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59篇 |
免费 | 2888篇 |
国内免费 | 41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97篇 |
废物处理 | 170篇 |
环保管理 | 264篇 |
综合类 | 4131篇 |
基础理论 | 1118篇 |
污染及防治 | 1004篇 |
评价与监测 | 311篇 |
社会与环境 | 66篇 |
灾害及防治 | 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74篇 |
2024年 | 217篇 |
2023年 | 256篇 |
2022年 | 342篇 |
2021年 | 323篇 |
2020年 | 297篇 |
2019年 | 299篇 |
2018年 | 305篇 |
2017年 | 279篇 |
2016年 | 360篇 |
2015年 | 292篇 |
2014年 | 282篇 |
2013年 | 452篇 |
2012年 | 354篇 |
2011年 | 390篇 |
2010年 | 286篇 |
2009年 | 267篇 |
2008年 | 242篇 |
2007年 | 274篇 |
2006年 | 253篇 |
2005年 | 188篇 |
2004年 | 160篇 |
2003年 | 203篇 |
2002年 | 147篇 |
2001年 | 129篇 |
2000年 | 94篇 |
1999年 | 83篇 |
1998年 | 60篇 |
1997年 | 56篇 |
1996年 | 49篇 |
1995年 | 38篇 |
1994年 | 36篇 |
1993年 | 25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12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7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杭州市作为2016年国际峰会、2022年亚运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的举办地,对VOC源排放清单的研究,尤其是工业源VOCs的影响越来越受到管理部门和当地居民的重视.通过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首次对杭州市涉及VOCs排放的30多个行业的3 518家企业逐一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估算,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杭州市工业源VOCs排放清单.从区域排放、排放强度、空间分布等不同角度对杭州市工业源VOCs排放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杭州市工业源VOCs排放量为36 839.5 t;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金属制品、纺织、橡胶和塑料制品行业是杭州市工业源VOCs排放量最大的五个行业;排放总量最大是萧山区,其次是富阳区和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工业源VOCs排放强度最高的区域为富阳区、建德市和临安市;工业源VOCs排放主要集中在萧山区、大江东、富阳区、余杭区等工业企业较为密集的区域. 相似文献
32.
川西高原草甸和高寒湿地是青藏高原重要土壤碳库之一,高原河流水体溶解性有机碳特征及其与土壤碳库关系研究,对于理解高寒区域土壤碳输出通量及强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川西高原高山峡谷区河流(岷江上游、杂谷脑河、抚边河)和高原夷平面河流(白河)水体有色溶解性有机质(CDOM)采用三维荧光及平行因子法(EEM-PARAFAC)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高原河流中CDOM主要有3种组分,即C_1(260/480,UVC类腐殖质)、C_2[310/420(570),UVA类腐殖质]和C_3(280/370,类色氨酸);(2)河流沿程变化特征显示,高山峡谷区河流总荧光强度值较低,变化范围窄,高原夷平面河流(白河)与其相反;同时白河类腐殖质(C_1、C_2)荧光强度远高于其他3条河流,表明白河中源于沿岸草甸和湿地的陆源腐殖质高,而其余高山峡谷区3条河流陆源腐殖质输入相对低;(3)水体荧光特征参数(荧光指数FI、自生源指数BIX、腐殖化系数HIXb、新鲜度指数β:α)表明,高山峡谷区河流CDOM来源具有外源兼内源双重特征,腐殖化程度低;高原夷平面河流CDOM腐殖化程度相对较高且降解程度低;(4)相关性分析发现4条河流中C_1、C_2极显著正相关,且白河C_1、C_2、C_3呈极显著正相关;所有河流β:α与BIX呈极显著正相关,溶解性有机碳(DOC)与355 nm处吸收系数[a(355)]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33.
结合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与三维荧光光谱法,利用平行因子分析方法研究哈尔滨市磨盘山水库水体中的溶解性有机质(DOM)。结果表明,水体DOM吸收系数α355平均值为(4.71±0.66)m-1,表明水库中有色溶解性有机质(CDOM)较高;水库水体DOM存在3个荧光组分,分别为类腐殖质C1(345 nm、440 nm)、类腐殖质C2(285 nm、405 nm)和类富里酸组分C3(275 nm、475 nm);C1、C3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自生源指数与C1呈显著的负相关性;类腐殖质的荧光强度在深层水体中逐渐增加,且深层水体的腐殖化程度较高,较为稳定;水库中心水体中DOM的自生源特征较其他区域明显,浮游植物和细菌的有机体降解产物增加。 相似文献
34.
为研究大连市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浓度水平、组成特征和潜在来源,利用EXPEC 2000型大气挥发性有机物监测系统分别对大连市工业区和居民区2个点位2021年夏季大气中115种VOCs进行在线观测,分析了2个点位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s)体积分数、物种组成情况,估算了臭氧生成潜势(OFP),最后基于正定矩阵因子模型(PMF)依次探讨其来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工业区和居民区VOCs体积分数平均值分别为17.99×10-9、18.17×10-9。OFP均值分别为109.14 、99.27 μg/m3,在06:00—08:00和17:00—19:00上升趋势明显,可能与机动车早晚高峰有关,其中工业区OFP在21:00至次日03:00有突高现象。前者OFP贡献率排名前10物种包含间/对二甲苯、异戊二烯、乙醛等,后者包含异戊二烯、乙烯、丙烯等。PMF结果显示,化石燃料挥发源(32.8%)、溶剂使用源(31.4%)、化石燃料燃烧源(19.3%)和石油化工源(16.6%)是工业区点位VOCs主要来源,居民区点位是机动车源(40.2%)、化石燃料挥发源(32.6%)、溶剂使用源(20.2%)和植物源(7.0%)。前者溶剂使用源(57.4%)、化石燃料挥发源(19.8%)和化石燃料燃烧源(16.1%)对OFP贡献率较高,后者为机动车源(40.8%)、化石燃料挥发源(27.8%)和溶剂使用源(23.9%)。大连市工业区点位O3污染控制可重点围绕工业生产过程中溶剂挥发、燃料逸散与燃烧展开,而居民区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和油气挥发是关键。 相似文献
35.
Organic flammable liquids and their mixtures, which possess high risk of combustion and explosion, are widely used as raw materials and solvents in chemical and pharmaceutical industries. Lower flammability limits (LFL)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ameters to characterize the combustion and explosion hazards of combustible gases and liquid vapors. The LFL of various ternary organic mixtures consist of ketone (acetone and butanone), ester (ethyl acetate) and alcohol (ethanol and isopropanol) were tested at 25 °C and atmospheric pressur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esulted LFL values of the experiment were always lower than those calculated by volume fraction weighting method when the volume fraction of alcohol was less than 20 vol% but more than 10 vol%. The co-existence of alcohol and ethyl acetate had synergistic effect on reducing the LFL values of ternary organic mixtures and thus increased their explosive risk. The mechanism of synergistic effect was analyzed, 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H· and H· radicals produced by the oxidation decomposition of alcohols and esters accelerated the oxidation process of ternary organic mixtures, which led to the decrease of experimental LFL values and thus corresponding increased of their explosive risk. This study would be expected to provide some guidance for designing or choosing safer and more suitable ternary organic mixtures prior to their applications for engineering. 相似文献
36.
37.
生物炭作为土壤改良剂改善土壤环境、修复污染土壤已成为农业和环境保护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介绍了生物炭的类型、特性,生物炭施用对土壤物理性质(容重、孔隙度、持水性、团聚体稳定性等)和化学性质(pH、养分、碳循环等)的影响,阐述了生物炭修复有机污染土壤的吸附机理,从生物炭理化性质、有机物性质、吸附环境三方面分析了生物炭修复效果的影响因素,探讨了生物炭对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环境行为的影响,并对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重点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8.
有机过氧化物的易燃、受热分解等特殊性质和生产、储运过程要求严格的低温条件与操作程序,使得有机过氧化物潜在的危险性很高。通过基于有机过氧化物危险特性及其在生产、储运过程中物质、能量与信息的分析,依据物-能量-信息的安全要素体系,应用危险与可操作分析方法,研究了有机过氧化物的安全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延伸了HAZOP分析的内容。 相似文献
39.
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总结了当前企业挥发性有机废气产生情况、政策管理办法以及相关处理技术,并分析了未来挥发性有机废气治理政策发展趋势,旨在提高挥发性有机废气治理效率,提高空气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