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6篇
  免费   137篇
  国内免费   71篇
安全科学   359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81篇
综合类   277篇
基础理论   81篇
污染及防治   26篇
评价与监测   28篇
社会与环境   20篇
灾害及防治   5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煤层透气性系数是用以考察保护层开采效果和设计瓦斯抽采系统的重要参数之一,钻孔径向流量法是求取该系数最常用的算法。利用理论推导和图形分析方法,探讨流量准数、时间准数、煤层透气性系数与参数A,B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针对科研工作和现场管理的实际情况,提出求解透气性系数的2种新算法及其算法流程,并对时间准数-参数A,B函数关系中的间断点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解决此区间内求解透气性系数相应计算公式等问题。理论和实例分析表明:算法1在不更改最终计算公式和结果的前提下,省去了繁琐的试算过程,既保证了可靠性也优化了计算流程;算法2以稍减精度的代价对计算流程进行进一步的简化,其结果仍有较高精度。  相似文献   
62.
地铁站的应急疏散能力是地下铁道安全运营设计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对于维持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全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利用BP神经网络计算方法和MATLAB软件,选取可能影响地铁站疏散能力的相关因素作为评价指标,建立了应急疏散指标体系,并以北京北三环区域周边地铁站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北京市地铁站应急疏散能力进行了仿真评估,提出了增加疏散通道、疏散楼梯、安全出口等数量,以提高地铁站应急疏散能力等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63.
环境模型参数识别与不确定性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在对水文模型实例的参数不确定性分析基础上,分别采用传统灵敏度分析方法、HSY算法、线性回归等方法对模型参数特性进行了识别与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参数优化算法与传统灵敏度分析方法不能解释模型结构复杂性特征,采用不确定性分析方法对环境模型参数进行识别提供了深入分析与理解模型系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4.
为探明自然崩落法从拉底崩落至出矿全过程中底部结构节理连续扩展过程与破坏过程规律,采用PFC2D软件,结合RocLab软件反演节理岩体参数,建立229 m×129 m的岩体扩大模型,对拉底崩落至出矿过程进行连续综合计算。研究结果表明:模拟结果及破坏现象与现场监测结果相近,建模与细观参数反演方法适用于该类岩体工程研究;裂纹扩展贯通导致岩体失稳破坏,破坏过程与裂纹扩展具有相对应的阶段特征,裂纹扩展分为崩落前稳定扩展期,崩落与聚矿槽开挖过程加速扩展期和后续持续扩展期;结构破坏分为蕴育过程,扰动失稳过程和宏观破坏过程;较大范围的宏观破坏主要在出矿阶段。该模拟方法与结果可为底部结构维护以及节理岩体长期稳定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5.
Industrial processes are often operated at conditions deviating from atmospheric conditions. Safety relevant parameters normally used for hazard evalu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combustible dusts are only valid within a very narrow range of pressure, temperature and gas composition. The development of dust explosions and flame propagation under reduced pressure conditions is poorly investigated. Standard laboratory equipment like the 20 l Siwek chamber does not allow investigations at very low pressures. Therefore an experimental device was developed for the investigations on flame propagation and ignition under reduced pressure conditions. Flame propagation was analysed by a video analysis system the actual flame speed was measured by optical sensors.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with lycopodium at dust concentrations of 100 g/m3, 200 g/m3 and 300 g/m3. It was found that both flame shapes and flame speeds wer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ose obtained at atmospheric pressure. Effects like buoyancy of hot gases during ignition and flame propagation are less strong than at atmospheric conditions. For the investigated dust concentrations the flame reaches speeds that are nearly an order of a magnitude higher than at ambient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66.
为研究矿井火区中一氧化碳(CO)、氢气(H_2)、乙烯(C_2H_4)和乙烷(C_2H_6)等其他可燃气体对甲烷(CH_4)爆炸特性的影响,利用可视球形气体爆炸系统开展了多元可燃气体爆炸压力特性试验,观察并分析了峰值爆炸压力、最大爆炸压力上升速率及其相应时间。通过高速摄影系统拍摄了视窗范围内爆炸火焰传播图像,基于边缘检测方法确定了火焰前锋位置,继而得到最大火焰传播速度。分析了以氢气为主要成分的其他可燃气体对低浓度CH_4-空气混合物压力特性和火焰传播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元可燃气体的存在增加了低浓度CH_4-空气混合物的爆炸危险性。随混合气体体积分数增加,低浓度CH_4-空气混合物的峰值爆炸压力、最大爆炸压力上升速率和最大火焰传播速度非线性增加;此外,到达峰值爆炸压力、最大爆炸压力上升速率的时间显著缩短。  相似文献   
67.
为了探究不同含水率煤尘在瓦斯爆炸诱导下的爆炸传播规律,利用自行搭建的直管瓦斯爆炸诱导煤尘二次爆炸实验系统,从冲击波压力和火焰传播速度2个方面,研究了不同含水率沉积煤尘在瓦斯爆炸诱导下的爆炸传播规律和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当煤尘含水率小于40%时,管道内沉积煤尘会在瓦斯爆炸诱导下产生二次爆炸,同时沉积煤尘总量一定时,沉积煤尘二次爆炸产生的冲击波超压峰值和火焰传播速度随着煤尘含水率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当沉积煤尘含水率为20% 时,煤尘二次爆炸产生的冲击波超压峰值、火焰传播速度峰值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657 MPa和468.060 m/s;当沉积煤尘含水率大于40%时,沉积煤尘无法产生二次爆炸,此时爆炸产生的威力小于单一瓦斯爆炸,火焰传播速度衰减较无煤尘的瓦斯爆炸更快,沉积煤尘起到抑制瓦斯爆炸传播的作用。研究结果可以为防治煤尘二次爆炸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8.
利用EXODUS建立隧道的仿真场景,确定疏散人群仿真参数,并将出口工效OPS作为评价疏散效率的指标,分析不同火灾发生位置对疏散时间的影响。采用K-means算法分别对火灾发生位置和人群疏散通道位置进行聚类,并建立基于两者影响下的出口工效模型,通过对该模型求偏导,得出隧道火灾发生位置和人群疏散通道选择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火灾发生位置越接近人行横通道,疏散时间波动越大,人行横通道和隧道入口的疏散时间随人群疏散区域分界线变化,当火灾发生距人行横通道20~110 m时,变化明显,当距140~350 m时,变化平稳;出口工效OPS总体呈现不稳定的阶梯状变化趋势;火灾发生位置和人群疏散通道的最优位置呈线性递减关系。研究结果可应用于隧道应急指挥中心管理人员制定有效疏散路径和采取诱导分流人群措施。  相似文献   
69.
为了进一步梳理和分析开敞空间可燃云爆炸冲击波超压传播规律及灾害动力响应方面的各项研究成果,推进可燃气体爆炸安全防控,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在分析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开敞空间可燃气云爆炸冲击波超压传播规律及灾害动力响应研究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开敞空间多元混合气体爆炸冲击波超压传播规律研究、多影响参数下可燃气云爆炸冲击波超压传播规律定量分析、基于可燃气云爆炸冲击波超压作用下的承载体动力响应等未来研究的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70.
To reveal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inert gases on explosion characteristics during low density polyethylene (LDPE) dust explosion and optimize the explosion-proof process, eight N2 (CO2)/air mixed inerting conditions were experimentally studied. Typical inerting conditions with 12 L cylindrical explosive tank were used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n the flame propagation. The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with related theories were used to further explain the mechanism and quantities in low density polyethylene (LDPE) dust explosion with different inert gas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duction of O2 concentration could effectively delay the progress of flame growth process and weaken the effect of dust combustion reaction. The flame growth process of condition (N2/air (18% O2)) was 2.05 times slower than that of the non-inert condition. The explosion strength was obviously reduced, and the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such as explosion pressure and flame propagation speed were also affected by the decrease of O2 concentration. For LDPE powder, the smaller the median diameter, the greater the explosion intensity and the lower the limiting oxygen content (LOC). The LOC with CO2 was usually higher than that with N2 and the effect of CO2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N2 in inert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