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6篇
  免费   210篇
  国内免费   489篇
安全科学   401篇
废物处理   71篇
环保管理   501篇
综合类   1093篇
基础理论   218篇
污染及防治   299篇
评价与监测   88篇
社会与环境   93篇
灾害及防治   22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78篇
  2020年   85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89篇
  2016年   114篇
  2015年   128篇
  2014年   137篇
  2013年   158篇
  2012年   173篇
  2011年   181篇
  2010年   140篇
  2009年   142篇
  2008年   110篇
  2007年   155篇
  2006年   144篇
  2005年   140篇
  2004年   94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7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7篇
  1973年   3篇
  1972年   7篇
  1971年   8篇
  197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Porous S-doped bismuth vanadate with an olive-like morphology and its supported iron oxide (y wt.% FeOx/BiVO4-δS0.08, y = 0.06, 0.76, and 1.40) photocatalysts were fabricated using the dodecylamine-assisted alcohol-hydrothermal and incipient wetness impregnation methods, respectively. It is shown that the y wt.% FeOx/BiVO4-δS0.08 photocatalysts contained a monoclinic scheetlite BiVO4 phase with a porous olive-like morphology, a surface area of 8.8-9.2 m^2/g, and a bandgap energy of 2.38-2.42 eV. There was co-presence of surface Bi^5+, Bi^3+, V^5+, V^3+, Fe^3+, and Fe^2+ species in y wt.% FeOx/BiVO4-δS0.08. The 1.40 wt.% FeOx/BiVO4-δS0.08 sample performed the best for Methylene Blue degradation under visible-light illumination. The photocatalytic mechanism was also discussed. We believe that the sulfur and FeOx co-doping, higher oxygen adspecies concentration, and lower baudgap energy were responsible for the excellent visible-light-driven catalytic activity of 1.40 wt.% FeOx/BiVO4-δS0.08.  相似文献   
962.
表流湿地属于生态治污技术的一种,在污水处理厂尾水的深度净化和对微污染水体进行治理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在安宁车木河水库上游两条河流末端应用表流湿地技术进行生态治污,并取得治污效益明显、生态功能恢复及景观改善显著的成功案例。  相似文献   
963.
文章用数值模拟软件Fluent 13.0对内循环多级喷动脱硫塔实验模型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研究。文章采用新型的内循环多级喷动脱硫塔结构,采用RNG k-ε湍流模型模和Gidaspow曳力模型,通过分析模拟结果发现:由于变化的塔体截面使得脱硫塔中形成了一级塔体流速高,二级塔体流速低;且一级塔体颗粒浓度低,二级塔体颗粒浓度高的分布特点,有效地提高了脱硫剂的利用效率,减少了外部循环热量的损失,同时降低了外部循环设备的工作负荷。  相似文献   
964.
为克服重金属污染物修复过程中纳米零价铁易氧化、团聚等缺陷,本研究将其负载于高岭土表面合成负载型纳米零价铁复合材料(K-nZVI),并利用批次试验、沉降试验及模拟柱试验研究了K-nZVI在含水层中的运移行为及其对地下水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效能.结果表明,K-nZVI对Pb、Cu、Cd均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加、反应温度的升高、反应时间的延长而升高,且在弱碱性条件下修复效果最好.此外,K-nZVI在含水层中表现出较好的分散和稳定性能,运移行为可通过一维对流-弥散-沉积模型描述,其运移能力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加、砂颗粒粒径的减小、地下水流速的降低和离子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965.
In this work, the waste biomass lotus leaf was converted into N-doped porous carbonaceous CO2 adsorbents. The synthesis process includes carbonization of lotus leaf, melamine post-treatment and KOH activation. For the resultant sorbents, high nitrogen content can be contained due to the melamine modification and advanced porous structure were formed by KOH etching. These samples were carefully characterized by different techniques and their CO2 adsorption properties were investigated in detail. These sorbents hold good CO2 adsorption abilities, up to 3.87 and 5.89 mmol/g at 25 and 0°C under 1 bar, respectively. By thorough investigation, the combined interplay of N content and narrow microporous volume was found to be responsible for the CO2 uptake for this series of sorbents. Together with the high CO2 adsorption abilities, these carbons also display excellent reversibility, high CO2/N2 selectivity, applicable heat of adsorption, fast CO2 adsorption kinetics and good dynamic CO2 adsorption capacity. This study reveals a universal method of obtaining N-doped porous carbonaceous sorbents from leaves. The low cost of raw materials accompanied by easy synthesis procedure disclose the enormous potential of leaves-based carbons in CO2 capture as well as many other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966.
为探明城市污水汇流管网流速变化对沉积层污染物及生物菌群演替的影响,通过控制污水管道中试系统中干管、支管流速,模拟了不同汇流条件下城市污水管网系统运行状态,探究了不同汇流条件下沉积层碳、氮、硫类污染物的分布特征以及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不同汇流条件下,COD、TN、NH3-N、NO3-N、硫酸盐含量沿沉积层深度方向均逐渐减小,而硫化物含量逐渐升高.当干管、支管流速均增加时,促进了汇流区域不同深度污染物的沉积富集,但由于DO、ORP环境因子的改变,以及流速的增大,将沉积层中原有的碳源基质剥离到污水中,减少了微生物可利用的营养物质,同时造成沉积层内部溶解氧含量的上升,沉积层中产甲烷菌(MA)中优势菌属Methanosaeta、硫酸盐还原菌(SRB)中优势菌属Desulfomicrobium、水解发酵菌(FB)中优势菌属Caldisericum的相对丰度逐渐降低,硫氧化细菌(SOB)中优势菌属Thiobacillus相对丰度增加,显著影响了沉积污染物的转化特性.污水管网汇流区域流态是改变污水水质及管道微生物系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67.
为评估湿巾塑料消耗及污染现状,比较不同材质湿巾环境影响表现,开展了中国湿巾"生产-使用-废弃处置"全过程物质流分析,通过市场调研获知湿巾材质分布,开展全国消费者问卷调查获知废弃湿巾流向.对不同材质湿巾开展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系统比较评估其环境影响.结果表明,"70%聚酯纤维+30%粘胶纤维"混合材质湿巾是中国最为常见的湿巾类型,2019年中国湿巾用塑量达41万t,经消费者使用丢弃后约有18.9%直接泄露进入自然环境.在焚烧、填埋处置方式中,全粘胶纤维湿巾全生命周期综合环境影响比全聚酯纤维湿巾低38%,前者水污染突出但资源消耗、毒性风险优势明显;在直接泄露方式中,全粘胶纤维湿巾可避免聚酯纤维泄露后崩解为微塑料纤维的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968.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面临着的现实需求和复杂问题,迫切要求开展相应的系统性研究工作。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内154处重点红色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基于“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视角,使用GIS、Gephi等研究方法,对其网络关注度和旅游流网络结构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红色旅游资源网络关注度普遍偏低、差异明显,5A级景区和重要人物是最受网络用户关注的资源类型;(2)旅游流网络结构松散、小世界效应显著,在湖南、贵州、陕西省内分别形成了“△”“网状”“双核”结构模式;(3)网络关注度与旅游流网络具有关联性和差异性,据此识别了湘中、黔川、陕北等重点红色旅游区,以及川陕、闽赣等红色旅游发展潜力区。基于以上分析,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应以重点红色旅游资源为基础,实施分类施策、分段开发、扬长补短的发展策略。围绕高高、高低、低高、低低四种不同类型资源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并结合不同区域的发展情况分别采取“节点”“斑块”“廊道”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69.
为了评价市面上不同工作流量的切割器,本研究搭建了一套基于静态箱法的切割器捕集效率评价系统,可调节切割器的采样流量,结合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对不同工作流量的切割器进行捕集效率测量.通过使用8种粒径的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对多个品牌的工作流量为2、3及16.67 L·min-1的PM1、PM2.5及PM10切割器进行了评价,得到其捕集效率为50%时的空气动力学粒径分别为1.12、2.52和10.39 μm(品牌一);2.69和10.41 μm(品牌二);2.56、10.43 μm(型号Dust trak);1.04、2.51 μm(型号VSCC).本研究对于评价不同流量、不同原理的切割器的性能、提高颗粒物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970.
秦萧  甄峰 《自然资源学报》2022,37(11):2774-2788
现有城镇建设用地配置主要遵循空间开发导向,利用静态数据和用地分配标准、评估及预测模型开展,存在一定的“区域偏好”和“规模求大”现象。在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战略实施要求城镇建设用地配置方法需要及时革新。关注到信息或智能技术深度影响下未来城镇场所空间将转变为流动空间这一必然趋势,不同尺度生产、生活及生态要素时空流动与分配将是城镇建设用地科学配置的关键。因此,利用多源要素流大数据和多学科分析方法,试图从城镇空间发展水平评价、城镇要素流动网络时空模拟与用地分配、城镇要素功能区识别与开发边界划定、城镇建设用地配置效果动态评估4个方面,建立基于要素流动的城镇建设用地配置方法框架。结果表明:(1)城镇空间发展水平评价需要综合考虑城镇对区域现状要素控制、吸引及溢出的能力,并从空间发展规模、活力及品质三个层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2)在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区域分配过程中注重利用网络优化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刻画区域要素流动规律,并通过时空耦合模型找出不同等级和类型“空间发展水平—要素控制力”组合的城镇;(3)城镇未来扩展方向和边界形态是由内部各类要素流动变化与功能空间布局的供需时空匹配情况决定的,需要利用时空耦合、引力、CA及多智能体等模型识别要素功能影响区和流动偏好;(4)城镇建设用地配置效果评估指标需要体现生态文明、高质量、智慧治理及一体化等未来城镇发展要求和趋势。这些研究结果可以为国土空间规划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