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6篇
  免费   330篇
  国内免费   786篇
安全科学   519篇
废物处理   63篇
环保管理   277篇
综合类   1722篇
基础理论   298篇
污染及防治   194篇
评价与监测   104篇
社会与环境   196篇
灾害及防治   189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89篇
  2022年   152篇
  2021年   168篇
  2020年   143篇
  2019年   146篇
  2018年   87篇
  2017年   106篇
  2016年   146篇
  2015年   153篇
  2014年   143篇
  2013年   165篇
  2012年   250篇
  2011年   252篇
  2010年   168篇
  2009年   153篇
  2008年   125篇
  2007年   182篇
  2006年   170篇
  2005年   123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71.
淹没式膜生物反应器中膜污染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减小微生物絮体对膜的污染,设计了一种具有沉降室的膜生物反应器,膜A与膜B分别淹没在上清液和污泥混合液中以相同的抽吸方式运行,与预期结果相反,膜A比膜B的污染速度还快.为探讨膜污染机理,考察了污泥混合液中不同组分对膜污染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分析了膜面污染层的特征.结果发现,在污泥混合液与上清液中膜面污染层在微观结构上存在显差异,其方差平均粗糙度Rms分别为132.3nm和75.2nm.经膜污染机理分析认为:微生物絮体和大分子有机物会在膜面形成污染层,该污染层作为“二次膜”影响膜过滤性能.上清液中细小的微生物絮体和大分子有机物形成的污染层相对致密,会加剧膜污染.  相似文献   
972.
中国实施清洁发展机制的潜力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了一个全球碳排放贸易局部均衡模型(TRCW),用于分析中国实施清洁发展机制(CDM)的市场潜力和市场结构.模型结合相关国际协议的规定,考虑了美国的退出、碳汇项目、热空气规模、交易成本、适应性基金、垄断供给等现实因素.结果表明,在马拉喀什协议下,中国的CDM市场规模大大缩小,仅为61MtC/a,利润收入约1.5亿$/a,其中重工业和电力分别约占41%和20%左右;如果俄罗斯不出售其拥有的热空气,中国的CDM规模将提高67%;在CDM市场上中国几乎不存在垄断力量.  相似文献   
973.
Introduction p Nitrophenolhasbeenwidelyusedintheproductionof pesticides,herbicides,dyes,andotherindustrialchemicals.Asaresultofthesewidespreadapplications,wastewatersandwaterresources,includinggroundwaterandsurfacewaters,havebecomecontaminatedwiththiscomp…  相似文献   
974.
中国生态补偿政策评估与框架初探   总被引:82,自引:0,他引:82  
按照法律法规、政府手段、市场机制的体系对中国现行的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进行了系统的评估,总结了中国生态补偿机制和政策在法律法规体系、财政制度、重大生态建设工程、生态税费制度和市场交易模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在此基础上,基于不同尺度上的生态建设外部性问题,提出中国生态补偿机制和政策的初步框架,包括西部生态补偿、生态功能区补偿、流域生态补偿和生态要素补偿等.并针对当前生态补偿面临的紧迫问题和可能的应对措施,提出近阶段中国生态补偿应该重点突破的若干政策领域.   相似文献   
975.
不同pH值下对发光菌的毒性及QSAR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测定了11种苯酚类化合物在不同pH下对发光菌的急性毒性(15minEC50。)。应用两种理化参数logP和pKa对毒性数据进行了定量构效关系(QSARs)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苯酚类化合物的毒性机制。结果表明,苯酚类化合物对发光菌的毒性随pH的升高而减小,这与不同pH下苯酚类化合物的电离程度有关。相同pH下,苯酚类化合物的毒性随取代基团的种类、个数及取代位置而不同。苯酚类化合物属于极性麻醉(麻醉Ⅱ型)化合物,毒性可用logP和pKa来联合描述。  相似文献   
976.
The dust explosion behaviors induced by two different combustion mechanisms (homogeneous and heterogeneous mechanisms) were comparatively investigated, based on the experiments under different dust concentrations, particle sizes and initial pressures in Siwek 20-L chamber. Based on the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TGA), sweet potato dust and magnesium dust were selected as the representative dusts with homogeneous and heterogeneous combustion mechanisms, respectively. Experiments find that these two dusts have different behaviors in the explosion kinetics due to different combustion mechanisms. For sweet potato dust, the explosion pressure pmax, the pressure rise rate (dp/dt)max and the combustion fraction η exhibit similar variation trends as dust concentration increases and they all reach to the maximum values at the worst-case concentration; while for magnesium dust, the variation of (dp/dt)max is somewhat different from that of pmax, that is, the (dp/dt)max will achieve the maximum at the concentration higher than the worst-case and keep stabilized with further increase of dust concentration. As the particle size decreases, the (dp/dt)max for sweet potato dust will increasingly rise and gradually approach to a stabilized value, but for magnesium dust, the increase of (dp/dt)max becomes pronounced only in the range of smaller particle sizes. To account the effect of initial pressure on pmax under different combustion mechanisms, a dimensionless pressure PR was introduced to denote the relative intensity of explosion. It is found that, for sweet potato dust, the increased initial pressure will promote the explosion process (or with high PR) for the dust cloud with high concentration due to the augmented oxygen concentration, but for the dust cloud with low concentration, the increased initial pressure will suppress the explosion process due to the increased resistance in devolatilization. For magnesium dust, the rise of initial pressure will generally promote the explosion process even for the dust cloud with low concentration; however, in the case of small particle size, the promotion of increased initial pressure to the explosion process is not so pronounced.  相似文献   
977.
利用ENVI4.8和Arcgis9.3软件对2001~2010年的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算得出各年份的生态承载力。结合相关年份的社会经济数据,同时根据滇池流域的实际情况提取18个分析指标,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对滇池流域生态承载力以及其与生态环境系统、资源环境系统、社会经济系统3个子系统要素的耦合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1~2010年滇池流域的总生态承载力和人均生态承载力呈快速下降趋势,降幅达37.3%;耕地生态承载力呈下降趋势最明显,下降幅度达52.61%,但建设用地的生态承载力上升幅度达27.08%。(2)滇池流域生态承载力与三大系统要素相关性较好,其耦合形态呈"J"、"L"型、"U"型和倒置的"S"型等。(3)对耦合形态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其结果表明:城镇化、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流域内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对形成这种耦合形态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78.
李文博  闫卓冉  祝元丽 《环境科学》2023,44(10):5679-5688
城郊复杂环境条件下的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空间扩散机制是落实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和保障黑土地质量安全的基础.针对以往溯源研究中污染源头难定位和扩散趋势不明确等问题,以长春市城郊地区为例,以耕地土壤As、Pb、Hg和Cd元素为研究对象,采用近邻传播(AP)算法和空间自回归的扩散格局-驱动因素组合分析法尝试揭示黑土区城郊耕地重金属污染空间扩散机制.结果表明,ω(As)和ω(Cd)均值分别为39.35mg ·kg-1和0.183 mg ·kg-1,累积水平较高.内梅罗指数显示研究区有52.38%的耕地已出现轻度污染.AP算法识别出As存在3个影响幅度相似的潜在污染源地,均位于远离城市的典型农耕区;Pb元素的2个潜在污染源地集中分布于范家屯镇附近的工业区;Hg和Cd元素的扩散格局复杂,尤其是Cd元素,呈现多地并发的污染扩散特征.空间滞后模型表明,As元素的空间扩散格局和农药施用强度有关;Cd元素主要受土壤类型和设施农业布局的制约;Pb元素受区域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的影响;Hg元素和区域污染迁移条件相关.污染调蓄功能未对4种元素的空间扩散格局产生显著影响.研究丰富了耕地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分析理论和方法,对落实城郊黑土地的污染源头防控具有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979.
茶渣生物炭制备及其对溶液中四环素的去除特性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以茶渣(tea waste)为对象,在300、 500和700℃限氧条件下热解制备成生物炭(TWBC300、 TWBC500和TWBC700),研究其对溶液中四环素(tetracycline,TC)的去除特性.采用元素分析、比表面积分析仪、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TWBC300、 TWBC500及TWBC700进行表征;考察生物炭添加量、溶液初始pH、离子类型及强度等因素对四环素去除效果的影响;结合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和仪器表征结果探究生物炭对溶液中四环素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适合的生物炭投加量为4.0g·L~(-1).溶液初始pH对生物炭去除四环素的影响较小.溶液中阳离子类型对生物炭吸附四环素的抑制作用依次是Mg~(2+)Ca~(2+)K~+Na~+.NH~+_4能略微促进生物炭对四环素的吸附,而铜离子却显著抑制生物炭对四环素的去除.环境温度增加能提升生物炭对四环素的去除效果.拟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模型可以较好地拟合茶渣生物炭吸附四环素的过程.茶渣生物炭对四环素的吸附量依次是TWBC700TWBC500TWBC300.孔隙扩散、氢键和π-π作用是茶渣生物炭去除四环素的主要机制.因此,高温制备的茶渣生物炭可作为废水中四环素去除的良好吸附剂.  相似文献   
980.
王茹  刘梦瑜  刘冰茵  赵治国  袁林江 《环境科学》2019,40(12):5446-5455
铁盐作为自养反硝化电子供体时,被氧化产生的高价铁易于沉淀,使得反硝化微生物表面产生"铁壳",其抑制微生物的活性,甚至导致微生物死亡.为解决自养铁盐脱氮反应器因"铁壳"包被而导致的反应器效能下降问题,本文采用共基质模式培养铁盐脱氮反应器,即在反应器进水中适量添加少量乙酸钠,作为有机电子供体,以期实现铁盐脱氮反应器的高效、稳定运行.结果表明,添加适量有机物可使得铁盐脱氮反应器高效稳定运行,效能(以N计)达0. 51 kg·(m3·d)-1,稳定运行约30d.共基质模式下,反应器运行期间始终可以检测到异养菌.结合污泥的TEM检测结果,发现在铁盐脱氮反应器稳定运行期间,异养菌是铁盐脱氮主力军,其独特的铁盐代谢方式可有效避免铁壳形成.本项研究有效解决了铁盐脱氮过程中微生物"铁壳"包被难题,将助力于自养脱氮技术的研发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