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7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69篇
安全科学   59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70篇
综合类   297篇
基础理论   88篇
污染及防治   11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55篇
灾害及防治   5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61.
We studied the responses of soil fauna to a simulated nitrogen deposition in nursery experimental plots in Subtropical China. Dissolved NH4NO3 was applied to the soil by spraying twice per month for 16 months, starting January 2003 with treatments of 0, 5, 10, 15 and 30 gN/(m2·a). Soil fauna was sampled after 6, 9, 13 and 16 months of treatment in three soil depths (0-5 cm, 5-10 cm, 10-15 cm). Soil available N increased in correspondence with the increasing N treatment, whereas soil pH decreased. Bacterial and fungal densities were elevated by the N treatment. Soil fauna increased in the lower nitrogen treatments but decreased in the higher N treatments, which might indicate that there was a threshold around 10 gN/(m2·a) for the stimulating effects of N addition. The N effects were dependent on the soil depth and sampling time. The data also suggested that the effects of the different N treatments were related to the level of N saturation, especially the concentration of NO3- in the soil.  相似文献   
362.
亚热带丘岗区雨养水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亚热带丘岗区降水丰沛,全年降水总量大于蒸发量,以试区为例,平均年降水量是蒸发量的1.32倍,每年4-7月下旬降水在时间上的分布较为均匀,降水频数大,8-10月底,则会出现水分亏缺,降水频数少,时间上分布不匀,对于第一季水稻的生产,耕灌雨养(天灌)与传统的灌溉方式在产量形成方面没有多大的差异,最大减产率仅为传统灌溉方式总产量的6.68%,晚稻则会造成大量减产,减产率达20.98%,因此,考虑到在广大的亚热带丘岗区水分调蓄的特殊性,可针对区域内具体的水分条件适时插秧,充分利用天然降水完成第一季水稻的生产,第二季则可种植旱地作物以避开季节性干旱,这样既可以缓解水资源紧缺的矛盾,又可以节约因水稻灌溉带来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相似文献   
363.
卢军  陈金花 《四川环境》2007,26(1):95-99
城市热污染给人们带来的众多危害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山地城市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因素,城市热污染也呈现特殊性。本文详细分析了山地城市的热环境特征以及热污染成因,并从治理城市热污染角度提出了部分有效的治理对策。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城市绿化、城市风道、城市下垫面及其他措施,以达到减少山地城市热污染,改善城市热环境,保障城市居民健康,最终实现山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364.
郝俊卿  董亚梦 《灾害学》2021,(3):165-169
山地旅游在全球旅游发展格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山地旅游目的地面临着严重的游憩风险和游客安全问题.以我国著名的山地旅游目的地秦岭为例,分析游客的灾害风险感知及其影响因素.首先,提出旅游灾害风险感知的三个假设并构建理论模型;然后,通过问卷调研和档案式实证法,验证假设和理论模型;研究认为,游客情感依恋、灾害信息质量两个...  相似文献   
365.
合肥市近19年来土地利用格局的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Landsat TM、ETM 、CBERS—2资源卫星数据,采用基于知识型光谱特性的增强与人机交互解译相结合的方法,提取了合肥市1987年、2000年和2006年土地利用类型的专题信息。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合肥市近19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在整个阶段—耕地减少了23.38%,建设用地增加了61.26%;城镇用地新增速度最快,且新增速率远大于转移速率,属高速扩张型;②区内最"敏感"的类型是交通用地,其新增速率在两个阶段分别达到1.64和1.62,远高于其它的类型;④从城市扩展的方向上看,合肥城市的发展主要以西南部、南部和东部为主,西南部最为明显;城市已经形成以老城区为核心,向东、北、西南三翼伸展,形成"南进—东拓—西缓—北抑"的空间发展布局。  相似文献   
366.
山地城市地表径流源区水质特征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李立青  单保庆  赵建伟  郭树刚  高勇 《环境科学》2012,33(10):3397-3403
2010年通过对山地城市重庆江北城区10个地表源区5次地表径流过程水样的采集与分析,研究城区地表径流水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地表径流污染源区控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山地城市重庆地表径流污染过程具有明显的初期冲刷效应,降雨强度影响地表径流水质的变化,地表径流水质的波动同雨强的变化呈同步趋势,雨强增加,污染物浓度下降,表现出水质变化的随机性.山地城市重庆地表径流COD、TP与TSS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悬浮物是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的主要污染物,而且是有机物质和磷素的载体.有机物质与磷素主要以颗粒态的形式存在,而氮素以溶解态的氨和硝酸盐为主.山地城市地表径流水质TSS、COD、TN、TP和NH4+-N在各个源区的差异显著,商业区和城市交通主干道TSS、COD和TP的浓度最高,其次为城市支路、居民区道路、停车场和屋顶.不透水地表功能、交通流量、人流量和卫生管理是影响地表径流水质的主要因素.城市商业区、交通干道和人流量高的居民区道路是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的关键源区.  相似文献   
367.
采用PLFA(phospholipid fatty acids,磷脂脂肪酸)分析法研究江西省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杉木纯林、马尾松纯林、杉木阔叶混交林、马尾松阔叶混交林与天然常绿阔叶林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探讨植被特征和土壤理化特征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结果表明:①杉木阔叶混交林土壤细菌、放线菌和总微生物生物量最高,分别为7.77、1.74和18.21 nmol/g,而马尾松纯林均最低. ②针阔混交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丰富度.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丰富度均与土壤含水率、w(AN)(AN为有效氮)、w(TC)、w(TN)呈显著正相关(R为0.426~0.701),而与C/N〔w(TC)/w(TN)〕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447、-0.518). ③w(AN)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解释率达55.8%. 尽管林下灌木、草本层生物量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影响不大,但对微生物群落结构有一定影响,解释率分别为5.5%和6.3%. 灌草层丰富度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丰富度呈显著正相关(R为0.369~0.452). 可见,阔叶树种和林下灌草层能够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   相似文献   
368.
运用地形位指数和分布指数,借助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贵州省六盘水市区1990-201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空间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20 a间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结构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建设用地在低地形位的优势性增强且有向高地形位扩展的趋势,水田的优势分布范围缩小,但在低地形位优势增强,建设用地、 水田在低地形位的优势增强导致旱地、 灌木林地优势分布区间上移并收缩;②研究时段内工作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布未出现明显的分化,各类型相间分布,未形成明显的以建设用地为中心的带状分布格局;③1990年研究区各土地利用类型在地形位梯度上的分布已经分异成高、 中、 低三段式格局且20 a间未发生明显改变,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地形适应弹性已经被拉大。  相似文献   
369.
青海东部雷电灾害分析及防雷减灾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海顺  李维强 《青海环境》2006,16(3):97-98,133
文章通过1971~2000年雷暴资料的统计分析,按规范标准划分了东部地区的雷暴日等级,通过近4a东部地区各类雷电灾害的统计分析,提出了避免雷电灾害引发环境污染和灾害的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370.
中国亚热带山地逆温资源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给出了我国亚热带山区不同山系逆温发生几率,逆温层平均海拔高度、厚度及最大逆温强度,描述了山区逆温的时空分布规律及某些因素对逆温暧带分布的影响,提出了我国山区逆温资源的开发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