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4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62篇
安全科学   6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93篇
综合类   196篇
基础理论   87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社会与环境   230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01.
如何协调经济发达区农村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土地占用需求的不断增长与土地占用供给的相对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是关系到经济发达地区社会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经济发达区江苏省江阴市为例,系统描述了苏南地区江阴市经济发展阶段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用地结构转换的动态变化过程,伴随着这一过程区域经济产业结构明显升级,土地利用效率也相应提高,但是,从目前江阴市城镇建设与土地资源利用管理现状来看,仍然存在着城镇用地结构与规模不合理,城镇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等问题,必须从这几方面着手,即进一步完善城镇发展规划,合理协调城镇发展与村庄建设的关系;深化城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提高城镇土地使用效率,调整工业用地布局,促进工业用地的集约利用,制定城镇生产环境发展规划,改善城镇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602.
城镇化与移民对三峡库区农村社会经济环境有重要影响 ,通过运用生态学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位理论和方法对五桥河流域作实例研究发现 :区域人口增长方式转为机械增长为主 ,农村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趋势显著。农村产业多样性与农民人均总收入存在非线性关系 ,城镇化与移民使农村产业多样性演替速度加快 ,使农业、工业经济生态位持续下降 ,商业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经济生态位持续上升 ,尽管能促进区域绝对经济生态位提高 ,但能否使区域形成与其区位相适应的优势产业体系是相对经济生态位提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03.
城市化对新疆绿洲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新疆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是,随着新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新疆城市所处的绿洲区域的资源、环境、生态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城市化正在或即将对绿洲生态环境造成现实的破坏和潜在的威胁。因此正确认识城市化给绿洲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消除不利影响的对策。合理规划和发展绿洲城市是关系到新疆绿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604.
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南京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南京市为例,探讨了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并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了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创建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城市绿地景观,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环境执法力度、提高环境管理水平等5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05.
江西省城市化发展与土地利用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土地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城市化作为当今世界的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是对土地利用目标能否实现构成关键性影响的因素之一。拟从城市化发展角度出发。研究江西省的城市化发展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内在联系。发现与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606.
新中国城镇化的回顾和启示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在阐述研究和制定可持续城镇化战略和政策的重要性之后,首先回顾了新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然后论述了现阶段城镇化的主要特征,最后阐述了新中国城镇化的若千启示。这些启示包括:①工业化伴随城镇化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城镇化的根基中工业化、服务业和经济的发展;②大城市超前发展是城镇化的规律,都市连绵区是城镇发展的高级形态,要让大城市充分发展,要对都市连绵区加强引导,建立和完善协调机制;③大城市周边地区是非农就业人口增长最快的地方,也是规划和建设薄弱的地方,必须及早关注;④小城镇要有适当规模,不能追求数量,要关注农村工业化的发展;⑤减轻城乡贫困是快速健康城镇化的基石;⑥快速城镇化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环境,防止生态退化。  相似文献   
607.
通过寻访调查,信息收集、文献查阅等形式对南充市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现状进行调查,阐述了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包括面源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噪声污染,总结了南充市生态环境保护已取得的工作进展.为此,从环保意识、资金、规划、产业、政策与法制、科技等方面提出了南充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608.
气象条件对城市空气质量有重要影响,对比各气象要素和空气质量的相关性、分析气象要素的长期变化趋势是研究城市大气环境的重要内容。为增进对东北重工业城市沈阳市大气环境变化的理解,分析了1951─2012年沈阳市气温、地表温度、风速、降水、气压等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和趋势,阐明了2008─2013年冬季沈阳市空气污染指数和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对沈阳市1951─2012年气温、0 cm地温、风速、降水、气压日平均资料分析结果表明:沈阳市1951─2012年的气温与地表温度呈上升趋势,而风速、降水、气压则呈下降趋势,各气象要素呈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其中冬春季的气温与冬季的地表温度上升趋势最明显,冬春季的风速、夏秋季的降水量和春秋季的气压下降最为明显。20世纪90年代以来,沈阳市的气温、地表温度升高显著,风速、气压下降明显,年际变化幅度都有增大趋势。分析2008─2013年冬季沈阳市空气污染指数的逐日资料。沈阳市冬季的大气污染呈线性上升趋势,空气污染指数与风速、气压、降水呈负相关,而与气温、地表温度呈正相关,且与地表温度的相关性最高。沈阳市的地表温度变化与东亚范围200 hPa的风速、500 hPa高压、850 hPa的南风呈正相关,而与850 hPa的北风呈负相关。这表明,沈阳市气候暖化及风速降低是空气污染加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09.
我国城镇化进程持续加快,1996年以来年均增长1.4个百分点,同时,居民生活直接能源消费快速增长。区域发展不平衡使各区域城镇化水平与居民生活直接用能存在差异。本文探讨2000-2011年间城镇化进程对各区域居民生活直接用能的影响规律。根据Divisia指数分解法,将居民生活直接用能变化分解为人口增长效应、城镇化率增加效应、城镇居民人均生活用能变化效应和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能变化效应。着重分析了东、中、西部区域城镇化率增加对区域生活直接用能总量变化、各类型能源品种变化的贡献及边际贡献。结果发现:12000-2011年间,城镇化进程对东、中、西部和东北区域居民生活直接用能的贡献分别为4.2%,20.6%,4.1%,-0.01%,人口结构的变动对中部居民直接用能的拉动作用明显;2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对各区域间生活直接用能贡献差别不大,其中,对东部区域增量贡献最小;3与其他区域不同,中部区域城镇化进程对煤炭消费有增量贡献;东、中部区域城镇化进程对油品消费增量的贡献是西部区域的3-4倍;东部区域城镇化进程对电力消费增量的贡献接近0;4城镇化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对东部地区油品消费增量贡献分别是中西部区域的1.9和2.3倍;对天然气和热力消费增量贡献的情况类似,均是西部区域最高,是东部和中部1.4-2.6倍。研究结论对城镇化进程下开展区域能源管理、节能减排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10.
Hawley, Robert J., Brian P. Bledsoe, Eric D. Stein, and Brian E. Haines, 2012. Channel Evolution Model of Semiarid Stream Response to Urban‐Induced Hydromodific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 (JAWRA) 48(4): 722‐744. DOI: 10.1111/j.1752‐1688.2012.00645.x Abstract: We present a novel channel evolution model (CEM) that qualitatively describes morphologic responses of semiarid channels to altered hydrologic and sediment regimes associated with urbanization (hydromodification). The CEM is based on southern California data from 83 detailed channel surveys, hundreds of synoptic surveys, and historical analyses of aerial photographs along 14 reaches. Channel evolution sometimes follows the well‐known sequence described by Schumm et al. (Incised Channels: Morphology, Dynamics, and Control, Water Resources Publications, Littleton, Colorado, 1984) for incising, single‐thread channels; however, departures from this sequence are common and include transitions of single thread to braided evolutionary endpoints, as opposed to a return to quasi‐equilibrium single‐thread planform. Thresholds and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observed channel response are also presented. In particular, distance to grade control and network position emerged as key controls on channel response trajectory. The CEM and quantitative extensions provide managers with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channel responses and rehabilitation alternatives, and may be transferable to other semiarid settings. It also offers insights regarding channel susceptibility to hydromodification, highlights key boundary conditions for high‐risk channels, and underscores critical knowledge gaps in predicting the complex, discontinuous response trajectories that are highly prevalent in urbanized watershe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