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6篇
  免费   142篇
  国内免费   152篇
安全科学   357篇
废物处理   18篇
环保管理   314篇
综合类   1282篇
基础理论   62篇
污染及防治   71篇
评价与监测   45篇
社会与环境   306篇
灾害及防治   15篇
  2024年   67篇
  2023年   163篇
  2022年   139篇
  2021年   104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109篇
  2015年   117篇
  2014年   279篇
  2013年   140篇
  2012年   175篇
  2011年   192篇
  2010年   137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从环境规制对碳排放影响这一基本问题出发,针对可能发生的绿色悖论与倒逼减排两种结果进行理论阐释,认为环境规制不仅会对碳排放产生直接影响,而且会通过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和FDI四条传导渠道间接影响碳排放。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2000-201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两步GMM法实证分析了环境规制对碳排放影响的双重效应。具体而言,通过引入环境规制的平方项考察环境规制与碳排放之间非线性的直接关系,并且构造环境规制与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和FDI的交叉项探求环境规制影响碳排放的间接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碳排放的直接影响轨迹呈倒U型曲线,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由弱变强,影响效应由"绿色悖论"效应转变为"倒逼减排"效应。就中国的实际情况而言,现阶段环境规制有效遏制碳排放,达到预期效果。无论是否具有环境规制约束,能源消费结构均是显著增加碳排放的重要诱因,蕴含环境规制尚未低碳化能源消费结构。环境规制倒逼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刺激技术创新,扭转了产业结构和技术创新对碳排放的作用方向。令人遗憾的是,环境规制同时抑制了FDI的环境溢出效应和资本累积效应以及削弱本国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致使FDI表现为"污染避难所"效应。因此,政府应该适度加强环境规制强度和合理选择环境规制工具,使得倒U型曲线的下降阶段更加显著与持久。同时,改革能源价格、提高环保技术以及优化FDI的引资和用资策略,从而充分发挥环境规制的碳减排效应。  相似文献   
182.
基于1980-2012年山东省能源消费统计数据的研究发现,山东省能源消费具有持续增长的演进特征和显著的结构特征。1980-2012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增加了7.18倍,年均增长率21.77%;2000-2012年,终端能源消费量增加了2.46倍,年均增长率18.95%。从能源消费品种看,山东省能源消费具有显著的"高碳"和"非均衡"刚性特征。1998-2012年,煤炭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都在75%-81%之间;2000-2012年,煤品消费量占终端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都在48%以上。从能源消费部门看,具有显著的工业集中和行业集中特征,2005-2012年,工业能源消费量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都在77%以上。在工业内部,2012年,十大高能耗行业的能源消费占全部能源消费的59.92%,占工业能源消费的比重高达82.12%。交通运输部门的能源消费增长迅速,成为第二大能源消费部门。生活用能呈现快速的稳步增长态势,2000-2012年,生活用能量增加了2.58倍,年均增长率达19.83%;并且,居民生活用能结构由原来的"煤炭为主、电力补充"的消费格局转变到了目前的"电力为主、煤炭补充"的消费格局,生活用能结构的清洁化程度不断增强。能源消费结构的形成对山东省的能源安全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效应显著。1998-2012年,山东省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增长了3.33倍,年均增长率高达22.19%,大于能源消费年均增长率和GDP年均增长率。山东省能源消费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能源禀赋约束、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能源利用效率低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滞后。为此,要推动能源消费革命,以促进能源消费体系转型;推动能源供给革命,以形成市场主导、多能互补、供需互动、内外合作的现代能源供给体系;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运用多种市场和经济手段,增强企业自主节能减排、社会公众低碳消费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83.
随着能源问题及全球变化关注,城市居民出行交通碳排放研究已成为多学科关注焦点。选择南京、宁波和常州作为长三角典型城市,基于典型居住小区问卷调查获取第一手的城市居民出行基础数据,估算与分析城市居民出行碳排放特征及影响机理。结果表明:长三角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出行交通碳排放约1 1219 kg CO2/人,日常通勤和远距离出行碳排放量之比为75[DK]∶25;城市居民日常通勤交通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子为交通方式、出行距离、家庭年收入、年龄和性别;远距离出行交通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出行距离、交通方式和家庭年收入。建议采用差别化的行政干预和经济杠杆有效调控家庭小汽车保有量增长速度,鼓励小排量汽车和清洁能源汽车消费,兼顾汽车产业发展、家庭小汽车刚性需求与节能减排需求之间的博弈平衡;优化城市功能格局,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网络;加强节能减排与低碳意识宣传,鼓励与引导公共交通出行  相似文献   
184.
低碳发展日益成为国际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国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当中,通过低碳发展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尤为迫切。在全球大背景下正确判断中国的低碳发展水平,汲取各国有益的低碳发展经验,寻求适合中国的低碳发展路径尤为重要。从低碳发展特征指标变动出发,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全球低碳发展历史和现状水平,以及中国所处的位置。研究表明,近20年来全球碳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中国的碳生产力水平飞速提升,但是中国的碳生产力仍然远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离先进国家的差距更大,不足法国的1/10,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增速位居世界前列,减排压力巨大。因此,结合国内外实践经验,总结了中国低碳发展的5个实现路径,分别是调整能源结构、发展低碳产业、倡导低碳消费、建设低碳城市和加强碳汇建设。  相似文献   
185.
国务院近日同意并批转国家发改委《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明确提出,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体制改革,主要任务包括:推进电价改革,择机推  相似文献   
186.
《环境教育》2012,(7):21-21
他将不断创新行政机制作为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制度支撑,牵头和参与制定了《山西省环境保护新闻发布制度》和《山西省环境保护舆论监督制度》。近年来,山西环保彻底扭转了被动局面,环境空气质量得到了持续好转;地表水断面水质历史性回升;在线监控、排污权交易等多项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取得了有目共睹的骄人成绩,在全国环保工作经验交流中被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亲口誉为"山西环保精神,趟出了中国环保事业的希望之路",这其中的收获,与强化环境宣传教育、营造全方位的舆论支持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87.
环境资讯     
【环境新闻】2011年十大国际环境新闻1.日本强震引发海啸与核泄漏,全球重新审视核能发展。2.非洲之角遭遇60年来最严重旱灾,极端气候及粮食危机等问题成为焦点。3.德班气候大会一揽子决议艰难降生,《京都议定书》几经起伏后峰回路转。4.硫丹等农药被列入国际公约,化学品安全防线进一步巩固。5.欧盟将航空业纳入碳排放交易系统,首开征收航空行业碳排放费之门。6.《巴塞尔公约》修正案有新进展,控制危  相似文献   
188.
对开展排污权交易的目的、意义、关键因素进行了分析,对唐山排污权交易的工作进程以及交易指标、交易主体、交易程序、指导价格、申购数量、交易范围、优先及限制条件等模式特点进行了阐述,以期为同类型城市开展排污权交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9.
2001—2010年秦皇岛市商业行业碳排放量分析结果显示,秦皇岛商业行业碳排放不论从总量还是排放强度均呈现增加趋势。通过剖析商业低碳化的制约因素,对秦皇岛市商业低碳化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商业企业应积极进行内部治理,控制商业建筑的碳排放并合理选择供应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为低碳商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合理规划商业产业与商业网点布局,积极引导、促进商业领域低碳技术的使用和发展;建立低碳商业发展专项资金,为中小型商业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加强对低碳消费的引导力度。  相似文献   
190.
1982年,李理出生在北京一个富商家庭,老爸本想让他子承父业,李理却对经商“不感冒”。他自幼酷爱国画,10岁举办个人画展,13岁出版第一本国画集,后来又考上了西安美术学院,一心想当职业画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