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安全科学   46篇
环保管理   40篇
综合类   83篇
基础理论   16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10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91.
台湾现今之农地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农地重划,而农地重划是将农地加以重新规划整理,以区划整理成标准块,并配备农路及改良灌溉排水系统,为增进土地利用之改善措施。台湾之农地重划,使每一块均能直接临路、灌溉及排水,并透过土地交换分合,集中农户土地,便于农机耕作及农事管理,加速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所得。台湾自1958年试办农地重划以来,至2004年底止已完成超过39×104hm2之农地的重划,在台湾农业发展上扮演重要角色。文章首先对台湾地区已实施40余年之农地重划历史作一回顾,其次针对台湾历年各农作物产值、产量之关系及与农地重划的相关性作统计分析,最后根据近年来台湾农地重划及农业的发展趋势,提出台湾未来生态农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2.
长江上游云贵两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综合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上游云贵两省水土流失防治主要是把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农耕措施和预防监督措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的。通过五年连续治理,治理程度达795%,人均基本农田近102亩,人均产粮368kg/a,人均纯收入477元/a,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显著提高,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3.
吕晓  臧涛  张全景 《自然资源学报》2020,35(5):1147-1159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分析框架,采用山东省五莲、东平和垦利等三县(区)的379份农户调查问卷数据,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Heckman二阶段模型和比较分析法,探究农户规模经营意愿与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与差异,为推进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提供决策参考。结果表明:(1)案例区被调查农户对土地政策的认知程度普遍较低,且认知水平与结构均存在地域差异。(2)个体特征、资源禀赋和区位因素对规模经营意愿产生显著影响,而政策认知和社会保障因素的影响却不显著;所选四类因素均表现出了对规模经营行为的影响,其中影响力度较大且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因素主要是“是否参加农业保险”和“新型经营主体认知程度”。(3)27.70%的受访农户存在规模经营意愿与行为不一致的情形,山区与平原农户规模经营的影响机制表现出一定差异,影响农户意愿与行为的因素也有较大不同。(4)建议深入了解农民的政策认知水平与结构、有针对性地加强宣传教育,因地制宜构建信息平台、降低农地流转交易成本,构建面向小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土地+服务”的二元规模化。  相似文献   
194.
耕地整理潜力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耕地整理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显得日益重要.耕地整理的潜力评价作为整理基础工作,目前缺乏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依据耕地整理目标和潜力评价的原则,以实践工作为基本,指出评价工作应从单一指标过渡到多指标综合考虑,提出耕地潜力评价体系应包括增加耕地系数、耕地产出提高率、投入产出比、林地面积比重提高率等方面,以期在评价工作中做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5.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是编制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的依据,是正确核定项目资金预算的关键。必须完善黑龙江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定额预算标准,合理取费,提高预算人员素质,建立健全土地开发整理预算管理体系,才能更好地控制工程项目投资,取得最佳效益。  相似文献   
196.
长期以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实现了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为解决缺乏整体效益观念和"经济效益第一、社会效益第二、忽视生态效益"问题,应加强项目管理制度建设,创新投资机制,完善投资效益评价体系,以更好地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97.
土地整理的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存在水土流失、生态演变、环境容量变化及环境脆弱性变化4类潜在风险.结合国家投资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在土地整理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建立了土地整理生态风险识别指标体系,该体系包含水、土、生物3个要素与14个指标.结合土地整理实践与生态学知识,拟定指标分级标准;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并建构综合生态风险评价指数(ER).计算结果表明:1)土地整理后,ER总分减少28.94,生态风险级别由Ⅲ级降为IV级,项目区生态风险显著减小;2)就单要素来看,水的ER总分由21.53降为6.16,降幅达15.37,对整个项目区生态风险减小的贡献率达53%;而土和生物要素两者的贡献率仅共占47%;土和生物要素的生态风险综合指数也较整理前有了降低,降幅分别为12.79和0.78,没有水要素明显.研究表明,土地整理生态风险识别指标体系能有效识别土地整理前后生态风险的变化,可为以后的土地整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8.
农村居民点整理是优化用地布局、集约利用土地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措施。以经济发达区的浙江省嵊州市为例,研究农村居民点整理的驱动力和模式。研究表明:1996-2005年嵊州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政策驱动力包括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和土地整理折抵建设用地指标异地调剂政策,经济社会驱动力包括市(县)域经济发展、城市化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三方共建"模式的特点是政府相关部门、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三方共同出资共同实施。模式构成的关键因素反映出上述驱动力的影响作用。典型案例效益明显,如新增耕地率66.67%,资金平衡度228%,土地集约利用度提高176%等,耕作半径变化小,对人口城镇化和传统村落文化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9.
土地整理规划中的自然生态补偿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土地整理对生态系统有正负两方而的影响,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增加生态补偿设计以减少负而影响.生态补偿的程度直接影响土地整理的让态效益,足衡量土地整理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自然生态补偿评价是一个新的课题,其理论与方法体系均有待探讨.文章结合土地整理实践探讨了土地整理规划中的自然生态补偿评价的方法.该方法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定量性与可比性的原则,以递阶层次综合评价法为基础,从生态结构合理性、生态功能稳定性与生态环境适宜性3方面选掸17个指标量对土地整理规划中的自然生态补偿进行了评价.结合土地整理实践确定了指标权重与分级标准,并将生态补偿效果分为5个基本等级.该研究建市的生态补偿评价指标体系力求综合反映土地整理规划中的生态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系统的稳定与可持续性、系统的生产力、生态环境的改善及系统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0.
针对农地生态承载力缺乏统一的概念和计量模型等问题,提出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农地生态承载力概念。构建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态承载力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建立生态承载力计量模型,给出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的确定方法。以淮安市为研究区域,建立了适合该区域的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和评价标准,并对淮安市1996—2004以及规划年的生态承载力水平进行评价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淮安市农地生态承载力水平仍处于健康状态且不断提高。其中,生态弹性水平一直维持在非常健康状态,人类活动潜力逐步由亚健康状态过渡到健康状态,资源承载力水平则不断下降。以后应加强对农地生态承载力各指标进行优化,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区域农地生态承载力压力,提高农地生态承载力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