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2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41篇
安全科学   8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108篇
综合类   107篇
基础理论   12篇
污染及防治   9篇
评价与监测   19篇
社会与环境   13篇
灾害及防治   5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31.
重庆市路面降雨径流特征及污染源解析   总被引:6,自引:9,他引:6  
2010年雨季对重庆市3场降雨时段的地表径流进行采样监测,分析了重庆市路面降雨径流过程特征与降雨强度和降雨间隔时间对不同水质参数初始冲刷的影响,运用多元统计技术区分出路面径流的潜在污染源.结果表明,3场降雨径流的COD、TP和TN的次降雨平均浓度(EMC)分别为60.83~208.03、0.47~1.01和2.07~5.00 mg.L-1,超出了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V类标准,是主要污染物;3次降雨事件中,污染物浓度的峰值均提前或同步于径流量的峰值,并且污染物浓度的峰值多数出现在产流10 min内;重金属Zn、Cu、Pb和Cd浓度随降雨径流过程呈锯齿状变化;运用主成分分析区分出路面径流水质的2种潜在污染源:①机动车交通损耗和大气干湿沉降;②城市垃圾.  相似文献   
332.
天津地区沙尘天气与沙尘污染程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天津地区沙尘天气过程环境空气中颗粒物的污染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在分析我国沙尘发生频源区域分布、输送途径基础上,分析了天津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地处沙尘暴多发区下游,空气中颗粒物的污染特征,概述了沙尘天气对空气质量影响程度的年、季、月及日污染时空变化分布特征。建立了沙尘天气颗粒物与有效水平能见度乘幂指数相关方程,为沙尘污染程度的诊断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33.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05年7月17日发生在甘肃省河西走廊近20年最强的一次区域性夏季强沙尘暴天气过程从气候成因、天气形势和动力诊断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并对天气现象发生前后期地面气象要素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次强沙尘暴天气是在河西走廊地区长时间极端干旱的气候背景下,新疆冷空气分裂东移南下,配合本地极有利的热力不稳定层结条件,锋面过境引发了大风沙尘暴天气。沙尘暴发生前后期温度、气压、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有显著性突变。  相似文献   
334.
风暴潮灾情等级识别的模糊聚类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鉴于风暴潮灾情等级划分和识别过程中涉及的因素较多,且具有较大的模糊性等特征,描述了基于模糊等价关系的模糊聚类的概念,及其在灾情等级科学划分和识别中的应用步骤。利用1976—2002年期间对湛江地区造成灾害的多场台风风暴潮的灾情统计资料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实用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335.
中国暴雨洪涝灾害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李翠金 《灾害学》1996,11(1):59-63
根据近40多年来的资料,对我国暴雨洪涝灾害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表明,我国暴雨洪涝灾害面积大,且有随时间而增加的趋势;年均受涝面积最大的地区主要位于江淮流域;暴雨洪涝发生的基本规律,南方早,北方迟,6~8月为暴雨洪涝主要多发期。  相似文献   
336.
Dust storm events and their relation to climate changes in Northern China during the past 1000 years were analyzed by using different paleoclimate archives such as ice cores, tree rings, and historical docum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semiarid region, the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series were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to the dust storm frequency on a decadal timescale. Compared with temperature changes, however, there was a closer correlation between precipitation changes and dust storm events on a centennial timescale. At this timescale, precipitation accounts for 40% of the variance of dust fall variations during the last 1700 years, inferring precipitation control on the formation of dust storms. In the western arid region, both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changes are important forcing factors for the occurrence of dust storms in the region on a centennial timescale. In the eastern arid reg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ust storm events and climate changes are similar like in the semiarid region. As a result,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dust storm events were manifested on decadal and centennial timescales during the last millennium. However, there is a phase shift in the relation between climate change and the dust storm frequency. A 1400 years reconstruction of the strength of the Siberian High reveals that long-term variations of spring Siberian High intensity might provide a background for the dynamic conditions for the frequency of historical dust storm events in Northern China.  相似文献   
337.
降雨条件下岩溶泉水中悬浮颗粒物的运移特征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杨平恒  刘子琦  贺秋芳 《环境科学》2012,33(10):3376-3381
降雨期是揭示岩溶地下水系统物质能量输入和输出的重要阶段.以重庆青木关地下河系统的出口姜家泉为例,监测了降雨条件下泉水中不同粒径悬浮颗粒物分布,辅助以水文地球化学手段,对岩溶地下水悬浮颗粒物的运移特征和来源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降雨初期,由于外源物质的输入,泉口渠道地表水中0~11μm悬浮颗粒物的数量急剧升高;而后当地下水主要靠岩溶裂隙水补给时,泉水中0~11μm悬浮颗粒物的数量升高,再悬浮作用占到主导地位;继而雨水补给整个流域地下水系统,稀释作用占主导地位时,泉水中0~4μm悬浮颗粒物的数量升高,地下水悬浮颗粒物为外源物质.由于研究区特定的水文地质条件和降雨强度,悬浮颗粒物的临界粒径为4μm,对于泉水是否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可能有着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338.
2018年11月22日-12月1日,兰州市经历了一次远距离传输的沙尘天气过程,为了解此次沙尘天气过程时段细颗粒物污染特征及其污染来源变化特征,本研究基于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SPAMS)细颗粒物自动采集数据,并结合常规污染物自动监测数据和气象因子数据对沙尘天气前后及其过境期间细颗粒物化学组分及污染来源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同时利用后向轨迹模型(HYSPLIT)研究了沙尘气溶胶的输送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受沙尘天气过境影响,兰州市PM10浓度大幅升高,PM2.5/PM10最小值仅为0.13,SO2、NO2、CO质量浓度出现明显降低,而O3质量浓度在沙尘过境时有所升高;细颗粒物质量浓度与MASS数浓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细颗粒物的变化趋势可一定程度上反映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状况;利用自适应共振神经网络法分类后经人工合并将所采集到的细颗粒分为9类:OC、EC、HOC、OCEC、MD、HM、K、Na、LEV;所选时间段内SPAMS采集到的OC(24.8%)类颗粒物数量最多,沙尘过境时MD、LEV、Na类颗粒物占比不同程度增大,其余颗粒物占比减小;沙尘过境时扬尘源、生物质燃烧源、工业工艺源、餐饮及其它源贡献率增加,其中扬尘源增幅最大,而其余源贡献占比减小;后向轨迹HYSPLIT模型输送路径结果显示沙尘天气过程的起源地为塔克拉玛干沙漠,传输方向为经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进入青海中部,最后影响兰州地区.  相似文献   
339.
2000年北京沙尘暴源地解析   总被引:45,自引:5,他引:45  
2000年我国北方春季干旱少雨,气温回升快,低涡频繁侵入,4月3~9日连续3次冷空气活动,造成了北京地区严重的沙尘暴天气。笔者利用卫星云图和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分析了该次沙尘暴源地及沙尘输送机制。结果证明,北京沙尘暴初始源地为蒙古高原及冷涡移动路径上的沙漠戈壁地区;北京周边地区裸露地的沙尘在气旋尾部上升气流的扰动下,亦形成了边界层的近距离输送。   相似文献   
340.
为了解雨洪管理领域最新的研究发展态势,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方法,以Web of Science(WOS)中的核心合集数据库为准,分析了1996-2017年国内外雨洪管理领域的研究情况,识别国内外主要的研究领域、主要研究机构及人员,并对领域内的关键词及国家间合作情况进行了简要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近年来国际雨洪管理领域的研究态势,主要结论为:整体上近年来雨洪管理领域研究规模和学术影响力呈良好发展态势;大多数文献类型为学术论文;语言大多集中在英语;论文主要集中在气象学、环境科学、地理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从国家研究实力来看,美国在该领域占有绝对的优势;高被引论文主要发表在高质量的综合类期刊上,发文期刊仍以水文学、环境类期刊为主;对于关键词的分析表明目前该领域的研究仍重点集中在城市化、SWMM、径流、温度、水文学等.在当今城市化问题仍然突出的情况下,雨洪管理领域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尤其对于模型方法和气候变化研究有待突破与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