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9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153篇
安全科学   158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162篇
综合类   636篇
基础理论   139篇
污染及防治   21篇
评价与监测   27篇
社会与环境   317篇
灾害及防治   82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123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正>艾伦·B·雅各布斯认为,城市应该是一个给人提供生活空间的美丽而充满魅力的地方,是社会集体成就的最终体现。在这里,人们可以恣意发挥,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自由、爱、创意、激情、平静和欢乐等不同元素在这里交织。——(《美好城市:沉思与遐想》)随着个人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世界正在经历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2008年,城市人口已经占到总人口的50%;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在2010年的城市化率也达到了49.7%,并以每年近一个百分点的速度飞快增长。城镇化是21世纪的特征,正在重  相似文献   
72.
巨灾都是多因强化的结果.研究发现,上一个太平洋年代际冷相位期华北7级以上大震频发,且巨洪亦频发,在暖相位期以上两种巨灾几乎没有.  相似文献   
73.
中国水旱灾害危险性的时空格局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水灾与旱灾之间,不论在形成的原因上或是在治理措施上,都存在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受季风气候影响,中国的洪水和干旱灾害同时并存,近年来我国遭受极端水旱灾害事件的次数比以往增加很多。基于县域统计单元的水旱灾害信息,以总时段(1949—2005年)、分时段(1956—1965年,1996—2005年)、分季度和分月份4种时间尺度来划分,选取2359个县域单元上的灾害频数作为衡量水旱灾害危险性的指标,主要从危险性整体转移、高危险区转移、转移的形成因素以及高危险区的防灾减灾对策几个角度,探讨了中国水灾、旱灾以及水旱综合灾害的危险性时空分异规律。研究表明:近57年来,中国水旱灾害危险性的整体格局呈现东西分异,东部远远高于西部,这是气候一地貌一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1956—1965年,我国水旱灾害危险性格局的东西分异明显;1996—2005年,水旱灾害危险性格局不变,高值区域明显增大,向东北、西北、南方扩展。水旱灾害危险性格局的季节变化显著,整体呈现夏季水旱灾害危险性高,春季次之,秋冬季危险性低的状况;月际变化与降水带的推移和承灾体的月际变化相似,7月水旱灾害危险性达到峰值。上述研究结果可为水旱灾害风险区划以及水旱灾害高危险区的减灾战略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4.
1960年代以来西北地区暴雨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揭示西北地区暴雨的时空演变特征,利用该地区109个站44年(1961—2004年)的日降水资料,采用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地区暴雨的气候变化。研究指出,西北地区平均每年有40站次的暴雨;暴雨频次最少的地方在中西部,最多的地方在东部;4—11月都可能出现暴雨,其中6—9月占93.1%。暴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年际差异较大,最早可发生在4月初,最迟到7月中旬发生;最早8月初结束,最迟11月中旬结束。区域性暴雨平均每年发生4.7场次,主要发生在6—9月;第一场区域性暴雨平均日期为7月2日,最早出现在4月初,最迟在9月下旬;最后一场区域性暴雨平均日期为8月31日,最早结束于6月中旬,最迟结束于10月中旬。  相似文献   
75.
基于TM与MODIS遥感数据的农业旱情监测——以河北省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河北省冬小麦种植区域为研究区,基于TM和MOD IS遥感数据,利用植被供水指数法确定了研究区旱情等级。首先,将其与遥感解译获得的冬小麦空间分布图叠加得到受灾冬小麦空间分布图;然后以1 km的距离在受灾冬小麦周围做缓冲区,并与通过人口密度模型获得的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图叠加,得出受灾人口空间分布;最后基于光能利用率改进模型构建粮食产量回归统计模型,得到粮食产量。目的是从粮食产量和作物受灾影响人口两个方面对农业受干旱影响情况进行遥感监测和定量评价,以期为相关部门制定防灾、抗灾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2004年研究区:(1)春季受灾面积小,仅占16.4%;(2)旱情较轻,以轻旱为主,占受灾面积的89%;(3)冬小麦种植面积约为23 965.0 km2,受灾面积约606.3 km2,主要位于唐山市和保定市;(4)粮食产量回归统计模型精度达到了87%,冬小麦产量约为11939247 t,单产约为498.8 t/km2。  相似文献   
76.
世界新闻     
《产业与环境》2000,22(2):79-80
  相似文献   
77.
在总结广东省耕地资源特征的基础上,分析预测了2010年广东人口的发展趋势和消费水平,广东耕地资源的现实生产力、潜在生产力,以及2010年耕地的发展规模和粮食生产力。分析得出结论:2010年广东人口突破8300万人的可能性较大;届时人均消费水平将有较大的提高;广东粮食自给率为70%时,将会出现耕地承载力严重超载。本文最后提出了提高耕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78.
迎接新世纪挑战 深入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世纪之交 ,国际形势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 ,世界多极化趋势在继续发展 ,这是我国加速发展的有利时机。展望世界经济的发展 ,有三个动向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一是世界范围内正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 ,以跨国公司全球并购为主要特征的结构调整和产业重组规模空前 ,国际分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二是科技进步突飞猛进 ,科学技术发展更加迅速 ,信息网络等高技术正在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 ,知识经济已经显示出巨大的力量 ;三是跨国公司的影响力日益增大 ,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 ,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和区…  相似文献   
79.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在过去的20余年里以年均超过一个百分点的速度提升,然而在城市化主要依靠人口乡城迁移推动的模式下,人口年龄结构老化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日渐显现。文章通过年龄移算法描述了乡城人口迁移流动的年龄模式,发现我国农村人口乡城迁移概率随年龄的分布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特征。然后,文章分析了此种年龄模式形成的原因,认为制度是影响乡城迁移年龄模式的决定性因素,制度变迁的缓慢性以及路径依赖决定了短期内我国人口乡城迁移年龄模式的稳定性。基于此,文章预测了人口老龄化对未来中国人口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得出的基本结论是,未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水平提高将进入一个相对平缓的时期,年度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将显著低于过去一个时期,对未来10-20年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的预期未可过于乐观。针对这一结论,文章建议在未来的城市化过程中应完善社会融入机制和提升城市化质量。  相似文献   
80.
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失调是我国目前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但对各地区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非协调性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研究相对较少。此外,鲜有研究对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实证检验。本研究利用我国2005—2013年间的省级面板数据考察各省级行政区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非协调性,并通过构建和估计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探究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非协调性存在着显著的时空差异。在样本期的后半段(2009—2013年),多个省级行政区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的程度有所加深。根据全样本期内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非协调性的严重程度,可将各省级行政区划分为5个等级。城镇常住人口变化对建成区面积变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建成区面积变化对城镇常住人口变化的影响方向虽然为正,但该影响不具有统计显著性。从而表明人口城镇化对土地城镇化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土地城镇化却未能有效地带动和促进人口城镇化。此外,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变化对城镇常住人口变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研究从改革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配方式、抑制城市空间粗放扩张及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