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40篇
安全科学   55篇
废物处理   26篇
环保管理   43篇
综合类   146篇
基础理论   32篇
污染及防治   10篇
评价与监测   27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灾害及防治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21.
输气站场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然气输送系统中,输气站场的安全、高效运行是保证天然气输送的关键.将输气站场设备和管线划分为风险评价单元,并将质量管理中常用的定性评价方法(FMEA)和美国石油协会API581标准相结合,对输气站场进行风险评价,由于FMEA针对质量管理的特性可以对站场进行持续风险评价,从而确保了生产绩效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322.
综合前后向轨迹聚类分析、激光雷达探测传输量及典型案例,系统分析2018—2020年冬季合肥市主要传输型重污染过程,揭示合肥大气污染输送通道的主要特征和污染期间PM2.5的传输通量。结果表明:合肥市冬季污染主要输入通道分别为京津冀-山东西部-安徽北部-合肥(35%)、山东南部-安徽北部-南京-合肥(26%)、内蒙古-河北-山东-江苏中部-合肥(24%)、内蒙古-山西-河北南部-河南-安徽北部-合肥(15%);主要输出通道为合肥-六安或安庆-湖北-江西(54%)、合肥-安徽北部-江苏北部(18%)、合肥-河南南部-陕西(17%)、合肥-上海或浙江-海上(11%)。对激光雷达监测结果采用像素检测法分析,结果表明2018—2020年污染传输过程的平均传输通量分别可达20.3、33.7、19.5 t/h,年际差异较大。外源传输通量较高时的主导风向为偏北风,并且风速为3.1 m/s左右。合肥市处于安徽省自北向南污染传输通道的中游区域,受上游城市传输影响显著,典型污染传输型的平均传输通量可比上游城市(淮北市)低57.6%,比下游城市(池州市)高25.5%,且污染过程中常伴随PM...  相似文献   
323.
青岛地区硫传输通量的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三维欧拉模式,估算外地源和本地源对青岛地区硫沉降的贡献,同时估算硫的去除,估算的方法是根据当地的风速、风向,模拟计算各种含硫化合物(包括SO2、硫酸盐及DMS)在青岛地区的各方向上输出或输入青岛地区的量、当地源排放的量以及硫化物的干、湿沉降量。通过估算可以得出,青岛地区硫来源中本地源与外来源相当,硫的去除主要是往外输出,占全部硫来源的80%以上。  相似文献   
324.
为满足国家土壤样品制备与流转中心(华北分中心)及北京市土壤样品库的流转与存储需求,采用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土壤样品库建设方案.通过射频识别、气动传输、智能存取、信息关联与信息管理系统等技术手段,除可满足国家土壤环境监测样品制备、流转和质量控制的基本需求外,实现了对暂存土壤样品和长期保存土壤样品的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  相似文献   
325.
基于ANP的建筑安全管理绩效评价框架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基于政府A部门提供的502起建设工程事故调查报告,综合应用比较分析、数据挖掘、网络层次分析法(ANP)和超级决策(SD)决策软件,建立建筑安全管理绩效评价框架,包括6个一级指标和24个二级指标;通过分析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修正各个因素的权重,得出事故致因的传递路径。根据和其他偏定性研究的比较还可以发现,基于数据挖掘的ANP和SD的综合运用,更利于对真实情况进行研究模拟,在应对较大建设工程事故风险时更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326.
磷对降低土壤中铅的生物有效性的X-衍射及电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盆栽实验,对不同磷化合物处理的铅污染土壤和植物分别进行X-衍射(XRD)、能谱扫描电镜(SEM-EDS)及能谱透射电镜(TEM-EDS)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磷化合物处理土样的X-衍射图在0.288 nm、0.296 nm及0.321 nm处有明显衍射峰生成,以SSP5、HA5及HASSP2处理土样的X-衍射谱图中生成的衍射峰比较明显,而PR5处理的衍射峰相对较弱,其原因可能与磷矿粉的弱溶解特性有关.这显示了土壤经不同磷化合物处理后,土壤中新生成了较多的磷酸铅及Ca-Pb磷酸铅盐的沉淀,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土壤中铅的迁移和转化特性.对植株根系的SEM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加入不同的磷化合物处理后,磷酸铅类化合物在植株根表细胞有明显的晶体沉淀物.对植物根细胞的透射电镜分析结果发现,在不同磷处理土壤中,铅以不同的磷酸盐化合物的形式沉淀在植物的细胞壁及细胞间隙,从而有效地阻止了铅离子向原生质细胞及植物中柱内的迁移,不同程度地降低了污染土壤中铅的蓄积毒性.  相似文献   
327.
根据±500kV直流输电工程中直流输电线路、换流站和接地极的环境影响与交流输电工程的明显不同,结合我国在该方面尚无环境评价标准及规范的现状,分析了运行期直流输电线路、换流站的环境影响评价因子、范围和标准,以及接地极的环境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28.
Ultrasonography in a female fetus revealed cystic cervical hygroma, severe micrognathia, and vertebral and upper limb anomalies suggestive of cerebro-costo-mandibular syndrome (CCMS) which was diagnosed ultrasonographically at 16 weeks' gestation. The father is affected and presents with a Pierre Robin sequence, short stature and typical costovertebral anomalies. CCMS is a rare and severe disorder. The high frequency of sporadic cases, vertical transmission, and the excess of sibs affected via horizontal transmission suggest dominant autosomal mutation with possible germinal mosaicism. The vertical familial case detailed in the present report is a reminder of the high risk when one parent or one sibling is affected and the extreme variability of phenotype and costal ossification. Early prenatal ultrasound diagnosis is possible in a severely affected fetus. Copyright © 200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329.
分析华北11城市(北京、石家庄、太原、天津、大同、唐山、保定、呼和浩特、济南、郑州和西安)近年的天气型演变和PM10日均值随时空变化情况,发现华北城市群存在区域性的同步污染特征,各城市的环境过程和环境质量受这种区域性的背景影响显著。11城市的污染资料主分量分析结果可以很好地描述华北地区的各类天气型控制下,华北城市群区域性的同步污染和输送汇聚环境过程,并可以依据主分量分析结果对各城市的环境质量做出客观上的评价。  相似文献   
330.
基于曲面响应建模的PM2.5可控人为源贡献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莞市PM_(2.5)重污染月份为例,使用强力法(Brute Force)和RSM/CMAQ曲面响应模型法分别解析了珠三角地区人为源排放对东莞PM_(2.5)的贡献,以及区域传输的可控人为源SO_2、NO_x和一次颗粒物(PM)在不同控制比例下(25%、50%、75%和100%)对东莞PM_(2.5)的累积浓度贡献.强力法研究结果表明,2014年1月珠三角地区人为源二次转化对东莞市PM_(2.5)的贡献(约58.10%)大于一次PM排放贡献(约41.90%),其中,人为源NH_3排放贡献最大,约占总量的21.66%.RSM/CMAQ动态源贡献结果显示,东莞市PM_(2.5)的人为可控源排放贡献(SO_2、NO_x和一次PM)占比为82.17%,受本地排放影响较大,且叠加区域排放的影响;一次PM减排对PM_(2.5)环境浓度的贡献高于仅减排SO_2和NO_x.在减排比例较低时,一次PM减排可有效削减东莞市PM_(2.5)浓度;随控制比例加大,二次前体物(SO_2和NO_x)减排对东莞市PM_(2.5)浓度削减率的影响加大.进一步使用HYSPLIT模式和轨迹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了2014年1月东莞市PM_(2.5)污染传输过程.结果显示,该时段共有6条长、短距离污染传输路径,污染物主要来自东莞市东、东北及东南方向,途经其上风向区域(惠州、深圳和广州等)传输至东莞;惠州是各主导上风向出现频率最高的城市,因而其区域传输对东莞PM_(2.5)的贡献也较大,深圳次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