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94篇 |
免费 | 255篇 |
国内免费 | 458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83篇 |
废物处理 | 72篇 |
环保管理 | 154篇 |
综合类 | 1065篇 |
基础理论 | 186篇 |
环境理论 | 3篇 |
污染及防治 | 223篇 |
评价与监测 | 140篇 |
社会与环境 | 53篇 |
灾害及防治 | 2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篇 |
2023年 | 52篇 |
2022年 | 64篇 |
2021年 | 68篇 |
2020年 | 64篇 |
2019年 | 66篇 |
2018年 | 70篇 |
2017年 | 80篇 |
2016年 | 85篇 |
2015年 | 90篇 |
2014年 | 68篇 |
2013年 | 121篇 |
2012年 | 114篇 |
2011年 | 92篇 |
2010年 | 90篇 |
2009年 | 92篇 |
2008年 | 73篇 |
2007年 | 91篇 |
2006年 | 93篇 |
2005年 | 68篇 |
2004年 | 70篇 |
2003年 | 80篇 |
2002年 | 50篇 |
2001年 | 52篇 |
2000年 | 54篇 |
1999年 | 41篇 |
1998年 | 46篇 |
1997年 | 48篇 |
1996年 | 20篇 |
1995年 | 25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3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5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分析了排污总量监测过程中关于实施总量监测排污口的规范化、优化设置总量监测点位、监测频次和采样方法、超标污染物判别等方面与污染源监督监测的区别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42.
本文以呼市发电厂废水、粉尘和灰场污染治理为例,研究制定发电厂粉煤灰综合治理与回收利用技术方案、旧灰场的生态工程建设和冲灰水的回收利用方案,通过污染物治理,废水的利用率达到85%,粉煤灰处理后的产草量和年利用率为98%,灰场的植被覆盖度达到97%,通过治理使发电厂的污染物排放量减少,废弃物资源得以利用,灰场变成环境优美的生态旅游区,为我国电厂的治理工作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3.
44.
提出一种“分解-重构-预测”小波网络的大气污染物浓度的预测方法。通过小波分解,把浓度序列分解为不同频段的小波系数序列,再对各层的小波系数子序列重构到原尺度上,然后对小波系数序列采用相匹配的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预测,最后合成浓度序列的最终预测结果。经对二氧化硫浓度预测证明,该方法预测模型推广能力强,预测精度高。 相似文献
45.
王涛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7(11):103-110
MTBE装置处理的物料(混合C4、甲醇)具有易燃易爆性,若发生物料泄漏,将导致装置发生火灾爆炸。为了确保装置安全平稳、长周期运行,基于MTBE装置工艺技术特点,全面系统分析了装置的潜在危险性,总结出导致装置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的主要因素-物料泄漏;在此基础上,采用挪威DNV公司的SAFETI定量风险评价软件,建立混合C4、甲醇泄漏扩散模型,对物料泄漏导致的主要事故类型(喷射火、池火等)进行模拟,得出泄漏扩散引发火灾爆炸事故的危害范围。结果表明:该模拟研究能够反映出泄漏扩散过程和破坏范围,取得了较真实的事故影响范围曲线图,可以为设计人员更加详细了解MTBE装置发生事故的危害性及企业加强重点部位监控、制定防范措施、编制事故应急预案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6.
席学军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7(12):17-21
本文主要分析了高含硫气井点火时间的影响.首先分析国内某重大高含硫井喷事故的调查结果[1],其次采用大涡模拟方法对井喷气体扩散进行模拟,并将计算结果与现场实际调查结果进行对比.通过计算不同点火时间在事故中造成的灾难后果,得出点火时间对于灾难的影响.通过计算不同的气象条件下的扩散距离,提出15min的点火时间标准. 相似文献
47.
A two-dimensional numerical model for evaluating the wind flow and pollutant dispersion within a street canyon was first developed using the FLUENT code, which was then validated against a wind tunnel experiment. Then, the effects of the upstream building width and upwind building arrangement on the airflow and pollutant dispersion inside an isolated street canyon were investigated numerically. The numerical results revealed that: (1) the in-canyon vortex center shifts downwards as the upstream building width increases; (2) the recirculation zone covers the entire upstream building roof for the cases when W/H = 0.5, 1.0, 1.5, and 2.0 (W is the upstream building width and H is the building height), whereas the flow reattaches the upstream building roof for the cases when W/H = 2.5 and 3.0; (3) when the upstream building width is shorter than the critical width WC (= 2H), an increase in the upstream building width leads to an increase in the pollution level on the leeward wall of the canyon and a decrease in the roof-level concentrations at the upstream building; (4) when the upstream building width is longer than the critical width, the roof-level concentrations at the upstream building are negligibly small and the pollution level on the leeward wall of the canyon is almost unaffected by a further increase in the upstream building width; (5) when the buildings are placed upwind of the canyon, the flow attaches the upstream building roof and, therefore, almost none of the pollutants are distributed on the upstream building roof; and (6) the pollution levels inside the canyon and on the downstream building roof increase significantly with the number of upwind buildings. 相似文献
48.
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