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0篇
  免费   384篇
  国内免费   1373篇
安全科学   368篇
废物处理   38篇
环保管理   228篇
综合类   2593篇
基础理论   395篇
污染及防治   220篇
评价与监测   247篇
社会与环境   166篇
灾害及防治   142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145篇
  2022年   241篇
  2021年   281篇
  2020年   274篇
  2019年   210篇
  2018年   185篇
  2017年   183篇
  2016年   216篇
  2015年   237篇
  2014年   205篇
  2013年   243篇
  2012年   289篇
  2011年   239篇
  2010年   183篇
  2009年   164篇
  2008年   106篇
  2007年   158篇
  2006年   152篇
  2005年   120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91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2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891.
黄河是西北—华北地区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水资源。如何结合流域内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及农业需水规律,适应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对黄河水从时间、空间、数量上进行调节性利用,达到河水与降水互补,对于充分利用黄河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此问题进行研究,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的方法对黄河流域不同年型和主要作物发育期的降水时空分布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合理利用黄河水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892.
利用透明复制裂隙模型,选择两种典型LNAPL(轻非水相液体)-邻二甲苯和十二烷残留体,开展一系列水流驱替冲刷和SDS(十二烷基磺酸钠)表面活性剂增强驱替实验,直接获取了裂隙内部LNAPL残留体几何形状与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水流驱替冲刷和SDS驱替裂隙内残留体的去除率分别为8.3%~12.3%和65.9%~82.1%.残留体累积去除率随着驱替流体雷诺数的增加而增加.水流驱替冲刷条件下,残留体离散为小液滴,数量比初始残留状态增加1.3~2.2倍.SDS表面活性剂降低了"LNAPL-水"间的界面张力,能够有效去除裂隙内较大残留体,驱替后仅残余单个面积为1mm2左右的微小液滴.由于粗糙裂隙的非均质性,水流冲刷易导致系统内的"LNAPL-水"有效界面面积增加,对LNAPL污染修复不利,表面活性剂增强修复是一种更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93.
古鄱阳湖中生代盆地的研究表明,该盆地并不是简单的白垩纪盆地,而是历经多次构造旋回的复杂盆地。盆地多次成生、萎缩、上升,均是燕山运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94.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造山带中与构造运动关系密切的动热变质岩,主要从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稀土元素地球化学、p-t特征、流体包裹体特征、同位素年代学特征等方面讨论了松潘-甘孜造山带中丹巴地区动热变质岩的原岩、化学组成、变质作用演化过程以及主要变质热事件发生的时间。  相似文献   
895.
目的 研究热带滨海地区景观设施的腐蚀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宏观调查和微区检查的方法,对比分析湛江、珠海和深圳3个典型的热带滨海城市景观设施腐蚀状况的差异,总结热带滨海景观设施的腐蚀特征.结果 缝隙腐蚀和焊缝腐蚀是热带滨海景观设施发生频次最高的腐蚀类型,其中出现缝隙腐蚀的频次平均为66.6%,出现焊缝腐蚀的频次平均为53.2%.随着离海岸距离的增大,景观设施腐蚀程度减小,其中景观设施在200 m发生大面积腐蚀的程度比100 m平均减轻22.1%.景观设施向海面发生严重腐蚀的比例比背海面高,其中景观设施向海面在100 m发生腐蚀比背海面严重,比200 m平均增高10.4%.结论 热带滨海地区景观设施的腐蚀差异与设施离海距离、设施朝向以及热带海洋大气环境要素(相对湿度和大气污染物浓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96.
重金属Cu、Pb、Zn、Cd在小麦中的富集特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采用无土栽培法 ,以小麦为受试作物 ,通过对不同时期各器官重金属含量的变化 ,研究了重金属Cu、Pb、Zn和Cd在小麦中的富集与迁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在不同生长阶段小麦不同部位中重金属的含量有很大差异 ,总的来说 ,幼苗期重金属分布为 :根>茎>叶 ;成熟期分布为 :根>茎>叶>颖壳>籽实 ,而Zn在颖壳中会有较大富集。其中 ,根中重金属的富集系数的顺序为Cd>Cu>Pb>Zn;茎富集能力是Cd>Cu>Zn>Pb ;叶片富集能力是Cd>Cu>Pb>Zn;颖壳富集能力是Zn>Cu>Cd>Pb ;籽实的富集能力是Cu>Zn>Cd>Pb  相似文献   
897.
我们在江西省九连山自然保护区对山地常绿阔叶林下的土壤进行了土壤物理性质和土壤水分季节动态的测定(一年连续),并据此对其水源涵养能力进行了初步分析。这种土壤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质,质地主要为壤质粘土和粘壤土,容重小(0.88—1.29),孔隙度大(51.7—65.4%),透水速度快(17.4—142.8ml/min),最大持水量高(占容积50.6—58.2%)。土壤排水良好,水分充足。水分含量一年中绝大部分时间在30%以上。变动范围:0—15cm土层,26—56%;15—30cm土层,26—45%;30—50cm土层,26—45%。我们用透水速度和最大持水量来分析其水源涵养能力,并与丘陵红壤进行比较。结果是:土壤的透水能力为丘陵红壤的3—5倍;贮水能力为丘陵红壤的138—145%;吸收雨水能力为丘陵红壤的219%。  相似文献   
898.
我国几种典型树种非甲烷烃类的排放特征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赵美萍  邵敏 《环境化学》1996,15(1):69-75
采用封闭式采样法和带有预浓缩及程序升温装置的熔融毛细管柱气相色谱仪,对我国的松、柏、杨、槐等几种典型树种排放非甲烷烃类(NMHC)的组成和排放速率进行了定性和定量测定,初步确定了不同树种和的特征物种和排放规律,结果表明,针叶树种和阔叶树种排放的NMHC组成差别很大,各树种的排放规律除了与自身的结构和生理活动等在内在因素有关外,还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外界因素(主要是温度和光强)的影响,一般温度越高,光强  相似文献   
899.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褐土不同亚类剖面及养分特征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研究了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典型地段海拔梯度上褐土的3种亚类土壤剖面及其养分特征.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褐土粘化作用较弱,矿物风化程度低;土壤呈碱性,pH值为7.0-9.0,富含碳酸钙的石灰性褐土达8.0-9.0;土壤表层有机质w在32.55-72.78g/kg,整个土壤剖面中全氮w0.78-4.00g/kg,全磷w0.33-0.68g/kg,全钾18.24-21.68g/kg.总的来说,褐土潜在肥力水平较高,但由于土壤水分条件的限制,土壤潜在性肥力向有效性肥力转化的能力较差,致使土壤有效性肥力水平较低.其中,土壤有效氮和有效钾w分别为25.57-24.46g/kg和研8.24-1453.65g/kg,同时由于土壤pH值和碳酸钙w较高,土壤中磷的固定较多,使得土壤有效磷w尤其偏低,为1.10-21.20g/kg.干旱河谷高海拔地区的淋溶淀积型褐土的肥力水平高于中海拔地区的石灰性褐土,低海拔地区的燥褐土肥力水平最低.土壤肥力随海拔高度升高而递增,决定了干旱河谷植被恢复从高海拔地区向低海拔地区更容易进行.表3参13  相似文献   
900.
不同氮浓度下三角褐指藻生长特性和化学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卓平  段舜山 《生态环境》2007,16(6):1633-1636
三角褐指藻是一类海洋单细胞硅藻,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以作为鱼、虾、贝等理想的饵料。而近年该藻曾多次在我国沿海海域发生暴发性增殖,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为了探讨不同氮浓度对三角褐指藻生长特性和化学组成的影响,设置了低氮(44 μ mol.L-1)、中氮(880 μmol.L-1)和高氮(4 400 μmol.L-1)浓度三种处理,着重测定三角褐指藻的细胞密度、比生长率、生物量、可溶性糖、蛋白质含量和叶绿素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高氮浓度明显地促进了藻细胞的生长繁殖。高氮浓度下的藻细胞密度、比生长率和生物量分别比低氮浓度下的提高了 5.38 倍、0.81 倍和 2.86 倍。藻生长前期,高氮浓度和中氮浓度下的生长曲线相似,呈现一个"S"型的曲线。另外,高氮浓度下的藻细胞可溶性糖、蛋白质和叶绿素a含量分别是低氮浓度下的 2.5 倍、1.5 倍和 15 倍,说明高氮浓度促进了藻细胞化学组成的转化和积累。结果揭示,氮浓度可能是导致三角褐指藻近年在我国沿海海域发生暴发性增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