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1篇
安全科学   9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33篇
综合类   35篇
基础理论   26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20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51.
52.
There is no place like England to witness the role of pubs as a social networking hotspot. Social networks lie at the foundations of most of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interactions of individuals.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assess the importance of pubs as natural loc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networks and how their presence affects the socio-economic activity of a given area or region. The econometric analysis conducted on rural parishes in Cumbria, a peripheral county in Northern England, reveals that village pubs have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socio-economic activity of local communities.  相似文献   
53.
基于耦合关系的中国区域土地利用效益水平测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时期,土地利用的属性决定了土地利用能同时产生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而这两种效益的交互耦合进一步决定了土地利用的整体效益。本研究建立了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耦合模型,设计了分别测度这两种效益的指标体系,用熵值赋权法计算了各指标的权重,进而计算了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土地利用中这两种效益的系数及其耦合协调发展系数。结果显示:第一类地区是我国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均较好的上海市;第二类地区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较好但生态环境建设相对滞后的地区;第三类是生态环境较好但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第四类是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生态环境建设更为落后的地区;第五类是生态环境建设滞后但社会经济发展更为落后的地区。最后,对每一个类型的成因和未来发展思路作了说明,在此基础上,又说明了中国土地利用的整体效益仍较为有限、整体效益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区域分布特征、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已成为提高我国土地利用效益的现实选择等基本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54.
1982—2012年滇池水质变化及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滇池是中国著名的高原淡水湖泊,是国家"三河三湖"治理重点之一。采用Mann-Kendall和Daniel趋势检验法解析滇池外海在1982—2012年典型污染物指标(CODMn、BOD5、TN、NH3-N和TP)的年际变化特征;对滇池流域人口、人均GDP与滇池CODMn、TN和TP相关性进行研究,阐明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对滇池水质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滇池各污染物指标年际变化波动较大。在α=0.01的显著水平上TN和NH3-N有显著上升趋势,CODMn和TP有上升趋势但不显著,BOD5基本未发生趋势变化,Mann-Kendall和Daniel趋势检验结果基本一致。滇池TN、CODMn与流域人口、人均GDP密切相关,社会经济发展是TN和CODMn浓度上升的重要原因;随着滇池污染治理工作的不断推进,特别是"十一五"水污染治理规划实施以来,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对滇池TP、TN影响有所减轻,滇池磷的治理取得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55.
基于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建立了包含产业内部关联波及效应和居民消费诱发效应的投入产出宏观闭模型.在此基础上测算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完全实施所需投资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重点区域GDP、就业的正负效应及重点区域不同行业的影响,并对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影响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五年期间项目实施将拉动京津冀地区GDP增加35.66×108元,增加就业岗位约40808个;拉动长三角地区GDP增长2782.03×108元,增加就业岗位约238285个;拉动珠三角地区GDP增长852.85×108元,增加就业岗位约74758个.在短期(2013-2017年)内,长三角地区所获总收益远大于珠三角与京津冀地区.从行业影响看,三大地区实施"计划"后受益的行业主要集中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与专用设备制造业等与"计划"直接关联的行业.京津冀与长三角地区服务业所获得的直接效益远大于珠三角地区,侧面反映出珠三角地区服务业水平要整体高于长三角及京津冀地区;而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因对交通行业投资较大,故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所获得的经济效益也要远大于京津冀地区.研究显示,不同地区投资所获的效益受到当地产业结构的影响,在未来产业发展中,京津冀地区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应多考虑产业结构升级优化;长三角及珠三角地区应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环保装备制造等行业.   相似文献   
56.
为了解污水厂尾水排入对小河流养分滞留的影响,选择南淝河流域二十埠河上游污水厂尾水占主导的磨店小溪流为对象,根据野外示踪试验和模型模拟结果,利用养分螺旋指标定量评估溪流NH4+-N、NO3--N和SRP滞留潜力,识别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NH4+-N和SRP的主流区一阶吸收系数(λ)较暂态存储区(λs)高1个数量级,而且两者的λλs数值大小颇为接近.Sw-NH4Sw-SRP和Sw-NO3平均值分别为12.71,14.09,7.48km,均远高于溪流总长度,意味着溪流已不具备氮磷养分的去除能力.NH4+-N和SRP吸收长度高于NO3--N,但其吸收速度却较NO3--N低,表明NO3--N滞留潜力相对较高.与该溪流上已有研究的比较,未发现污水厂尾水排入对溪流养分滞留带来明显的不利影响.回归分析表明,水文条件是影响溪流氮磷滞留的重要因素,虽然Vf-SRP、U-SRP都与暂态存储显著相关(P<0.05),但NH4+-N、NO3--N吸收指标与其关系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57.
58.
中国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淘汰硫丹的社会经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构建化学品风险管理SEA(社会经济影响分析)方法学,结合中国硫丹生产、使用及替代技术状况的调研,对中国履约淘汰硫丹的社会经济影响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中国5 a淘汰情景下的总成本为5 007.2×104元,其中产业经济成本为4 852.2×104元,管理成本为155.0×104元,沉没成本约为651.0×104元;10 a淘汰情景下的总成本为2 748.5×104元,其中产业经济成本为2 507.6×104元,管理成本为240.9×104元,而沉没成本约为651.0×104元. 硫丹淘汰对现有硫丹原药生产企业会产生一定的经济及化工生产链影响,但总体经济影响不大. 对履约淘汰硫丹的主要利益攸关方、就业影响和消费者福利等因素的分析表明,除对硫丹长期集中使用的棉花种植者构成一定的短期影响外,中国履约淘汰硫丹产生的社会影响较小. 其中,5 a淘汰情景比10 a淘汰情景可减少约2 000 t硫丹环境排放量,具有更显著的环境和健康效益. 因而,建议中国采用5 a淘汰情景履约淘汰硫丹,研究成果可为国家硫丹履约行动计划的制订和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9.
60.
Amid growing effort to move towards implementation of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serious interest is emerging about how to use indicators and metrics (I&M) to evaluate adaptation success. Cities are among the leading experimenters developing I&M, but many other entities also view I&M as a tool for providing clarity and accountability about the goals and progress of adaptation. The current landscape of this work is scattered: I&M examples, frameworks, and guidance documents reflect motivations, contexts, and approaches as diverse as the field of adaptation itself. This study systematically surveys the “growth industry” of I&M, including a special focus on I&M approaches developed for cities anywhere and by US cities in particular. We classify these I&M efforts into four domains: those developed in academia, by program sponsors, boundary organizations, and on-the-ground implementers. With attention to theory on (program) evaluation and on science-practice interaction, we reveal a broad range of I&M evaluation purposes and collaboration practices. We conclude that evaluation of adaptation progress and effectiveness – if it is to usefully inform the work of cities or other implementers – would benefit from greater attention to the best practices and guidance offered in the related, but largely still separate, fields of evaluation and science-practice intera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