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2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145篇
安全科学   119篇
废物处理   11篇
环保管理   70篇
综合类   445篇
基础理论   97篇
污染及防治   35篇
评价与监测   28篇
社会与环境   37篇
灾害及防治   3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871.
2003年9月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对皮口至大长山岛海域进行了海洋资源综合调查与评价.取表层沉积物样90余个,3柱柱状样,通过实验室分析,将表层沉积物类型及其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应用210Pb测年技术,测得调查区海域现代沉积物的堆积速度,探讨其沉积物的沉积速率.结果表明,该区表层沉积物类型以细颗粒沉积为主,具有淤泥质岸带的沉积特征.210Pb测得沉积速率揭示出测区的北岸潮滩区高于水下岸坡也高于大长山岛北侧近岸海域.该区物质来源丰富,沿岸鸭绿江、大洋河、碧流河、和庄河携带的泥沙严格控制了沉积物类型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872.
基于CALIOP的安徽沿淮地区霾天气溶胶类型及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CALIPSO卫星气溶胶廓线数据、地面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给出了2012—2013年安徽沿淮地区霾日气溶胶的垂直廓线分布.基于后向轨迹及聚类分析,获得沿淮地区污染的主要来源及传输方向,并进一步利用卫星类型掩码产品(VFM)及EC再分析资料,对不同来源的气溶胶类型、气溶胶垂直分布及导致污染的典型天气形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沿淮地区消光系数随高度减小,霾日近地面消光系数为0.53km~(-1),约为晴空日的2.5倍.污染性天气主要为本地污染积累(占比为46%),其次为长三角区域污染带及京津冀等地污染传输作用影响.在静稳天气背景下,850 h Pa暖平流形成逆温层易导致沿淮地区本地污染,大陆污染型气溶胶为主要成分,近地面受低压上升气流影响,污染物在垂直方向上略有抬升,聚集高度为0.4~0.8 km.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5880位势高度等值线西伸北进,长三角区域整层大气均被高压控制,易产生污染沙尘型气溶胶,污染物聚集在近地面且浓度随高度减小.而在冷空气南下早期,850 h Pa冷平流易将京津冀地区污染传输到沿淮地区,气溶胶类型为大陆污染型气溶胶和污染沙尘型气溶胶,在1~2 km处高污染浓度最高,高于近地层.  相似文献   
873.
紫金山大型铜(金)矿床是我国大陆发现的首例高硫浅成低温热液型(石英—明矾石型)矿床。随着勘探工作的深入,在该矿床深部及边部相继发现了斑岩型铜(钼)矿、中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和低硫浅成低温热液型(绢云母—冰长石型)银、金、铜矿。各类型矿床间的浅成热液系统连续过渡,这在世界上是具代表性的矿例。不仅具有重要的找矿意义;而且在陆相火山成矿方面有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74.
由于油在水中呈不均匀分布的特性,所以有关环境水体中油的采样工具,一直是环保部门关注的焦点。为此提出了“理想(或称假想)水柱”的概念,并依此设计出一种在环境监测工作中使用的便携式测水中油用采样器,适用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及污染的地表水的采取。其特点是,一个底部可开闭的采样器,采样器中的采样瓶(包括瓶底衬盖、瓶底盖)与内拉杆、外套管通过螺纹联接,移动内拉杆、外套管,便可以方便地采取一定面积下的含油水柱。采样瓶装卸简单,运输方便,在实验室中可将其直接用作操作瓶。用这种采样器,计算结果将更接近真实情况。本装置已于92 年12 月30日获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89102471.9,证书号:16381。  相似文献   
875.
保定市大气污染变化趋势及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保定市近年来大气污染变化趋势和污染特征,对2013~2018年保定市空气质量和大气污染物浓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从2013~2018年保定市综合指数由11.6下降到6.6,重度污染天数由114 d下降到27 d,重度污染时污染物累积浓度由57.34%下降到20.59%.表明2013~2018年保定市空气质量逐年改善,不仅重污染天数减少、污染物年均浓度降低,而且重污染时污染物累积浓度的占比也在下降,同时与"2+26"城市平均浓度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小.(2)夏季ρ(O3-8h)逐年上升, 2017年和2018年由O3导致的重污染天分别占当年重污染天的17.0%和14.8%,臭氧污染逐渐突出;秋季NO2特征值高于SO2、CO、PM2.5和PM10,说明秋季污染类型偏机动车型;冬季污染类型由2013~2014年的偏燃煤型转向2015~2018年的偏燃煤型和不完全燃烧的混合影响.(3)2016、 2017和2018年高污染季PM2.5...  相似文献   
876.
小清河入海口近十年水质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范新凤  韩美  王磊  李秀萍  周璟 《环境科学》2020,41(4):1619-1628
根据2008~2017年小清河入海口水体污染物浓度监测数据,选取13个污染因子,利用污染指数评价法、相关系数分析法以及主成分分析法等对入海径流水质变化进行了分析,并研究影响水质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 2008~2017年,小清河入海口水质呈好转状态,污染状况大大减轻;不同污染因子超标情况有所差异,化学需氧量、石油类污染物超标情况最严重,磷类污染物次之,其他污染物基本符合Ⅲ类水质标准;石油类、化学需氧量、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砷等污染物的污染程度整体呈下降趋势,磷、硝酸盐氮以及重金属中的铜、镉、铅、锌、汞和六价铬等污染物的污染程度呈不同程度上升趋势;污染物排放以及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是小清河水质整体上较差的主要因素,污水处理率的提高以及水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是小清河水质明显改善的重要原因,温度、日照时长、降水和瞬时径流等气候和水文因素也间接影响小清河入海径流的水质.  相似文献   
877.
2003—2018年全国酸雨状况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3—2018年全国291个城市降水监测结果的分析表明:全国降水酸度明显降低,其中,2003—2006年有所升高,2006年之后呈降低趋势;酸雨区面积呈减小趋势,共减少约97万km2,酸雨发生频率超过5%的面积减少了20.9个百分点;全国酸雨城市比例为21.3%~40.9%,2009年开始总体呈下降趋势,2018年降为21.6%,重酸雨城市比例在2005年之后总体呈下降趋势;全国平均酸雨频率为11.7%~25.6%,2006年之后总体呈下降趋势,2018年酸雨频率在50%以上的城市比例较2006年下降了13.9个百分点。基于174个城市的降水离子组分分析结果显示:我国降水中的主要阴离子为硫酸根,其离子当量浓度占比为19.4%~32.9%,2003年以来年平均降低0.6个百分点;降水中的主要阳离子为钙离子和铵离子;硫酸根沉降通量年平均下降0.68 t/km2,硝酸根沉降通量年平均降低0.05 t/km2,全国SO2浓度变化趋势与硫酸根沉降通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我国降水中的硝酸根与硫酸根离子当量浓度比值总体呈升高趋势,表明硝酸根离子对降水酸度的影响逐渐增加,酸雨类型正由硫酸型向硫酸-硝酸混合型转变。  相似文献   
878.
游客的合理分布是景区规划管理与需求预测的重要部分,是实现景区有效保护和良性发展的关键环节。综合运用ArcGIS与Depthmap软件对台儿庄古城景区建成环境因素进行量化处理,探讨景区建成环境对游客空间分布的影响,并提出景区规划提升策略。结果表明:①整合度与入口关系、业态聚客力与景点吸引力显著正向影响游客空间分布,空间深度与选择度对游客空间分布的影响不显著。②台儿庄古城空间范围内的业态及景点沿整合度高的大衙门街两侧集聚,景区空间与功能的对应关系较为紧密。  相似文献   
879.
Area protection is a major mechanism deployed for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in Antarctica. Yet, the Antarctic protected areas network is widely acknowledged as inadequate, in part because the criteria for area protection south of 60°S are not fully applied. The most poorly explored of these criteria is the type locality of species, which provides the primary legal means for Antarctic species-based area protection and a method for conserving species even if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ir habitat or distribution. The type locality criterion has not been systematically assessed since its incorporation into the Protocol 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o the Antarctic Treaty in 1991, so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criterion is being met or might be useful for area protection is largely unknown. To address the matter, we created and analyzed a comprehensive database of Antarctic type localities of terrestrial and lacustrine lichens, plants, and animals. We compiled the database via a literature search of key taxonomic and geographic terms and then analyzed the distance between type localities identifiable to a ≤ 25km2 resolution and current Antarctic Specially Protected Areas (ASPAs) and human infrastructure. We used a distance-clustering approach for localities outside current ASPAs to determine candidate protected areas that could contain these unprotected localities. Of the 386 type localities analyzed, 108 were within or overlapped current ASPAs. Inclusion of the remaining 278 type localities in the ASPA network would require the designation of a further 105 protected areas. Twenty-four of these areas included human infrastructure disturbance. Given the slow rate of ASPA designation, growing pace of human impacts on the continent, and the management burden associated with ASPAs, we propose ways in which the type locality criterion might best be deployed. These include a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conservation planning approach and an alternative emphasis on the habitat of species, rather than on a single loca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