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61篇
安全科学   25篇
废物处理   21篇
环保管理   62篇
综合类   304篇
基础理论   69篇
污染及防治   14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45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化肥氮素在水稻田中迁移与淋失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研究氮化肥施入农田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影响,在一种特殊的大型人工模拟土层和地下水装置中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即使尿素和生物矿质复混肥以中、低施肥量施入水田,也会造成地表淹水、耕层土壤和不同深度土层溶液有较高含量的有机N和NH3-N,并对地下水补给状况极差的地下水有明显的污染;水田中NO3--N很难长期存在,其污染程度可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32.
为了研究氮化肥施入农田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影响 ,在一种特殊的大型人工模拟土层和地下水装置中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即使尿素和生物矿质复混肥以中、低施肥量施入水田 ,也会造成地表淹水、耕层土壤和不同深度土层溶液有较高含量的有机 N和 N H3- N,并对地下水补给状况极差的地下水有明显的污染 ;水田中 N O- 3 - N很难长期存在 ,其污染程度可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33.
水分利用效率是衡量生态系统碳水循环耦合程度的重要指标。基于MODIS数据、土地覆盖类型数据和气象数据,估算安徽省植被水分利用效率(WUE),采用趋势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对安徽省2000~2014年植被WUE的时空格局、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不同植被类型的WUE年均值差异明显,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针叶林的WUE均值较高,分别达到1.66和1.69 gC?mm-1?m-2,而耕地的年均WUE最低,各植被类型的年均WUE按照“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灌木>草地>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耕地”的顺序递减。植被年均WUE具有较强的空间分异性规律,整体上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趋势,植被WUE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分布范围与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的分布范围基本一致。(2)安徽省2000~2014年植被WUE年内变化呈现出“增加-减小-增加-减小”的M状“双峰型”趋势,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呈现出春季>秋季>夏季>冬季的特征,各季节植被WUE的均值分别占植被WUE的32.58%、24.91%、29.27%、13.24%。(3)安徽省植被WUE动态变化受到降水影响显著的区域占比3.88%;气温显著影响的区域占比2.19%;降水显著影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林地范围内,温度显著影响的地区则位于耕地范围内,降水和气温综合显著影响所占面积最小,为0.11%;而植被WUE受气温和降水影响均不显著占比为93.82%;整体上,安徽省大部分地区的植被WUE变化主要受非气候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34.
中国三大粮食作物化肥施用特征及环境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中国三大粮食作物化肥施用强度及配方肥用量核算数据,运用化肥施用环境风险评价模型定量分析了2016年中国三大粮食作物化肥施用特征及其环境风险。结果表明:(1)2016年中国三大粮食作物普遍存在化肥施用过量现象,且不同区域之间单质肥料施用过量程度差异显著,其中,小麦和玉米种植单质肥料存在施用过量的空间范围及过量程度整体上要高于水稻。(2)中国三大粮食作物化肥施用环境风险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性,且处于相同风险等级的区域呈现出一定的空间邻近性。(3)中国三大粮食作物总化肥环境风险水平整体较低,但内蒙古、新疆和江苏的小麦种植以及内蒙古、甘肃和湖北等地的玉米种植化肥施用环境风险仍达到了中度或重度风险等级,应成为重点关注的区域。针对当前三大粮食作物化肥施用过量现象严重的问题,政府应当加快三大粮食作物配方肥的推广应用,出台政策措施鼓励企业按大配方生产配方肥,并引导企业在适宜地区进行销售,制定补贴政策以提高农民选用配方肥的积极性,开展科学指导和技术服务以提高农户科学施肥能力和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35.
经历了近30年快速发展的中国正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日俱增的资源环境压力就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如何在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已成为中国政府和人民面临的突出挑战.经过深入的思考,中国政府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6.
大连市化肥农药流失入海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996~2000年间,大连市化肥农药使用现状进行了统计分析,运用不同类型有机物理论化学耗氧量的数学计算模型,分别计算了大连市化肥农药流失和工业废水排放对海域的污染影响,结果认为大连市化肥农药流失对海域污染物COD的污染贡献率远远大于工业废水排放的COD贡献率。最终提出应采取加强化肥农药使用管理等有效手段防治近岸海域化肥农药流失污染。  相似文献   
37.
以某化肥企业退役场地为例,基于GIS和EVS方法,开展场地的氨氮和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状况调查与特征分析。结果显示,场地主要超标特征污染物是氨氮和1,2-二氯乙烷;土壤中氨氮超标点位浓度最大值为2808 mg·kg-1,包气带最下段土层中基本已无氨氮污染,而潜水含水层土层中氨氮污染却又加重,说明地下水中氨氮污染可能存在污染物传输的优先通道;土壤中1,2-二氯乙烷未超标,地下水中1,2-二氯乙烷超标点位浓度最大值为1188.52μg·L-1,说明土壤中污染物未超出筛选值无法作为地下水中污染物未超标准限值的表征条件,土壤和地下水样品的采集检测均有必要;PID快速检测结果与厂区的污染源分布情况相符,对于初步筛选采集具有代表性的土壤样品具有较强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38.
《中国环保产业》2010,(11):9-11
为进一步推动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商务部组织编写了《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政策大纲》,于2010年7月1日发布,并于发布之日起施行。《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政策大纲》的全文本刊分两期分别刊登在2010年第10期和第11期。  相似文献   
39.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在300mg/kg铬污染水稻土中分别施加氮肥(NH4Cl、NH4NO3、Ca(NO3)2和CO(NH2)2)、钾肥(K2SO4和KCl)、磷肥(Ca(H2PO4)2和NaH2PO4)对水稻生长以及吸收和分配铬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肥处理虽然增加了水稻的产量,但也改变了水稻植株对土壤铬的吸收和积累。从总体上看,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植株总铬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氮肥、钾肥处理的水稻植株总铬比对照处理增加了1.7%~72.9%,磷肥处理的水稻植株总铬比对照处理降低了2.1%~21.9%。(2)不同施肥处理明显影响了铬在水稻植株内的分配与迁移。受试的氮肥、钾肥不仅促进水稻根部对铬的吸收和累积,也促进了铬向地上部分迁移;而磷肥则降低了水稻根部对铬的吸收和累积以及铬向地上部分迁移。(3)受试8种不同施肥处理均显著提高了水稻糙米总铬,施肥处理后水稻成熟期糙米总铬为1.10~1.32mg/kg,均超过《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05)中铬的限量(粮食1.0mg/kg),比对照处理提高了139.1%~187.0%,增加了铬通过食物链威胁人体健康的风险。  相似文献   
40.
现有对于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是在经济增长数量分析的框架下展开分析,而很少从经济增长质量分析的框架入手进行考察。经济增长质量是指经济增长内在的性质与规律,具体包括经济增长的结构、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以及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代价四个维度。当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和生态环境代价逐渐降低时,经济增长质量都将会得到提高。本文从经济增长质量视角出发,采用国际规范的逻辑实证主义分析方法,以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资源环境代价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证考察。研究表明:模型的估计结果与理论研究的结论是一致的,中国经济转型期资源环境代价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因此,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在经济增长数量不断扩张的同时,还需要不断改进经济增长的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代价,要实现经济增长的数量与质量的统一,追求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