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16篇
  免费   269篇
  国内免费   756篇
安全科学   357篇
废物处理   58篇
环保管理   305篇
综合类   1963篇
基础理论   432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245篇
评价与监测   223篇
社会与环境   242篇
灾害及防治   21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107篇
  2020年   83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112篇
  2017年   131篇
  2016年   135篇
  2015年   132篇
  2014年   156篇
  2013年   232篇
  2012年   196篇
  2011年   258篇
  2010年   174篇
  2009年   186篇
  2008年   125篇
  2007年   240篇
  2006年   215篇
  2005年   175篇
  2004年   140篇
  2003年   176篇
  2002年   135篇
  2001年   129篇
  2000年   99篇
  1999年   82篇
  1998年   74篇
  1997年   58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31.
以大孔径树脂为富集剂,逆流串联富集法,一次性富集水中有机物;以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了地面水、工业废水中硝基苯类、苯胺类,苯酚类等15种有机物。难分离对的分离度均大于1.5。精密度、准确度均满足气相色谱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932.
水库网箱养鱼环境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密云水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水库网箱养鱼对水库局部水域水质和水库出水水质的影响程度,并从环境经济学角度对水库网箱养鱼进行了费用-效益分析,指出应禁止在密云水库进行网箱养鱼作业。  相似文献   
933.
北京夏末秋初大气细粒子中水溶性盐连续在线观测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利用大气细颗粒物快速捕集分析系统和微量天平方法实时、在线分析了北京夏末秋初PM2.5中水溶性无机盐和PM2.5质量浓度的变化,并结合气象资料和部分前体物SO2、NOx监测数据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夏末秋初空气质量良好时,PM2.5日平均浓度为61,0±30.6μg·m-3,其中水溶性无机盐占PM2.5的40%~56%,(亚)硝酸盐、硫酸盐、铵盐是水溶性无机盐中的主要成分,占所测水溶性组分的80%以上.SO2向硫酸盐的转化率高于NOx向(亚)硝酸盐的转化率.亚硝酸盐浓度受气象要素和大气化学过程影响,白天亚硝酸盐有向硝酸盐转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934.
针对区域生态安全预警中的不确定性问题,考虑生态安全等级边界信息的随机性、模糊性及动态性,利用可拓学中兼具定性和定量分析及动态性的物元理论和具有不确定推理特性的云模型,提出了基于可拓云模型的区域生态安全预警模型;运用该模型对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张掖段2005—2015年生态安全进行了定量评估,并对2017年生态安全环境进行动态预警。结果表明:祁连山生态功能区张掖段2005—2015年的生态安全整体水平均处于"理想"以下,其变化趋势为"较差"到"一般"再到"良好";2017年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张掖段生态安全为"蓝色"预警,但有向"黄色"转变的趋势,其中工业三废、环保投入强度、森林覆盖率及人均水资源量是影响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张掖段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35.
利用被动采样器采集了上海地区15个采样点冬季的大气样品,对其进行索氏提取和层析净化等前处理后采用GC-MS进行定性定量分析,10种待测多溴联苯醚(PBDEs)目标化合物均被检出。将2008、2013和2014三个年度上海市冬季大气PBDEs监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各年度的∑_(10)PBDEs质量浓度均值分别为5.7 pg/m~3、17.28pg/m~3和61.31 pg/m~3,在监测年限内有明显的上升趋势。经同系物分析,低溴代物(五溴代物以下)为上海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其中BDE-49与BDE-47贡献较大,占到了总质量浓度的45.39%和24.68%,是主要的污染同系物。对监测点分区比较发现,上海城区的∑_(10)PBDEs质量浓度明显高于郊区。  相似文献   
936.
为了促进水葫芦和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探究水葫芦/污泥生物炭粒的基本理化性质及其对水中Cr3+的吸附机制,以水葫芦、污泥为原料,在300~500℃热解温度下制得生物炭粒,通过产率分析、灰分分析、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及SEM(扫描电镜)分析,同时利用吸附动力学模型和等温吸附模型对生物炭粒吸附水中Cr3+的内在机制进行研究,最后采用TCLP(毒性浸出法)测定了不同生物炭粒中重金属的浸出毒性.结果表明:随着热解温度从300℃升至500℃,生物炭粒的产率从14.93%降至11.75%,生物炭粒的灰分含量逐渐升高,比表面积增大.SEM结果显示,水葫芦与污泥质量比为1:10时,生物炭粒比表面积较大,孔隙结构明显.当水葫芦与污泥质量比为1:10、热解温度为500℃时生物炭粒对Cr3+的吸附量最大,为44.96 mg/g.热力学分析显示,生物炭粒对溶液中Cr3+的吸附以化学吸附为主,且为单层吸附.TCLP试验表明,水葫芦/污泥生物炭粒中各重金属(Cd、Zn、Cu、Pb、Ni、Cr)的浸出浓度均低于GB 5085.3-200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的限值.研究显示,添加水葫芦能改善生物炭粒的理化性质,使得生物炭粒对Cr3+的吸附量增大,以化学吸附为主,且为单层吸附,水葫芦/污泥生物炭粒浸出毒性较低,可为生物炭类环境功能材料的研制提供选材依据.   相似文献   
937.
针对长江上游部分港口码头环保基础设施、技术、工艺较为落后,难以满足日益趋严的环保要求的问题,以重庆长寿港区为例,按照“关键生态环境问题识别—码头布局功能优化—生态风险分析”的思路,开展了长江上游老旧码头布局功能优化研究.结果表明:①现状中存在的关键生态环境问题:煤炭砂石等高污染码头作业区分布散、规模小且同质化经营,导致岸线集约化利用程度低;铁水联运条件未充分利用,导致公路转运对城区环境压力凸显.②基于产业规模与泊位建设供需分析—泊位布置—作业区布置的技术路线,通过优化临港产业布局,关停并转作业区6个,恢复岸线483 m,规划生产性泊位由56个减至46个,规划利用岸线由9 565 m减至8 225 m,促进码头作业规模化、产业结构合理化、岸线利用集约化.③根据铁路物流量测算,规划提升铁路运能,预测2035年铁路货运分担率将达13%、水运分担率将达29%、公路运输量将逐年下降.④布局功能优化后,港口码头与铁公水联运的生态环境相对风险值大幅降低,证实了岸线集约利用和提高铁水联用运输结构比例可降低交通运输对区域生态环境的风险压力.研究显示,面向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总体布局与面向高效低污染的铁水联运优化,是长江上游老旧码头提升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38.
对外农业投资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研究美国对外农业投资特征,既可总结先行之国的发展经验,也可响应并适应主要竞争对手的投资行为,为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本文立足对外直接投资理论,采用Logistic模型与面板数据分析方法,研究了2000-2018年美国对外农业投资的时空格局、影响因素及其对“一带一路”农业合作的启示。结果表明:(1)美国对外农业投资以食品加工等产前产后环节为主,主要分布于西欧等发达国家以及墨西哥、巴西等地理临近的发展中国家。(2)美国对外农业投资呈现显著的市场导向特征,同时也受到地理与文化距离、国家治理等东道国因素的影响。(3)对比中美对外农业投资特征,结合当前国际经贸形势与中国农业国际合作目标,建议中国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链布局,在促进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同时,提高中国在全球粮安领域的定价权与渠道把控力;进一步深耕既有对外农业投资市场,在降低地缘竞争压力的同时,充分挖掘潜在市场机会;关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业技术需求,保证投资目标与东道国的投资需求相协调;尤需解决中国对外农业投资面临的文化与体制差异较大等现实问题,提高“一带一路”农业合作项目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939.
为了探究寒旱区湖泊悬浮物和沉积物中颗粒有机碳氮稳定同位素来源与环境相关性,于2019年1月对南海湖冰封期悬浮物和表层沉积物有机δ13C、δ15N及C/N值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南海湖冰封期悬浮有机质δ13C的变化范围为-31.94‰~-27.87‰,δ15N变化范围为15.16‰~18.66‰,C/N变化范围为3.90~5.13.沉积物δ13C值变化范围为-25.39‰~-18.83‰,δ15N值变化范围为7.04‰~13.66‰,C/N值变化范围为7.66~12.23.悬浮有机质δ13C和δ15N最高值分别出现在进水口区和湖心岛区,沉积物则都为湖心岛区表层沉积物.端元混合模型分析表明,冰封期悬浮有机质主要由内源水生藻类主导,水质保护区藻类贡献率达到82.33%,与该区域浮游植物丰度最高相符.表层沉积物有机质的主要来源为内源水生植物,在水质保护区贡献率高达89.7%.相关性分析表明,在冰封期内悬浮有机质与表层沉积物δ13C、δ15N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在低温情况下悬浮物δ15N与温度(P<0.025)、硝态氮(P<0.019)呈显著负相关,与亚硝态氮呈显著正相关(P<0.034).原因主要与外源贡献率和生物作用的同位素效应有关.悬浮物δ13C和COD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8),与盐度呈显著正相关(P<0.046),COD和悬浮物δ13C很可能具有同源性,在湖泊冰封期具有一定的环境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40.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在垃圾渗滤液和再生水生物毒性检测方面的主要体外试验模型和检测方法,并整理了这些模型和方法在生物毒性评价中的应用.目前常用的体外试验模型包括人源细胞系、其他哺乳动物细胞以及微生物细胞,相比较而言,人源细胞系在检测结果外推至人体时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因而其应用最为广泛.体外检测方法可概括为细胞毒性、遗传毒性和内分泌干扰效应检测三个方面,其中内分泌干扰效应的研究较多集中于雌激素效应.最后,本文提出开发三维体外细胞模型、体外试验与化学分析相结合、全面分析内分泌干扰效应和建立成组体外试验体系是渗滤液和再生水生物毒性检测方法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