开展乡村景观规划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的发展趋势 ,指出了应继续完善系统性的理论和方法论上的探讨 ,并对一些重点区域进一步开展典型研究和实践应用 ,以此作为今后研究发展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943.
珠江三角洲典型区景观生态聚类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珠海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一个海陆交互作用与人类干扰活动频繁的典型区域。文章以2000年TM数据为基础数据源,编制珠海地区景观类型图,并以镇(区)为基本空间单元将珠海划分为20个景观生态子区,在GIS与景观斑块分析软件Patch Analyst 2.0支持下计算各子区的景观特征指数。通过各子区的景观指数对比分析,探讨研究区范围内景观格局的空间差异,揭示人类活动、自然干扰等各种景观生态机制对区域景观生态的影响。根据各指数反映的景观特征信息,选择平均斑块大小(MPS)、斑块大小变异系数(PSCOV)、边缘密度(ED)、面积加权分维数(AWMPFD)、破碎度指数(F)、多样性指数(SDI)及人为干扰指数(DT)进行珠海景观生态聚类分析,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可多层次客观地对珠海地区进行景观生态类型区划分。 相似文献
944.
Abstract: Evaluating logging systems to determine which are most compatible with the maintenance of biodiversity is of prime importance if tropical forests are to be managed in a sustainable way. Bats are model taxa for this purpose. Two different logging systems are used in the natural forest of the Victoria-Mayaro Forest Reserve in Trinidad: open range and periodic block. Open range is a continuous harvesting system and, in common with most methods used to log tropical forests worldwide, has few harvest controls other than girth limits for selected species. Periodic block is a polycyclic system, with felling based on ecological criteria assumed to be compatible with the maintenance of biodiversity.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periodic block and open-range systems on biodiversity, we determined bat species richness and abundance in each system and in primary forest. We caught bats in mist nets set at ground level and in the canopy and in harp traps. In total 1959 individuals representing 38 species were captured. Species richness was similar among primary forest and logged forest habitats, although bat diversity was lower in logged forest. The distributions of bat species abundance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between logged forest and primary forest. We found, however, that both logging systems lead to a decrease in gleaning animalivores and an increase in frugivores. The increase in frugivores was likely the result of an increase in the abundance of bat-dispersed pioneer fruiting plants in logged forest. Bats of periodic-block-managed forest were more similar to those of primary forest than those of forest logged using the open-range system, indicating that the periodic-block system is more compatible with the maintenance of bat diversity. Our results support the suggestion that the measured use of tropical forests can largely be compatible with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相似文献
945.
低水位运行对天目湖水库水质与生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8年8月天目湖沙河水库开始进行除险加固施工,施工期间水库平均水位比2004—2008年平均值低1.73 m,对此期间水质、浮游生物等变化情况进行实地监测,研究低水位运行对沙河水库水质和生态的影响。结果表明,2008年9月—2009年8月低水位运行期间,水体对于外源营养盐输入的缓冲能力减弱,ρ(TN)浓度峰值与强降雨过程有关,1次早春暴雨(2009年2月17日—2月27日)即导致水体ρ(TN)由0.92升高到2.09 mg.L-1,直到夏季暴雨期后才回归正常;ρ(TP)主要受浮游植物生物量和悬浮物含量影响,低水位运行对其影响不大;2009年夏季浮游植物中蓝藻门比例明显高于2008年同期,说明整体藻类群落结构向偏富营养化状态转化;2009年6—8月原生动物平均丰度为1 730 L-1,轮虫为4 188 L-1,轮虫丰度较2008年同期增加近1倍,桡足类平均丰度较2008年同期下降21%,枝角类丰度变化剧烈;2009年夏季水库水体Chl-a营养状态指数高于2008年同期。总体而言,低水位运行期间整体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增强,浮游动物、浮游植物、营养盐等生态系统基本要素的波动大大增加,环境条件变化对水库的冲击效果变... 相似文献
946.
植物次生代谢:功能、调控及其基因工程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植物次生代谢物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在工农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随着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植物次生代谢物的化学生态学功能及其对农产品品质的影响倍受关注 .植物次生代谢调控的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已成了当今国际生物界十分活跃的前沿研究领域 .本文仅就植物次生代谢物功能、代谢调控及基因工程研究进行简要的概述 .1 植物次生代谢物的功能1.1 植物次生代谢物的化学生态学功能植物次生代谢物按其合成方式可分为组成型和诱导型两种类型 ,它们在植物与植物、植物与微生物及植物与昆虫之间的关系中行… 相似文献
947.
干旱区生态系统耦合关系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干旱区生态系统耦合关系的特征差异表现在水热状况、景观带谱、小气候效应以及人为活动等方面。在特定的区域上,经度、纬度、海拔以及下垫面的特征是决定系统耦合特征最为基本的要素;而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则是区分和判定耦合关系及其类型的重要因素。依据自然地理学与景观生态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结合相关原则,对具有典型意义的MODS耦合关系——昆仑山一和田绿洲一塔克拉玛干沙漠系统,以及天山一阜康绿洲一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系统的耦合关系的特征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MODS耦合关系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948.
针对我国果园长期沿用清耕除草方式所带来的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和果品品质变劣等问题,于1999年在山东省烟台市5个试验点分别设置了由种草样地及其清耕对照样地组成的5组可比样地,对苹果园间种白三叶草(Trifoliumrepens)对土壤生态和果树生产的影响进行定位观测。结果表明:果园种草3a后0—30cm土层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3. 3g·kg-1,氮、磷、钾等养分含量有较大提高,尤以表层土壤更明显;土壤含水量得到提高,尤以夏秋多雨季节更明显;种草果园地下5cm处土温夏季比对照平均降低4. 1℃,而冬季升高2. 5℃,使土温的全年变化较为缓和;种草果园果品产量平均增加7. 04%,年产牧草2 130kg·hm-2,每年可增加经济收入5 328元·hm-2。 相似文献
949.
采用样线法对长白山区公路旁天然次生林和原始阔叶林的植物物种组成及多样性进行调查。分别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两个试验点,在公路两侧且其垂直走向布设3条相互平行的样线,间隔5m。在样线上布设样点,调查的生态因子包括光强、温度及湿度;样方调查分为灌木和草本样方,分别记录种类、高度、盖度、株数。根据公路两侧生态因子、灌草植物组成及多样性变化情况,分析公路建设的生态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离公路距离的增加,光照、温度、湿度等环境因子呈现规律性变化,距离公路10m的位置是生态因子变化从剧烈到缓和的转折点;(2)公路建设对植物组成产生影响,随着离公路距离的增加,呈现从喜光植物到耐阴植物的变化,0~20m之间是优势种变化较剧烈的范围,而10m之内和20m之外样方之间优势种变化不大;(3)受路域环境因子改变的影响,公路建设对沿线植物的多样性影响包括正负两种,既增加了路域植物的多样性,同时也破坏了原生植被群落的稳定性;(4)从长白山区公路对草本、灌木植物组成及生物多样性影响的范围和程度来看,草本的影响范围超过20m,灌木的影响范围达到10m,影响范围:草本灌木。随着与公路距离的增加,公路对植物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程度降低。 相似文献
950.
根据历史数据计算了溧阳地区森林景观变化过程中的生态系统多样性指数值,分析了其发展趋势,并结合其他相关资料分析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变化,及其与森林经营的经济效果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