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5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21篇
安全科学   124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136篇
综合类   372篇
基础理论   36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16篇
社会与环境   297篇
灾害及防治   5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41.
采用人口重心模型,在GIS技术支持下着重对1989-2005年山东省人口重心迁移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人口重心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山东省人口重心接近几何中心,人口重心自东北向西南方向迁移的趋势明显,其移动轨迹呈现出一定的曲折和波动。山东省人口重心迁移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42.
作为十大汉语方言区之一,徽州方言是一种极具特点和研究价值的方言;同时徽州方言又是我国三大地域文化——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歙县居民为调查对象,研究了他们对于徽州方言使用和演变的感知,有助于客观地认识徽州方言的存在状态及其未来的某些走向,这是拓展方言演变研究路径的重要尝试。调查结果显示,歙县属于双言现象区,当地居民在使用徽州方言的同时也使用普通话。从年龄差异上看,老年人比年轻人使用徽州方言的频率更高。虽然当地绝大多数居民喜欢使用当地的徽州方言,并赞成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徽州方言,但是从现实需要以及下一代的语言习惯和语言教育中看,当地的徽州方言面临着萎缩的危机。徽州方言的这种演变趋势主要是受到人口流动、经济发展、自然环境、政策、社会文化发展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徽州方言保护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943.
利用黄山市人口统计数据(2000年)及地形数据,根据地形起伏度进行地形分区,在不同地形环境下分析道路、河流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道路和河路在平原盆地区、低山丘陵区及中高山区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范围依次为2km、1.5km、1km和1.8km、1.2km、0.8km。通过建立道路、河路影响指数反映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按影响程度排列的地形环境依次是平原盆地区,低山丘陵区和中高山区。  相似文献   
944.
城市的历史就是一部防御灾害的历史,它随城市化进程而愈发突出,大量的减灾实践证明,安全减灾应与人口、资源、环境共同构成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  相似文献   
945.
21世纪人口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由来,从4个方面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进行了详细研究。指出可持续发展概念最本质的创新是改变过去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为和谐关系,中国将人口科学研究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是跨世纪的国略。研究指出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提示了人口、环境一发展变得和谐的现实可能性;判断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高低,可由5个基本要素衡量,其社会应具备5个特征,以朝着更加均衡、和谐、互补的方向进化;指出要持续发展的中心矛盾是  相似文献   
946.
在中国进入人口城镇化发展中后期的背景下,透过人口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的表象,从结构层面对人口城镇化发展模式进行多维度探究,有助于清楚识别与理解城镇化发展的内在机制与规律,发现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应对策略。该研究利用第六次和第七次人口普查分县数据,以地级行政区为基本统计单元,并将数据汇总至省级和区域层面,从城乡人口变动、城镇人口增长来源、城镇人口空间分布三个维度对2010—2020年中国人口城镇化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探究。实证结果显示:(1)中国人口城镇化率的提升是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变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城镇人口增长的贡献度高于乡村人口减少的贡献度。(2)乡城人口迁移仍是中国城镇人口增长的绝对主力,其次为区划调整增长,最末为自然增长。(3)城镇人口空间分布趋于分散,县域城镇人口变动对城镇化率的贡献度略高于市辖区城镇人口变动。(4)东北地区城镇化率的提升主要依赖于乡村人口的减少,城镇人口已出现自然负增长和净迁出的现象,且该地区大多数县域城镇人口流失严重。据此,各级政府应及时审视过往人口城镇化发展的结构特征,在不断促进经济发展和完善公共服务供给的前提下,重点结合区域或城市自身的自...  相似文献   
947.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环境噪声问题已成为影响人们日常生活与健康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噪声地图技术为基础,结合GIS技术,以贵阳市为例,深入分析噪声污染对城市居民的影响情况,明确高噪声段人口的数量和空间分布特征,总结基于噪声地图技术的城市声环境管理方法,探索其技术应用前景,为城市声环境的管理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48.
近年来,许多国家和城市人口结构趋于老龄化,上海市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日渐突出。浦东新区某街道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该街道老龄工作委员会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老年人人口占全街道总人口的比例为16%。  相似文献   
949.
去年5月份在日本东京举办的第6届安全博览会上,129家公司在301个标准展位上展出了自己的最新产品,创造了历届东京安全博览会的最大规模。  相似文献   
950.
中国建设占用耕地数量与人口增长关系实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经济计量分析方法通过观察1986-2006年中国建设占用耕地数量与人口增长之间的动态演进机制,提出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假设,并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建设占用耕地资源数量变化与人口增长具有协整关系,即两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建设占用耕地资源数量与人口增长之间相互作用的效果存在明显差异,建设占用耕地资源数量对人口增长带来的冲击响应强烈,而人口增长对建设占用耕地资源数量的冲击响应则相对较弱;进而验证建设占用耕地资源数量的变化与人口增长之间存在从人口增长到建设占用耕地数量变化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而从建设占用耕地数量变化到人口增长的Granger因果关系并不显著.因此,为协调"人口-(土地)资源"的关系,我国政府在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基础上,应同时采取长期而非短期的策略,把"先补后占"、耕地转用许可制度等系列耕地保护政策与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作为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