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40篇
安全科学   55篇
废物处理   26篇
环保管理   43篇
综合类   146篇
基础理论   32篇
污染及防治   10篇
评价与监测   27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灾害及防治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41.
Social network theory has made major contributions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human social organisation but has found relatively little application in the field of animal behaviour. In this review, we identify several broad research areas where the networks approach could greatly enh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social patterns and processes in animals. The network theory provides a quantitative framework that can be used to characterise social structure both at the level of the individual and the population. These novel quantitative variables may provide a new tool in addressing key questions in behavioural ecology particularly in relation to the evolution of social organisation and the impact of social structure on evolutionary processes. For example, network measures could be used to compare social networks of different species or populations making full use of the comparative approach. However, the networks approach can in principle go beyond identifying structural patterns and also can help with the understanding of processes within animal populations such as disease transmission and information transfer. Finally, understanding the pattern of interactions in the network (i.e. who is connected to whom) can also shed some light on the evolution of behavioural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42.
重非水相液体(DNAPLs)的污染和治理问题是国内外研究热点,由地下水曝气技术注入的人工气体或生物作用等产生的气体必然对DNAPL在地下水系统中的运移及修复产生影响.采用CCD实时监测系统,以TCE为目标污染物,通过3个二维砂箱试验,以饱水条件下DNAPL的运移为对照,研究了人工注气及生物产气对DNAPL在孔隙介质中运移的影响.结果表明:(1)基于CCD相机的透射光监测系统是一种研究二维孔隙介质中多相流迁移规律的有效非侵入式监测方法,应用于实时监测水/NAPL,水/气,水/NAPL/气多相系统中流体渗流过程.(2)人工注气和生物产气两种条件下,气体在多孔介质中的分布特征有差异,前一条件下气体连续分布,后一条件下则以非连续分布的气泡为主.(3)在水/气两相系统中,气体的存在使得DNAPL污染羽的整体形状更加不规则;同时缩短了TCE污染羽前缘整体平均垂向下迁距离;也导致迁移路径上孔隙中TCE的截留量变小.DNAPL的入渗过程受重力影响以垂向渗流为主,垂向渗流时易于驱替孔隙中的水分,然而水平渗流时优先驱替孔隙中的空气.  相似文献   
43.
介绍了泥水平衡顶管施工中采取的改进措施,实践证明,改进后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且比预期提前了18天。  相似文献   
44.
以辽宁省环境信息中心为例,介绍了利用GPRS(通用分组无线业务)无线传输技术监测全省污水处理厂污水排放、污水处理情况的“省级污水处理GPRS无线数据传输监测系统”。该系统将对污水处理厂各监测仪器进行实时监控,并把监测仪器送到PLC采集器中的数据通过无线传输上传到省污水处理监控中心,在监控中心可以对数据实时监测,对监测仪器设备实时监控,并对数据进行处理,使污染排放监管部门能更及时、准确、具体、全面地掌握全省环境质量、环境监控和重点污染源的数据和信息,以提高执法的快速反应能力、全面的监管能力和科学决策的支持能力。  相似文献   
45.
In this research the factors used to evaluate the light transmission through two types of acrylic hydrophobic intraocular lenses, one that contained yellow chromophore that blocks blue light transmission and the other which did not contain that filter, were defined according to various light condition, e.g., daylight and at night. The potential influence of light transmission trough intraocular lenses with or without yellow chromophore on functional vision in everyday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was analysed.  相似文献   
46.
换流变压器是高压直流换流站中主要的噪声源,对换流变压器噪声的预测精度直接影响到后期整个换流站噪声预测模型的准确性,因此,准确获得换流变压器的声功率至关重要。根据《声学 户外声传播衰减 第2部分:一般计算方法》(ISO 9613-2:1996)中的户外声传播声功率计算方法,构建了声源声功率反推数学模型。利用某变压器周围大量测点现场实测数据,结合可靠度理论,识别并剔除了实测点中受相干声场影响较大的点,实现了换流变压器声功率反演计算,并对测点个数的选取进行了初步研究及优化。与其他声功率测量方法相比,该方法操作简单,对仪器设备要求较低,适用于复杂的声学环境,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7.
将复杂网络相关理论方法引入城市燃气输配系统失效因素的分析中。选取引起城市燃气输配系统失效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节点,以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为边,建立网络并进行相关分析。发现节点的度分布近似具有幂律的特性,幂指数为1.76;通过节点度的分析,确定出管道附属设备、用户设施失效、第三方影响破坏等因素为引起输配系统失效的主要原因,与引起燃气事故的统计分析资料基本相符合。这为确定城市燃气输配系统关键失效因素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8.
目的 通过腐蚀加速试验,研究航空电连接器在某岛礁环境下的腐蚀特点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航空电连接器腐蚀后对信号传输的影响。方法 根据该岛礁环境特点,设计腐蚀加速试验环境谱,基于此环境谱开展腐蚀加速试验,观察不同试验周期航空电连接器的腐蚀形貌,测量其接触电阻,研究腐蚀机理。然后设计电路,测量方波信号通过不同腐蚀程度电连接器的波形特征,通过对比分析研究腐蚀对信号传输的影响。结果 5个腐蚀循环周期后,电连接器插针表面开始出现微孔,接触电阻位于3~11m?;10个周期后,插针表面微孔数量增多,且坑蚀变深变大,接触电阻位于7~19 m?;15个周期后,插针表面部分镀金层脱落,接触电阻位于15~36 m?。电连接器腐蚀程度越深,信号相位差、上升时间和过冲的测量值就越大;信号频率增加,这3个测量参数也相应变大。结论 盐雾和交变湿热加电应力环境对航空电连接器接触表面腐蚀作用明显。潮湿盐雾侵入电连接器内部是导致接触电阻升高的直接原因。接触电阻并不能完全反映出腐蚀对信号传输的影响。当接触电阻较小时,电连接器腐蚀程度越大,信号失真就越明显;信号频率越高,信号失真越明显。  相似文献   
49.
本文论述了中性点有效接地高压输电系统发生接地故障时,由于阻性耦合,其附近的通信局(站)地网上的地电位分布,根据不同的接地故障位置选择相应的模型推导出相应的地电位升公式。并提出了通信局(站)的相应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50.
为了解天津市采暖季细颗粒物组分对能见度的影响、明确消光组分来源,对天津市2017年采暖季大气PM2.5样品进行了为期一月的连续采集,并测定水溶性离子、有机碳和元素碳的含量,通过修正IMPROVE方程研究了细颗粒物消光特性,并采用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模型(PCA-MLR)对其来源进行解析,同时应用潜在源贡献因子(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CWT)明确PM2.5质量浓度的潜在污染源区域。结果表明,OC、EC以及SNA(NO3?、NH4+、SO42?)的生成和积累对于能见度的下降具有重要影响,且能见度随SOR和NOR二次转化程度的升高而下降;2017年天津市采暖季日均消光系数为(294.56±262.89)Mm?1,其中OM(34.86%)、硝酸盐(22.84%)、硫酸盐(11.59%)和EC(11.54%)为主要消光组分,硝酸盐和硫酸盐的增加对于能见度的下降起主要影响作用;根据PCA分析结果可知,天津市采暖季PM2.5中的碳组分和水溶性离子主要来源于燃煤、生物质燃烧(68%),受扬尘(22%)和海盐(8%)的影响较小;区域传输分析结果表明天津市采暖季PM2.5污染源潜在区域主要分布在河北中西部、河南北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中部、西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