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7篇
  免费   130篇
  国内免费   179篇
安全科学   106篇
废物处理   33篇
环保管理   295篇
综合类   612篇
基础理论   107篇
污染及防治   33篇
评价与监测   65篇
社会与环境   286篇
灾害及防治   5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4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3篇
  197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81.
首都生态经济区的提出及其战略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京具有强大的综合创新优势,有条件、有必要在实现经济体系高效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上做出表率,大力开展首都生态经济区的建设。论文介绍了我国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情况,深入分析了建设首都生态经济区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以北京的7个山区(县)作为建设范围,以"两山、五河、七组团"为空间结构,以"一区、三基地、一平台"为框架性目标,努力建设首都生态经济区。最后,文章提出了建设首都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即以准确的区域功能定位和科学的规划为前提,以维护首都生态安全为基础,在沟域经济等山区发展理论的指导和支撑下,构建涵盖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的生态经济体系,将首都山区打造成为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宜业宜居宜游的生态经济区。  相似文献   
282.
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机制探讨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李浩  黄薇  刘陶  彭智敏 《自然资源学报》2011,26(9):1506-1512
跨流域调水工程已经成为解决我国缺水地区水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而由跨流域调水引发的生态补偿问题是制约调水工程社会、经济效益发挥的关键因素。目前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机制设计主要是沿用流域内生态补偿的一般理论与方法,导致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主体缺失、补偿对象不全面、补偿标准不合理、补偿方式单一,极大地限制了跨流域生态补偿实践的开展。通过比较分析流域内生态调水与跨流域调水在受工程影响、水权转移形式、涉及的利益主体关系、生态补偿主导部门、生态补偿核算标准等方面的特征,提出了以区域水权为理论基础,以生态补偿客体、补偿标准、补偿形式以及补偿保障体系为主要内容的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机制框架。  相似文献   
283.
环境学习曲线与我国碳减排目标的地区分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根年  李静  魏艳旭 《环境科学研究》2011,24(10):1194-1202
2009年我国政府提出:2020年碳排放强度在2005年的基础上降低40%~45%,这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 依据环境技术经济学的有关理论,运用1995—2007年的有关统计数据,建立了我国大陆30个省区(省、市、自治区)碳排放环境学习曲线(ELC),并依据ELC模型预测了碳排放强度和碳减排潜力. 结果发现,按照过去12 a的自然趋势,2020年各省区的碳减排潜力为15%~58%,全国碳减排总潜力为30.6%. 从“需求”与“可能”出发,将9.4%的缺口按比例分配到9个高碳省区,并依此重新计算各省区碳减排目标和分担率.   相似文献   
284.
在统计数据的基础上,以山东省为例,利用模型量化了农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并研究了农田生态系统NPP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2000—2006年间,山东省农田生态系统NPP在时间序列上整体呈上升的趋势,由2000年的476.5g·m-2·a-1(以C计)上升到2006年的544.2g·m-2·a-1(以C计)。空间格局中以鲁东、鲁中和鲁南较高,鲁西南和鲁北较低。各地市中以枣庄最高,为691g·m-2·a-1(以C计);东营最低,约424.4g·m-2·a-1(以C计)。另外,莱芜、临沂及菏泽等地也相对偏低。通过对影响农田生态系统NPP的自然因子和人为因子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气候因子中对山东省农田生态系统NPP贡献最大的为降水;人为因子中以农膜的贡献最大,其次为农药、机械、化肥,而劳动力的贡献则随着科技的发展而降低,人口密度的过大对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85.
电磁辐射技术作为一种非接触式监测煤岩动力灾害的方法已得到广泛应用.为了提高监测数据的利用率,更加准确的预测冲击地压,从千秋煤矿的地质构造、煤层赋存等方面分析了其发生冲击地压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基于电磁辐射技术的冲击地压区域监测预报方法.结果表明,区域性电磁辐射不仅能够在较大尺度上反映煤岩体内部应力分布及演化规律,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单个测点数据异常的干扰,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冲击地压监测预报的准确性.研究成果对千秋煤矿及相似条件矿井的冲击地压监测预报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86.
通过对四川省6个500kV输变电工程的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技术评估工作,分析比较了上述工程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在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可研)阶段、工程建设期以及运行期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建设期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面积占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的50%~70%,运行期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面积占建设期的30%~50%。  相似文献   
287.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and metals on the population reproduction,antioxidative defense system and cell ultrastructure of the marine diatom,fluoranthene and Cu2+ were selected to test their toxicity to Phaeodactylum tricorntum,in the laboratory.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both fluoranthene and Cu2+ inhibited population reproduction of P.tricorntum.When the algal cells were exposed to fluoranthene or Cu2+ for 72 h,ultrastructure damage in the cells was observed un...  相似文献   
288.
结合心理学知识从人为因素的角度分析和归纳了油气储运设施事故的原因,提出了应对人为因素负面影响的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289.
本文对安徽测震台网的系统构成、子台分布、地震设备情况、传输信道、台网的技术系统功能进行了介绍。安徽测震台网部的建成,使得地震监控能力得到更大的提升,在安徽省地震应急中必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90.
Abstract

There is an obvious departure from the regional equilibrium of developments between the upper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Pearl River in Guangdong, which resulted in “the effects of contra-geography-grads development”. It is mainly because the upriver mountainous areas have been deeply stuck in industrialization delay and marginalization plights, so that nearly 40 million local people have conceived a dream to get rid of “the vicious circle of poverty” by speeding up industrial development. But the problem is that such industrialization efforts on a large scale in mountainous areas are encountering the bottleneck of environmental capacity that strictly limits industrial emissions along the upper reaches of any water system. As a solution, an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called “the Local Area Quotas for Industrial Emis-sions along the Pearl River” is put forward supposed to give corresponding compensation to the right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yielded by some areas with lower environmental capacity through the distribution and trading of IDQ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