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53篇
安全科学   6篇
环保管理   15篇
综合类   187篇
基础理论   46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26篇
社会与环境   12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21.
蚊香燃烧产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规律及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蚊香燃烧后的烟气和灰烬样品进行采集,利用GC-MS方法分析其中16种优控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并对烟气和灰烬中各PAHs组分及总量间的相关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蚊香烟气中16种PAHs均有检出,排放量较大的组分主要有萘、苊、二氢苊、菲和荧蒽,并以2~3环PAHs为主;灰烬中PAHs也以2~3环化合物为主,但排放总量仅为烟气中的4.7%~21.8%.通过与其他室内燃烧源PAHs排放量的对比发现,蚊香灰烬中总PAHs排放量低于卫生香源和木柴源,但比香烟源高一个数量级以上;烟气中总PAHs排放量低于燃煤源、木柴源和卫生香源,但明显高于烹调源.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烟气中总PAHs排放量与灰烬中的排放量表现出明显的线性关系(R2=0.9054).  相似文献   
222.
在2010年7月16日大连输油管道爆炸事故发生后,分别于事故油罐、溢油发生后1 d、5 d、9 d的海面厚油膜区域以及溢油事故发生后15 d、23 d、210 d的岸滩石油重污染区域采集原始油样及溢油样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样品中的生物标志物进行了检测,对常规生物标志物特征比值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为期9 d的海面溢油风化过程中nCl7/Pr、nC18/Ph、Pr/Ph、奥利烷/藿烷、C2-D/C2-P、C3-D/C3-P和ΣP/ΣD受风化影响较大(相对标准偏差值均在10%~20%范围内);在为期210 d的岸滩溢油风化过程中C17/Pr和nC18/Ph受风化影响最大(相对标准偏差值均大于50%),奥利烷/藿烷、C2-D/C2-P、C3-D/C3-P、ΣP/ΣD和2-MP/1-MP受风化影响较大(相对标准偏差值均在10%~30%范围内);Pr/Ph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风化过程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23.
川西高原是我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引水区,是我国长江上游地区的一个重要水资源补给区,研究川西高原植被覆盖和陆面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利用MODIS反演的NDVI和LST资料,分析了川西高原地区植被和陆面温度的变化.高原的NDVI和LST变化趋势有明显的季节差异.春季高原的NDVI表现为南少北多的趋势,夏季高原的NDVI变化不明显.秋季和冬季,高原大部分地区的NDVI表现为减少的趋势,冬季的NDVI减少最明显.春季高原的陆面温度表现为降低的趋势,夏季高原陆面温度为增加趋势.在秋季,高原的西部和西北部地区,陆面温度是增加的,高原南部和东部地区陆面温度有比较明显的降低趋势.在冬季,高原主体陆面温度表现为比较明显的增温趋势.在春季和冬季,高原主体部分的NDVI和LST变化相反.夏季和秋季,高原主体部分的NDVI和LST的变化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224.
利用自组装GC-ECD系统在北京上甸子区域大气本底站开展大气四氯化碳(CCl4)摩尔分数在线观测.2007年4月~2008年3月期间,该站CCl4本底摩尔分数(89.4±0.7)×10-12,与北半球同纬度带Mace Head和Trinidad Head本底站观测结果基本一致;非本底摩尔分数(94.7±5.1)×10-12,出现频率63.6%,表明该站也能捕捉到高摩尔分数CCl4空气团输送信息;CCl4本底摩尔分数变化较小,且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非本底摩尔分数呈现夏高冬低的特点,平均非本底摩尔分数最高月份(6月)比最低月份(1月)高7.6×10-12.应用CO比值相关法初步估算2007年4月~2008年3月我国CCl4排放量约4.7kt·a-1,与文献报道Bottom-up方法估算我国同期CCl4排放量接近;CO比值相关法估算CCl4排放量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同源假设及观测站代表性.  相似文献   
225.
为探索浙江省中部地区大气细颗粒物(PM2.5)中水溶性离子的组成特征及其季节变化,采集了兰溪市市区和近郊两个站点2016年4个季节的PM2.5样品,利用双通道离子色谱对水溶性无机离子(Cl-、NO3-、SO42-、Na+、NH4+、K+、Ca2+、Mg2+)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兰溪PM2.5中离子总浓度存在明显的冬季高、夏季低的季节变化趋势,年均值为21.19 μg·m-3,约占PM2.5质量的45%;SO42-、NO3-和NH4+是水溶性离子中最主要的组分,年均浓度分别为8.11、5.92、3.87 μg·m-3.Cl-和NO3-浓度的季节变化最为显著,冬/夏浓度比接近10,其半挥发特性是导致兰溪PM2.5中离子组成呈现季节变化的重要原因.兰溪PM2.5中NO3-/SO42-比值的冬季平均值为1.18,说明流动源对兰溪PM2.5有很大贡献;夏季(以及春、秋季)时NO3-/SO42-比值较低,且与PM2.5浓度呈负相关,与矿物尘结合的硝酸根离子的较大贡献可能是导致夏季PM2.5浓度较低时NO3-/SO42-比值较高的主要原因.阴阳离子平衡、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矿物尘对兰溪市PM2.5的酸度及离子赋存状态有较大影响;冬季及春、秋季兰溪的PM2.5具有一定的酸性;NO3-和SO42-主要与NH4+结合,但部分可能与钙等其他组分结合;Cl-和K+主要来源于生物质燃烧,但K+的年均浓度仅为0.31 μg·m-3,说明生物质燃烧对兰溪PM2.5的贡献不大.  相似文献   
226.
为了了解塔里木河下游9次应急输水的生态环境效益,利用MODIS—NDVI最大合成法、差值法,分析了塔里木河下游植被指数的年际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塔里木河下游地区植被覆盖度变化中增加区面积呈增加趋势。(2)2002年与输水初期相比,植被覆盖度增加区主要分布于上段和中段的老塔里木河及其文阔尔河河道两侧,下段河道覆盖度增加区仅零星分布于距河道0.3km左右的地势低洼区域。2003年以后,下段植被覆盖度增加区面积已达84.30km^2,是2002年的3.16倍,主要分布在距离河道0.5km左右的河道两侧。至2007年塔里木河下游河道两侧植被覆盖度增加区的变化是比较显著的,特别是下段植被覆盖增加区呈带状分布于距河道1.5km左右的范围内。植被指数遥感监测说明塔里木河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27.
太湖湖泛现象的卫星遥感监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0年8月20日太湖地区Landsat ETM影像显示,太湖西部沿岸带存在湖泛黑水团现象,对该景遥感影像进行了大气校正,提取了湖泛样区、其他水体样区的ETM各波段光谱反射率数据统计特征。结果表明,湖泛样区在可见光波长的ETM波段1、2、3具有很低的反射率,水色暗黑,与人眼观察一致,而在反射红外波长的ETM波段4则有比波段3高的反射率,差异植被指数DVI>0,其原因为湖泛黑水团中,虽然大量蓝藻死亡分解,然而水中还残留有一定数量的活体蓝藻,残余叶绿素及细胞造成了虽然较弱、但仍较为稳定的反射红外波长处的光谱反射能力。提出了识别湖泛现象的遥感判据为ρ0.485<0.05 andρ0.56<0.08 andρ0.66<0.065 and(ρ0.83-ρ0.66)>0 andρ0.83<0.1。  相似文献   
228.
海面溢油样品指纹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10年7月16日大连输油管道爆炸事故发生后,在24 h内分别于事故油罐、不同海面厚油膜区域采集原始油样及溢油样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样品中的生物标志物进行检测,通过生物标志物特征比值的变化趋势,对以往溢油鉴别过程中常规生物标志物特征比值进行评价和筛选,并对溢油样品的指纹特征和风化规律进行解析.溢油样品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不超过24 h的短期风化过程影响下,筛选排除的生物标志物比值均为国标GB/T 21247—2007中建议的nC17/Pr、nC18/Ph特征比值.化学消油剂与生物消油剂的盲目使用,有可能导致溢油指纹特征的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229.
基于LandsatTM影像的武汉市热岛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定量遥感与GIS相结合的方法,利用武汉市2006年TM遥感影像,定量分析武汉市植被指数和热岛效应的关系和空间分布。在空间剖面上,研究了植被指数(NDVI)与地表辐射温度的关系并对植被指数(NDVI)与地表辐射温度进行了回归拟合。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武汉市热岛空间分布,解释了武汉市热岛等级空间分布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植被指数(NDVll与地表辐射温度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性;随着植被覆盖的变化,城市建设用地的地表辐射温度明显比其他土地类型敏感;城市中工业区和人口活动密集的商业区热岛强度高;水体和绿地对于分割城市热岛和缓解热岛效应有显著作用。该研究可为城市生态规划、用地合理布局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30.
基于比值法解析老城区河段氮磷污染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3年12月—2015年2月,对南淝河老城区约4 km河段水体和主要点源的氮、磷污染物进行测定,并利用碳氮比(CODCr/TN)、氮磷比(TN/TP)、氨氮百分含量(NH3-N/TN)等主要指标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南淝河老城区段水体的氮磷污染严重,氨氮百分含量接近甚至超过50%,具有一般城市生活污水的特征;氮磷比在春夏季处于藻类适宜的生长范围(9.0TN/TP22.6);整个水体处于低碳氮比水平(碳氮比小于2.5),不利于水体的净化;主要受上游望塘污水处理厂、城市生活污水和地表径流的影响。其主要支流四里河水体的氮磷污染亦相当严重,且氮、磷污染物的输入途径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