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25篇
  免费   203篇
  国内免费   415篇
安全科学   1253篇
废物处理   81篇
环保管理   468篇
综合类   2142篇
基础理论   301篇
污染及防治   200篇
评价与监测   107篇
社会与环境   179篇
灾害及防治   112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18篇
  2022年   141篇
  2021年   162篇
  2020年   157篇
  2019年   90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97篇
  2016年   136篇
  2015年   148篇
  2014年   516篇
  2013年   171篇
  2012年   232篇
  2011年   262篇
  2010年   211篇
  2009年   180篇
  2008年   328篇
  2007年   337篇
  2006年   284篇
  2005年   244篇
  2004年   212篇
  2003年   102篇
  2002年   103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71.
我国废塑料油化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介绍了我国废塑料油化技术的现状,对废塑料的热解法、热解-催化改质法、催化热解法3种基本方法进行了经济技术评价,对建立废塑料油化工厂的原料收集体系及运输距离、建厂规模、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二次污染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控制污染的方案,对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提出了建议,探讨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废塑料油化技术发展及应用之路。  相似文献   
772.
在国家推进“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实施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数智化建设的大背景下,为降低海洋油气生产平台安全生产风险,保障“一线平台-作业公司-分(子)公司-总部”对风险预警信息获取的即时性、准确性,构建了“风险→隐患→事故”链条式海洋石油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开发了以风险动态监测和分级管控为目的的海洋石油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充分利用海洋油气生产平台原有监测监控系统对各类安全风险进行监测,通过风险实时计算综合预警模型进行风险的预测预判,实现风险识别、风险预警、风险监控、风险处理、处理结果反馈的标准化风险闭环管控,有效提升了海洋平台安全风险管控能力。  相似文献   
773.
"安全文化"一词起源于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的爆炸及核泄漏事故。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在事故总结报告中首次提出"安全文化"一词,认为安全文化的缺失是该核电站事故的深层次原因,亦即人的因素造成了事故。1988年,在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出版的《核电厂基本安全原则》一书中,将安全文化确定为一种重要的安全管理思想和原则。  相似文献   
774.
利用热风系统进行食品工业脱水污泥生物干化的污泥作为回料,在相同条件下探究不同比例回料利用对污泥生物干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回料:稻草:污泥=1:1:4(质量比)时生物干化效果最好,高温期可维持72h且每日累积温度TD为30.96℃/d,单位水分去除量为287.45g/kg WM,但延长了生物干化周期,使得处理污泥负荷降低.三维荧光光谱分析表明回料利用实验组在生物干化高温期腐殖酸和富里酸类物质增多,TC由生物干化前的243.8~264.2g/kg WM下降至生物干化后的191.7~224.9g/kg WM,回料可增加TC保留量.单位水分去除所产生的CO2排放量为168.7~226.9L CO2/kg H2O,利用回料可以提高混合物料的自由空域、增加了通风生物干化过程中的含氧量从而降低单位水分去除所产生的CO2排放量.未添加回料的实验组TN在生物干化前后未出现明显变化,而回料利用条件下TN由最初的29.4~31.1g/kgWM持续升高至31.6~31.8g/kgWM,这主要是由于干化过程中水分的蒸发和有机物矿化导致的TN的浓缩效应.能量平衡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回料可有效降低翻堆和实验过程带...  相似文献   
775.
通过研究特种设备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标准的现状,分析发现特种设备的生命周期、品种与结构层级、性能指标与工作质量指标三者存在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将逻辑关系引入霍尔三维结构模型,提出并建立了特种设备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标准体系模型和结构图,为下一步各类特种设备具体“三化”标准的制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76.
冶炼企业周边农田土壤的多环芳烃污染及其细菌群落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环芳烃是一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进入土壤后可能产生多方面生态效应。为研究多环芳烃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选取南京某冶炼企业周边农田样品,在分析污染物含量基础上,采用高通量测序、定量PCR等方法综合评价了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组成以及多环芳烃降解细菌丰度等特征。17个土壤样品中,多环芳烃总量为0.25~31.08 mg·kg-1,并具有随污染源距离增加而降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土壤理化性质如p H相比较,多环芳烃污染对土壤细菌的总体多样性和群落组成影响不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多环芳烃与潜在降解微生物的相对丰度和降解功能基因(芳香环羟基化双加氧酶,PAH-RHDα)拷贝数显著正相关。污染较重样品的克隆、测序分析表明,土壤中PAH-RHDα基因主要属于革兰氏阳性细菌nid A3/fad A1类群,且与分支杆菌相关序列较为接近。这些结果综合评价了冶炼企业周边农田土壤多环芳烃污染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提示土壤污染在多环芳烃潜在降解细菌中的富集作用,将为后续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77.
为比较不同区域尺度变量对模型拟合效果的影响,在全国不分区和分区两种情况下,分别基于县级和地市级两个区域尺度上的样本构建粮食产量与水田、水浇地、旱地面积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显示,用地市级数据作分析样本比用县级数据作分析样本好,分区建模比不分区建模效果好。因此,将全国划分为7个区,以地市级数据作为区域尺度的变量,在区域、栅格、亚栅格三个尺度上探讨变量(因变量、自变量)尺度和常数项取值这两个因素对模型应用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1)基于区域尺度样本构建的多元回归模型,如果常数项不为0,则不能用于空间化计算;如果常数项为0,则可以用于空间化计算;2)基于栅格尺度样本构建的多元回归模型,不论常数项是否为0,均可应用于空间化计算;3)基于亚栅格尺度样本构建的多元回归模型,不论其常数项是否为0,也均可用于空间化计算,但需要将计算结果乘以一个系数,该系数等于栅格单元面积与亚栅格单元面积的比值。上述结论对其他类型的统计数据空间化具有指导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78.
基于化学计量学与生物力能学确定生化反应的理论反应式,结合multiplicative Monod及non-competitive Monod方程,建立了反硝化耦合甲烷化的数学模型。以乙酸钠为电子供体,厌氧颗粒污泥为接种污泥,通过间歇实验获取模型的相关参数。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分析反硝化耦合甲烷化过程底物降解、竞争规律及反硝化中间产物对甲烷化的抑制作用;预测气体的累积产气量及各菌群生物量变化。参数灵敏度分析表明:甲烷化、硝酸盐还原和亚硝酸盐过程的灵敏度因子分别为km,a、km,NO3和km,NO2,这证实最大比底物利用速率对底物降解过程影响最显著,其值分别为km,a=0.098 h-1,km,NO3=0.0824 h-1和km,NO2=0.0695 h-1。  相似文献   
779.
不完全覆盖问题对冗余系统可靠性有极大影响,因此在系统可靠性评估过程中必须予以考虑。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冗余系统不完全覆盖模型,在建模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共因失效和差异冗余因素对于系统诊断覆盖率的影响。使用一个基于自检查对结构实现冗余管理功能的双通道冗余系统阐明了所提出的方法。  相似文献   
780.
从汕头市12个蔬菜地监测点收集到多种微生物,采用含单质硫的Waksman固体培养基进行分离纯化,从中筛选出4株菌株。通过16S rRNA测序和NCBI数据库比对,其中两株为硫氧化硫化杆菌(Sulfobacillus disulfidooxidans),另两株为嗜酸性氧化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thiooxidans),分别将其编号为ST-A、ST-B、ST-C和ST-D。通过研究这4株菌对Cu、Pb、Zn和Cr的溶出效率评估了它们对重金属的淋溶和转化潜力。结果表明:用这两种菌处理土样,土壤溶液的pH值显著降低,说明反应过程中产生了酸性物质;两种菌株均对Cu、Zn、Pb、Cr有明显的溶出效果;从修复过程中Cu、Pb五态质量比分布来看,经过浸提后,大部分Cu、Pb被去除,Cu去除率大于Pb去除率,硫化杆菌属的去除效果比嗜酸硫杆菌属明显,硫化杆菌能将不溶态的Cu和Pb转换为可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