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19篇 |
免费 | 745篇 |
国内免费 | 642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461篇 |
废物处理 | 79篇 |
环保管理 | 189篇 |
综合类 | 1621篇 |
基础理论 | 224篇 |
污染及防治 | 292篇 |
评价与监测 | 220篇 |
社会与环境 | 50篇 |
灾害及防治 | 27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7篇 |
2023年 | 176篇 |
2022年 | 215篇 |
2021年 | 208篇 |
2020年 | 175篇 |
2019年 | 137篇 |
2018年 | 108篇 |
2017年 | 161篇 |
2016年 | 104篇 |
2015年 | 119篇 |
2014年 | 113篇 |
2013年 | 138篇 |
2012年 | 165篇 |
2011年 | 131篇 |
2010年 | 104篇 |
2009年 | 110篇 |
2008年 | 66篇 |
2007年 | 126篇 |
2006年 | 139篇 |
2005年 | 104篇 |
2004年 | 62篇 |
2003年 | 82篇 |
2002年 | 61篇 |
2001年 | 70篇 |
2000年 | 65篇 |
1999年 | 55篇 |
1998年 | 49篇 |
1997年 | 49篇 |
1996年 | 41篇 |
1995年 | 44篇 |
1994年 | 19篇 |
1993年 | 20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3篇 |
1984年 | 3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2篇 |
1976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1972年 | 3篇 |
1971年 | 1篇 |
197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4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介绍了臭氧氧化、活性炭吸附去除MIB、GEOSMIN时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了各因素对去除率的影响程度及原因。还介绍了臭氧、PAC去除痕量异味物质的机理。 相似文献
182.
183.
为分析煤矿瓦斯涌出复杂系统时间序列预测方法,提出自组织数据挖掘(SODM)与相空间重构(PSR)相结合的预测建模方法。首先应用C-C方法计算时间序列的最佳嵌入维数和延迟时间后进行PSR;然后以二元二次方程为传递函数,以嵌入维数变量为自变量,以延迟时间后的时间序列为因变量,通过内准则确定传递函数系数和外准则选择最优传递函数,并以最优传递函数的输出为下层迭代传递函数的输入,最后获得最优复杂度预测模型。算例结果表明:该方法对煤矿瓦斯涌出量预测的相对误差为-5.751 7% ~6.049 3%,平均相对误差2.145 7%,预测结果能满足煤矿安全生产实际工程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184.
为了解决复杂环境下立井揭煤前煤层瓦斯压力的可靠测定,基于揭煤井筒瓦斯地质特征、煤岩体物理力学性质,应用COMSOL软件模拟揭煤工作面在接近目标煤层时,井筒周围煤岩的地应力分布特征,直观展现了目标煤层中的应力分布结果。模拟结果表明,立井工作面距煤层的垂直距离为7 m时,煤层中会形成一个近似于环形的卸压圈,卸压半径为16 m,因此煤层瓦斯压力测试孔的终孔位置应布置在井筒中心线16 m以外的原始地应力区,以保证测压点瓦斯压力不受揭煤井筒卸压区的影响,令测压结果准确可靠,从而更好地预测煤与瓦斯突出区域的危险性。同时,结合立井揭煤工作面的水文地质特征和井筒严重淋水情况,自主研发并应用了瓦斯测压孔"两堵一注"封孔材料及特定的封孔工艺,进一步保障了封孔质量和瓦斯压力测试结果的可靠性。最后,依据测压结束时测压管内的实际水压情况,对测压结果进行修正,并依据实测瓦斯含量,采用间接法对所测得的瓦斯压力进行验证,实测值在反算得到的瓦斯压力值域内,表明此方法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85.
为了给工业界提供一种快速预测二元混合液体自燃温度的有效途径,将试验所测不同组分及配比的168个二元混合液体的自燃温度作为期望输出,将基于电性拓扑状态指数(ETSI)理论、引入混合ETSI概念而计算出的9种原子类型所对应的混合ETSI作为输入,采用三层BP神经网络技术建立了根据原子类型混合ETSI来预测混合液体自燃温度的BP神经网络模型,并应用改进的Garson算法进行多参数敏感性分析。经模型评价验证及稳定性分析,得到训练集的决定系数R2为0.965,平均绝对误差MAE为11.892 K,测试集的交叉验证系数Q2ext为0.923,平均绝对误差MAE为15.530 K,发现该模型的预测性能优于已有的多元非线性回归(MNR)模型,表明BP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能力和预测能力,对烷、醇类混合体系自燃温度的预测精度最佳。 相似文献
186.
S. Savas S. Eraslan S. Kantarci B. Karaman D. Acarsoz T. Tükel O. Cogulu F. Ozkinay S. Basaran K. Aydınlı M. Yuksel-Apak B. Kirdar 《黑龙江环境通报》2002,22(8):703-709
Childhood-onset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SMA)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neurodegenerative genetic disorders. SMN1 is the SMA-determining gene deleted or mutated in the majority of SMA cases. There is no effective cure or treatment for this disease yet. Thus, the availability of prenatal testing is important. Here we report prenatal prediction for 68 fetuses in 63 Turkish SMA families using direct deletion analysis of the SMN1 gene by restriction digestion. The genotype of the index case was known in 40 families (Group A) but unknown in the remaining 23 families (Group B). A total of ten fetuses were predicted to be affected. Eight of these fetuses were derived from Group A and two of these fetuses were from Group B families. Two fetuses from the same family in Group A had the SMNhyb1 gene in addition to homozygous deletion of the NAIP gene. One fetus from Group A was homozygously deleted for only exon 8 of the SMN2 gene, and further analysis showed the presence of both the SMN1 and SMNhyb1 genes but not the SMN2 gene. In addition, one carrier with a homozygous deletion of only exon 8 of the SMN1 gene was detected to have a SMNhyb2 gene, which was also found in the fetus. To our knowledge, these are the first prenatal cases with SMNhyb genes. Follow-up studies demonstrated that the prenatal predictions and the phenotype of the fetuses correlated well in 33 type I pregnancies demonstrating that a careful molecular analysis of the SMN genes is very useful in predicting the phenotype of the fetus in families at risk for SMA. Copyright © 200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87.
188.
189.
190.
以浙江台州6家典型化学合成类制药企业为代表,对其排放工艺废气中的18项挥发性有机物(VOCs)特征污染物(如甲苯、甲醛、二氯甲烷等)进行监测和分析,并采用臭氧产生潜力(OFP)和健康风险评价指标对VOCs所产生的环境与健康危害进行初步的评价.结果表明,化学合成类制药企业排放的总VOCs浓度为14.9~308.6 mg·m-3,其产生环境危害的OFP值为3.1~315.1 mg·m-3,主要贡献物质为甲苯、四氢呋喃、乙酸乙酯等6种物质,存在较大的潜在环境危害.另外,健康危害中的非致癌风险指数和总致癌风险指数介于9.48×10-7~4.98×10-4a-1和3.17×10-5~6.33×10-3之间,主要是苯、甲醛和二氯甲烷这3种致癌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