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420篇 |
免费 | 339篇 |
国内免费 | 26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471篇 |
废物处理 | 40篇 |
环保管理 | 617篇 |
综合类 | 1686篇 |
基础理论 | 285篇 |
环境理论 | 1篇 |
污染及防治 | 198篇 |
评价与监测 | 1536篇 |
社会与环境 | 86篇 |
灾害及防治 | 10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2篇 |
2023年 | 82篇 |
2022年 | 137篇 |
2021年 | 121篇 |
2020年 | 182篇 |
2019年 | 107篇 |
2018年 | 92篇 |
2017年 | 132篇 |
2016年 | 165篇 |
2015年 | 210篇 |
2014年 | 242篇 |
2013年 | 301篇 |
2012年 | 310篇 |
2011年 | 327篇 |
2010年 | 235篇 |
2009年 | 232篇 |
2008年 | 164篇 |
2007年 | 248篇 |
2006年 | 234篇 |
2005年 | 218篇 |
2004年 | 155篇 |
2003年 | 224篇 |
2002年 | 133篇 |
2001年 | 132篇 |
2000年 | 120篇 |
1999年 | 88篇 |
1998年 | 60篇 |
1997年 | 81篇 |
1996年 | 60篇 |
1995年 | 41篇 |
1994年 | 35篇 |
1993年 | 40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1974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0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952.
953.
目前中国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缺乏统一的数据采集及传输管理规范,导致数据集成困难,各监测网络间的数据无法充分共享,形成信息孤岛。该研究在深入分析中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采集与传输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遵循已有的标准规定并结合实际业务需求,针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传输系统结构、通讯协议以及监测数据编码提出具有良好扩展性、通用性及规范化的设计方案,以期促进监测设备及系统集成工作的标准化,实现系统间信息数据高度集成,信息资源充分共享和互融互通,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业务紧密互动。 相似文献
954.
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危害大,要求应急监测工作快速、及时和准确,要尽快找到污染发生源.说清污染物的空间和时间变化特征,迁移和变化趋势,污染物的排放总量,现场应急措施的效果等,便于相关人员进一步优化处理措施和试验方案.文章叙述了常见水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方法,并讨论了水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955.
为了保证辐射监测数据的准确,江苏省辐射环境监测管理站组织了2011年全省环境γ辐射剂量率测量比对。结果表明,22台仪器测量结果满意,1台仪器测量数据可疑,所有仪器均未出现不满意或离群结果。测量比对有效地发现了测量存在的问题,保证监测工作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56.
957.
为研究超临界CO2注入采空区防灭火的规律,自主研制了产生超临界CO2和模拟采空区遗煤自燃升温试验系统,得到了不同温压条件下超临界CO2注入采空区前后不同监测点的温度、O2和CO浓度变化数据信息。试验结果表明:注入采空区的超临界CO2发生相变,有序结构急速失序,大量吸收热量,采空区内的煤体、空气温度随时间呈线性快速下降规律,其降温能力是气态N2的10倍;超临界CO2在自燃发火煤体中的强渗透扩散特性,使自燃煤体快速惰化,防灭火效率高;停止注入后,小范围回温符合反二次函数特征;高压力超临界CO2相对于低压条件,防灭火性能更佳;超临界CO2是1种降温降氧能力显著,且输送性能优良的采空区新型防灭火材料,超临界CO2防灭火效果优于气态N2。 相似文献
958.
分析了应急监测装备的配置形势,提出了应急监测装备的配置思想和配置原则,剖析了配置的关键点在于实现快速响应功能,准确、快速监测数据获取功能,快速解析、准确判断污染趋势功能,图像和声讯实时双向传输功能,以及安全保障和防护功能. 相似文献
959.
浅谈环境监测社会化的质量监管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娟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4,26(4):9-11
分析了现阶段社会环境检测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从环境检测上岗能力、专业技能再教育、从业履历和信用等方面对社会环境检测从业人员进行管理的必要性,提出在机构环境监测能力、检测人员结构流动性、仪器设备在用状态和更新频率、从事环境监测业务信用等方面建立评估机制,推动环境监测市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