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2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191篇
安全科学   100篇
废物处理   15篇
环保管理   58篇
综合类   347篇
基础理论   132篇
污染及防治   64篇
评价与监测   12篇
社会与环境   10篇
灾害及防治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61.
麦秆酸预处理后与猪粪混合发酵提高产气量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不同水平的酸处理对麦秆混合发酵过程中各指标变化的影响,本试验通过测定不同醋酸浓度、时间处理后的麦秆与猪粪混合厌氧发酵进程中还原糖、挥发性脂肪酸(VFA)含量,以及p H值变化和甲烷产量,探究各指标的关系并优化得出最佳醋酸处理组合,以期为酸预处理混合发酵实现高甲烷产量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醋酸处理后的麦秆通过与猪粪混合发酵可明显提高甲烷单位产量,增幅为124.28%~207.40%.发酵过程中还原糖、VFA、p H值间相互影响.通过响应面法建立模型,得到醋酸处理的最优组合为浓度3.35%、时间6.75d,最大甲烷单位产量751.97 m L·g-1(以VS计).  相似文献   
62.
针对已筛选获得的甲烷氧化混合菌,选取填埋场覆盖土(LCS)、矿化垃圾(AR)和塘渣(TZ)3种填埋场周边易得的材料为供试生存基质,从基质选择性及长效性角度进行了甲烷减排应用条件的探究及使用效能评估.结果表明,在TZ、LCS、AR、TZ-AR和LCS-AR这5种生存基质中,TZ-AR最适合甲烷氧化混合菌的生长,且TZ与AR的复配比例以5∶5为最佳.甲烷氧化混合菌在TZ-AR的粒径≤4 mm和含水率为20%时具有最高甲烷氧化能力.一次性接种甲烷氧化混合菌在静态体系中的最佳使用有效期为31 d.其在接种量为0.08、0.16、0.20 m L·g-1和0.25m L·g-1时甲烷氧化速率无明显差异,从工程应用角度而言,8%的接种量为最佳.  相似文献   
63.
Cu–Mn, Cu–Mn–Ce, and Cu–Ce mixed-oxide catalysts were prepared by a citric acid sol–gel method and then characterized by XRD, BET, H2-TPR and XPS analyses. Their catalytic properties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toluene combustion reac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u–Mn–Ce ternary mixed-oxide catalyst with 1:2:4 mole ratios had the highest catalytic activity, and 99% toluene conversion was achieved at temperatures below 220°C. In the Cu–Mn–Ce catalyst, a portion of Cu and Mn species entered into the CeO2 fluorite lattice, which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a ceria-based solid solution. Excess Cu and Mn oxides exist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ceria-based solid solution. The coexistence of Cu–Mn mixed oxides and the ceria-based solid solution resulted in a better synergetic interaction than the Cu–Mn and Cu–Ce catalysts, which promoted catalyst reducibility, increased oxygen mobility, and enhanced the formation of abundant active oxygen species.  相似文献   
64.
土壤有机碳作为最大陆地碳库,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对于全球碳循环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基于土壤有机碳密度数据,结合环境因子,使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预测了黄河流域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0~20 cm和0~100 cm的SOCD范围分别为0~14.82 kg ·m-2和0~32.39kg ·m-2,均值分别为3.48 kg ·m-2和8.07kg ·m-2,储量则分别为2.76 Pg和6.48 Pg;②各生态系统类型中,0~20 cm的SOCD从大到小依次为:森林>水体与湿地>其他>草地>农田>聚落>荒漠,0~100 cm的SOCD从大到小依次为:水体与湿地>森林>其他>草地>农田>聚落>荒漠,SOCR从大到小皆为:草地>农田>森林>荒漠>水体与湿地>聚落>其他;③黄河流域SOCD的分布主要受常数项、剖面曲率、NDVI和降水的影响,曲率和粉砂对深层的SOCD的分布也具有重要影响;此外,降水、NDVI和常数项(除森林外)是影响各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曲率和粉砂则仅对荒漠和其他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研究结果得出了黄河流域SOCD的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可为黄河流域碳平衡、土壤质量评价和生态治理恢复与巩固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5.
In ecosystems network, structure determines adjacent (direct) and non-adjacent (indirect) pathways over which energy, matter, and information can flow. The more pathways, the more possible ways the conservative substance can move in zero-sum transactions between network nodes that the pathways interconnect, and the more possible non-conservative, nonzero-sum relations can be secondarily derived from these. Structural analysis is a tool we employ, from a family of input–output methods for exploring zero- and nonzero-sum attributes of environmental networks, to count pathways of varying length between network nodes. In this paper, we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thway length (k) and number (Pk) as determined by system size (n, number of nodes) and extent and pattern of connectance (C). We develop a measure (ma) of pathway growth in numbers with increasing length, and then normalize this to the maximum rate possible (ma/mc) for a given system size. These measures apply to two pathway types—paths, ma(0) and ma(0)/mc(0), which forbid adjacent node repetitions, and walks, ma(1) and ma(1)/mc(1), which allow them. We find that network size has a curvilinear effect on the pathway number versus length relationship, and extent and pattern of connectance are convolved. Values computed for the paths and walks of three ecosystem models (oyster reef, freshwater marsh, and reservoir cove) are used to compare their pathway structure.  相似文献   
66.
将直线上斜交涵长计算归化为圆曲线上斜交涵长计算的一种特例,本文对其作了理论上的推导证明.并编写了计算程序.通过算例验证:计算程序的可靠有效的.  相似文献   
67.
丁蕾  蒋惠亮 《环境工程》2012,(Z2):289-292
为了研究废砂浆中碳化硅粉和硅粉的分离情况,选用混合模型对柱型水力旋流器多相流流场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柱型水力旋流器的分离效率与入口速度、进口浓度等因素有关,并分析出一定条件下当主、次相的入口速度均为1.1m/s时颗粒分离效果较好,分离效率较高,实验检测分离性能较好,为进一步实验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68.
为了全覆盖、高分辨率和高精度识别京津冀地区大气PM2.5质量浓度时空变化,选取多角度大气校正算法遥感反演的1km AOD为主要预测因子,多种气象要素和土地利用要素为辅助预测因子,构建了混合效应模型+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两阶段统计模型,并针对京津冀地区PM2.5污染较严重的特点,模型中引入了AOD2等独特预测因子.通过上述两阶段模型定量预测了研究区2017年1 km2空间分辨率的每日PM2.5质量浓度.结果表明,模型交叉验证的决定系数R2为0.94,斜率为0.95,均方根预测误差为13.14 μg·m-3,在前人基础上预测精度进一步提升,可用于PM2.5浓度时空变化预测与分析.2017年,京津冀地区PM2.5浓度年均值为44.96 μg·m-3,年均值范围在0~89.89 μg·m-3之间.PM2.5浓度时空变化差异性明显,整体上呈现"平原西南部浓度高、平原东北部浓度中等和山区高原浓度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冬季浓度高、夏季浓度低和春秋过渡"的季节变化特点.模型预测结果的高时空分辨率可以支持流行病学研究在较小区域的暴露评估和识别小尺度污染源的时空变化,分析发现在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污染较严重的冀中南山麓平原区可能出现了重要污染源的空间变化.模型预测与分析结果可以为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69.
针对连续长下坡汽车王制动器失效的现象,研究了在排气制动下汽车下坡制动失效的坡长临界值问题.根据汽车主制动器制动毂温升模型,推导出在山区不同长纵坡路段,排气制动下汽车主制动器制动失效的坡长临界值,提出r伍5%、6%坡道上,采取Ⅳ档排气制动时,维持40km/h的安全稳定车速,主制动器制动失效的坡长临界值分别为3072m和1929 m,为长下坡路段交通安全设施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0.
多泥沙河流水质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黄河泥沙含量大、泥沙对河流CODMn浓度影响大的突出特点,运用模拟实验方法,探讨了泥沙对CODMn浓度的影响,揭示了浑水、清水中CODMn浓度与含沙量间的关系.研究表明,黄河浑水中CODMn浓度随含沙量增大呈显著上升趋势,而去除泥沙后清水CODMn浓度测定值随其原含沙量增大呈微上升趋势.依据质量平衡原理,建立了充分考虑泥沙影响的CODMn衰减经验模型.清水中CODMn浓度的变化采用完全混合反应器概念来模拟,浑水中CODMn浓度通过清水中CODMn浓度与泥沙中CODMn浓度之和来量化.模型基本方程的求解采用稳态解析解.模型中的参数通过利用实际监测数据及室内实验结果与优化结合的方法确定.同时,利用实际监测数据对参数和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模型结构合理,参数取值可靠,模型精度较好.模型既能揭示汇流区间人为污染对河段水质的影响,又可以反映作为面污染源的黄河泥沙对污染的影响,可作为水质预测的实用工具及规划管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