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27篇
  免费   163篇
  国内免费   571篇
安全科学   374篇
废物处理   144篇
环保管理   442篇
综合类   1713篇
基础理论   310篇
环境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230篇
评价与监测   56篇
社会与环境   144篇
灾害及防治   4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100篇
  2020年   95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87篇
  2017年   99篇
  2016年   95篇
  2015年   95篇
  2014年   135篇
  2013年   175篇
  2012年   170篇
  2011年   230篇
  2010年   168篇
  2009年   207篇
  2008年   112篇
  2007年   223篇
  2006年   206篇
  2005年   151篇
  2004年   140篇
  2003年   128篇
  2002年   106篇
  2001年   101篇
  2000年   104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4篇
  1975年   2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陈奇奇  徐明德 《化工环保》2014,34(4):348-351
采用二次缩合反应预处理高浓度酚醛树脂生产废水。一次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甲醛加入量0.010 0 mL/mL,Ba(OH)2加入量0.005 g/mL,反应时间3 h,反应温度85 ℃。最佳工艺条件下的一次反应COD去除率为 52.9%。二次反应中,当反应温度为80 ℃、反应时间为3 h、尿素加入量为3 g/L时,二次反应COD去除率最高,为31.5%。COD=85 000 mg/L、ρ(挥发酚)= 12 000 mg/L、ρ(甲醛)=6 740 mg/L的废水经两次缩合反应处理后,出水中COD=27 400 mg/L,COD的总去除率为67.8%;ρ(挥发酚)=2 400 mg/L,挥发酚的总去除率达80.0%;ρ(甲醛)= 980 mg/L,甲醛的总去除率达84.9%。处理1 t废水还可回收酚醛树脂6.75 kg。  相似文献   
972.
王佳  李安峰  潘涛  骆坚平 《化工环保》2014,34(4):352-355
利用两相厌氧工艺处理高浓度丙烯酸生产废水。实验结果表明:在较高进水COD和容积负荷的条件下,系统具有良好、稳定的处理效果;在负荷提高及稳定运行阶段,将生活污水与丙烯酸生产废水的体积比调整为5∶1,容积负荷最大提高至12.3 kg/(m3·d),两相厌氧反应器可长期稳定运行,总COD去除率基本维持在90%以上,出水COD小于323 mg/L;当进水甲醛质量浓度为800~1 733 mg/L时,总甲醛去除率基本稳定在95.6%~99.3%;在负荷提高及稳定运行阶段,水解酸化相反应器和产甲烷相反应器的出水pH分别为6.2~7.6和7.6~8.1,出水总碱度分别为1 220~1 820 mg/L和1 800~2 620 mg/L。  相似文献   
973.
氧化亚氮形成的微生物学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氧化亚氮 (N2 O)的形成N2 O是继CO2 、CH4之后的第三大温室气体 ,它能破坏大气中的臭氧层 .在过去的 2 0~ 30年间 ,N2 O以每年 0 .2 %~ 0 .3%的速率增长 ,并且有进一步增长的趋势[1 ] .地球上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活动是N2 O产生的主要来源 ,而微生物是其中最重要的生物源 .微生物产生N2 O的机理主要是通过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过程进行的 ,如图 1所示 .反硝化过程中N2 O的形成 :硝化过程中N2 O的形成 :图 1 N2 O的形成Fig.1 FormationofN2 O  催化反硝化过程的酶有 4种 :硝酸还原酶 (Nar)、亚…  相似文献   
974.
酒精行业循环经济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发酵类酒精行业各工段的特点,根据循环经济"3R"原则,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循环经济模式,包括酒糟废液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气的回收利用、利用发酵沼渣制取生态复合肥、收集利用酒精发酵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杂醇油副产物、工艺产出热能的热泵回收利用等.该循环经济模式提高了酒精行业的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降低了各种副产物的排放量,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为社会和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75.
通过对生态工业园区的简介,并结合新疆建设工业园区工作的具体实践,分析新疆工业园区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推进新疆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措施与对策,为新疆经济管理部门、环境管理部门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制定相应的工业园区循环经济政策和法规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76.
对现有的以"大负荷"为衡量指标的"三同时"验收监测生产负荷考核思路进行了介绍。列举监测实例,说明验收监测只单一考核全厂生产"大负荷"不关注各工段"小负荷"对验收结果的影响,并提出了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977.
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以兵团2000、2005、2010年3期TM影像和HJ1A-CCD1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研究了兵团景观空间格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兵团景观类型从2000—2010年发生了较大变化,农田和城镇面积显著增加,草地、灌丛和冰川(永久积雪)显著减少。城镇景观受人为活动干扰强度最大。分析认为,人口和农业机械化是影响农田景观的主要驱动因素,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是影响城镇景观格局的主要因素,而政策导向是调节兵团景观格局变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78.
对常州某废弃农药生产场地地下水中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状况和健康风险进行了调查评价。结果表明,该场地地下水中挥发性有机物污染以苯系物、氯代苯类和氯代烃类为主;部分点位地下水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超出可接受范围,可能危害人体。  相似文献   
979.
低压膜过滤技术(包括微滤和超滤)在再生水生产领域正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然而如何解决低压膜过滤过程中的膜有机污染问题始终是膜技术所面临的技术挑战。本研究采用醋酸纤维素酯微孔滤膜对二级出水溶解性有机物(EfOM)及其不同亲疏水性组分、蛋白模拟溶液、腐殖酸(HA)等进行恒流过滤实验。对不同有机物污染后的膜表面使用全反射傅立叶红外光谱(ATR-FTIR)和X射线电子能谱(XPS)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相对于蛋白质和EfOM等,HA所造成的膜污染最少。ATR-FTIR的结果同时显示,以官能团而言,更多的氨化物(1535cm-1)、脂肪族物质(2860~2970cm-1)和氢氧根(3400cm-1)存在于膜表面。TMP/V数据比较结果表明,在EfOM各亲疏水性组分、蛋白质和HA的对比中,EfOM中的疏水碱性物质(HPO-B)对膜污染的贡献最大,而HA的膜污染贡献最小。UVA和荧光激发-发射光谱(FEEM)结果表明,HPO-B和蛋白质对醋酸纤维素酯膜的污染贡献较大。综合不同分析手段可以对不同有机物造成膜污染的潜能大小得出如下排序:HPO-B>蛋白质>HPO-A、HPI>HA。  相似文献   
980.
实验研究了蔗糖为碳源,硝酸钠、脲、蛋白胨、硫酸铵和氯化铵等氮源对NⅢ2发酵产絮凝剂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液起始pH值为7.50,以硝酸钠为氮源,发酵液pH会上升,升至7.60~8.34时,NⅢ2菌株开始大量分泌微生物絮凝剂,发酵72 h,产量可达7.5 g/L,该产量是目前报道的克雷伯氏菌产絮凝剂的最高值。脲为氮源,pH则下降,降至5.04~6.49时,大量分泌絮凝剂,发酵72 h产量达5.2 g/L。蛋白胨、氯化铵和硫酸铵等为氮源时,pH下降十分明显,pH小于3.71时有絮凝剂分泌,发酵72 h产量约2.0 g/L或更小。以硝酸钠和脲为氮源时,发酵液中有黄色物质分泌,该黄色物质出现或黄色逐渐加深,是NⅢ2菌高产絮凝剂的标志。除硫酸铵外,其他氮源发酵所产絮凝剂为O-糖蛋白。当以硝酸钠、脲、蛋白胨、硫酸铵和氯化铵为氮源时,絮凝剂中蛋白的含量分别为9.55%、33.28%、19.39%、13.81%和15.51%,且蛋白含量越高,絮凝剂活性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