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4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61篇
安全科学   6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93篇
综合类   195篇
基础理论   87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社会与环境   230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591.
陕西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系统科学的理论构建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耦合模型,并将这个耦合系统的演化周期分为低级共生、协调发展等4个阶段,根据耦合度为45°时,耦合效果最佳的理论又可将协调发展阶段分为相对协调、最佳协调、低度协调3个状态.1990-2008年陕西省的城市化综合指数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生态环...  相似文献   
592.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扩张对景观格局分异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韦薇  张银龙  赵兵  王浩 《生态环境》2011,20(1):7-12
在中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大部分研究仅是单一的利用景观指数分析城市景观格局,往往只侧重于对景观斑块或格局的几何特征进行简单分析和描述,忽略了城市扩张与城乡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过程之间的内部联系,研究城市扩张与城乡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过程之间的内部联系对揭示城市化规律有着重要意义。文章以江苏省昆山市(县)范围为研究对象,基于全市1985—2008年间多期TM影像图,在采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技术方法获取昆山市景观格局动态变化以及相关景观生态学指数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城市扩张对城乡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23年间自然景观类型的面积基本保持不变;人工景观面积显著增涨了4倍。斑块密度、景观斑块数量破碎度指数受人工景观类型影响基本呈上升趋势;斑块密度、景观破碎度、最大斑块、边缘密度等指数与建设用地增长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表明城市扩张是城乡景观格局特征变化的重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593.
Kang, Min‐Goo and Gwang‐Man Lee, 2011. Multicriteria Evalu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Sustainability in the Context of Watershed Management.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 (JAWRA) 47(4):813‐827. DOI: 10.1111/j.1752‐1688.2011.00559.x Abstract: To evaluate water resources sustainability at the watershed scale within a river basin’s context, the Water Resources Sustainability Evaluation Model is developed. The model employs 4 criteria (economic efficiency, social equity,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and maintenance capacity) and has 16 indicators, integrating them using their relative weights. The model is applied to evaluate the water resources sustainability of watersheds in the Geum River basin, South Korea. 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is employed to efficiently build a database for the indicators, and the values of the indicators are normalized using th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functions fitted to the datasets of the indicators. The evaluation results show that, overall, the water resources sustainability of the watersheds in the upper basin is better than other areas due to the goo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the dam management policies of South Korea. The analysis of the correlations among the model’s components and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results of the model and the Water Poverty Index show that the model can provide reasonable evaluation results for the water resources sustainability of watersheds. Consequently,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model can be an effective tool for evaluating the states of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rovide a basis on which to create policies for improving any inadequacies in watersheds.  相似文献   
594.
Vogel, Richard M., Chad Yaindl, and Meghan Walter, 2011. Nonstationarity: Flood Magnification and Recurrence Reduction Factors in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 (JAWRA) 47(3):464‐474. DOI: 10.1111/j.1752‐1688.2011.00541.x Abstract: It may no longer be reasonable to model streamflow as a stationary process, yet nearly all existing water resource planning methods assume that historical streamflows will remain unchanged in the future. In the few instances when trends in extreme events have been considered, most recent work has focused on the influence of climate change, alone. This study takes a different approach by exploring trends in floods in watersheds which are subject to a very broad range of anthropogenic influences, not limited to climate change. A simple statistical model is developed which can both mimic observed flood trends as well as the frequency of floods in a nonstationary world. This model is used to explore a range of flood planning issues in a nonstationary world. A decadal flood magnification factor is defined as the ratio of the T‐year flood in a decade to the T‐year flood today. Using historical flood data across the United States we obtain flood magnification factors in excess of 2‐5 for many reg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particularly those regions with higher population densities. Similarly, we compute recurrence reduction factors which indicate that what is now considered the 100‐year flood, may become much more common in many watersheds. Nonstationarity in floods can result from a variety of anthropogenic processes including changes in land use, climate, and water use, with likely interactions among those processes making it very difficult to attribute trends to a particular cause.  相似文献   
595.
近年来,苏南地区新建了一大批高等级公路,使交通紧张局面得到了大大缓解。但是,与此同时,也导致了外来人口的增多,城镇用地也相对紧张化。本文以昆山市陆家镇夏桥小学为例,针对其面临京沪铁路、沪宁高铁和东城大道复合交通噪声污染的影响,在声环境现状监测基础上,分析周边道路空间布局和噪声污染特征,选择合理的噪声预测模型,通过预测分析,提出可行的交通噪声解决方案。案例研究为提高苏南地区土地利用效率,同时最大限度保护声环境敏感点,实现噪声污染防治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96.
综合客观地评价城镇区域生态承载状况是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保障。传统生态承载力测度法仍偏向于将区域作为封闭系统来研究,但现实中区域生态系统是和外界相沟通的,区域对承栽力的需求可外部化。为综合测度城镇生态承栽力,以生态经济学理论为依据,结合快速城镇化地域特点,构建了快速城镇化地域生态承载力评价模型,并以义乌市为例,对2005年-2007年的生态承载力状况进行了评价与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义乌2005年-2007年的生态承载力值均大于1,以东莞市和惠州市两个典型城镇的生态承载力值为参比值,与其相比较后说明义鸟的生态承载力状况良好;但逐渐以过高的生态成本来换取经济增长,生态承载力值逐年降低,生态承载力状况逐年变差。评价结果较准确地反映了区域的实际情况,所提出的评价方法能较准确客观地评价快速城镇化地域的生态承栽力状况。  相似文献   
597.
城市环境总体规划不但要统筹城市内部环境要素,还要理清城市主体与外部区域、城市内部产业部门间的关系,避免孤立、静态地看待一个城市。环境投入产出技术能够追朔城市产业部门的体现资源消耗与污染排放(直接与间接),特别是能够建立城市与外部区域、城市内产业部门的耦合关系,并实现动态变化过程驱动的结构解析。北京市1987年-2007年结构解析显示:1987年-2007年间,需求规模和直接能耗强度是北京市能源消费总量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但需求规模的扩张对能耗增长的正向促进影响效果日趋强劲,而能量消耗强度负向效应却日益减弱。  相似文献   
598.
上海市城市热岛景观格局演变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热岛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内在驱动机制的研究可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城市规划与产业布局提供科学依据,目前这方面研究还比较少,相关机制并没有得到完全的揭示。该研究以上海市为研究对象,采用1987、1996、2002和2010年4景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对城市地表温度进行了反演与分级。借助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了上海市城市热岛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随着1987-2010年上海市不断城市化,各级热岛景观类型斑块数量持续增加,高等级的城市热岛景观类型面积也持续增加,整个城市热岛景观趋于破碎化。热岛景观总体聚集度下降,连通性下降,但是低等级热岛景观向高等级热岛景观转移的面积逐渐增加,景观类型之间面积差异逐渐减小,景观均匀度和多样性增加。城市化过程中,人口数量的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城市热岛景观格局的形成和演变具有重要的影响。研究结果揭示了城市热岛格局随城市化进程的时空演变特征,可以为制定有效的热岛效应缓解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99.
中国城市化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的演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2001-2010年237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共计2353个样本,应用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研究城市化进程中环境空气主要污染物的演化规律.在对面板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后,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将城市空气主要污染物SO2、NO2、PM10的年平均浓度、综合污染指数4个空气质量指标与人均GDP、人口密度、第二产业结构、建成区面积4个反映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指标进行回归拟合,得到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变化的关系和演化规律,并提出政策建议.结果表明,2001-2010年,我国城市空气质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不完全符合倒U型曲线,不同的污染物类型具有不同的演化规律.10年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空气中SO2浓度呈现下降的趋势,并到达拐点,符合倒U型曲线;而对于NO2、PM10浓度及综合污染指数,10年间与经济发展之间呈U型关系,即现阶段呈现污染继续加重的态势.此外,城市第二产业结构比例、建成区面积与城市空气主要污染物浓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00.
吕晓立  刘景涛  韩占涛  周冰  朱亮  陈玺 《环境科学》2020,41(3):1197-1206
随着经济的发展,新疆塔城盆地地下水开采量持续增大,然而研究区水文地质研究基础薄弱,盆地地下水化学演化趋势及其成因不明,这使得未来的地下水开发利用存在较大风险.本文在对盆地内地下水进行系统采样分析的基础上,基于5种水化学图对地下水化学组分进行异常识别,并对比历史水化学数据,对盆地地下水化学演变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阳离子以Ca~(2+)和Na~+为主,阴离子以HCO~-_3和SO_4~(2-)为主,盆地广泛分布溶解性总固体小于1.0 g·L~(-1)的淡水.从山前淋溶迁移带到地下水径流缓慢的平原区,地下水化学类型由HCO_3-Ca和HCO_3·SO_4-Ca·Mg型过渡到SO_4·HCO_3-Na·Ca型.对比1979年水化学数据,城镇化进程中,由于地下水的过量开采,水位埋深下降,原来的部分排泄区变为径流区,水循环交替加快,致使研究区HCO_3型和SO_4·HCO_3型水分布面明显增加,以硫酸根和氯离子为主的高TDS水化学类型分布面积明显减少.然而在城镇周边人口密集区地下水中水氯离子和硝酸根离子明显升高,地下水TDS和总硬度呈上升趋势,地下水盐化和硬化明显.研究区地下水化学演变主要受潜水流经的含水层介质及地下水流场变化影响,另外排污沟渠污水下渗是影响地下水水质的另一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