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安全科学   15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93篇
综合类   24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7月流火,挥汗如雨。7月17日中午1点,室外温度高达39℃,此刻许多市民正躲在空调房中午休。本刊记者来到合肥市东至路与望江路交口的南屏家园小区,发现马路边的这个高层小区非常安静,每幢高层的外立面看不到一个空调外机,原来这是安徽首个用上"大地空调"的住宅小区。这里的住户夏季不用买风扇、空调,便能享受到24小时的自然冷风,而这一切都归功于"土地公公"的恩赐。  相似文献   
142.
《绿色视野》2012,(11):12-13
在合肥,常年乘坐27路公交车去义城的人,大多看到过车厢内挑着鱼筐的义城人,闻到过车厢内的鱼腥味。合肥市包河区义城镇,这座濒临巢湖的小镇,在2009年10月28日撤镇设街,更名为包河区义城街道。在合肥市大刀阔斧地打造滨湖新区的建设中,义城成为其核心区和主战场,义城的命运正悄然发生着变化。  相似文献   
143.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定量分析了影响合肥城市生活垃圾产量的主要相关因素;建立了合肥城市生活垃圾年产量的预测GM(1,1)模型,并对合肥市未来五年的生活垃圾产量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显示,"十一五"期间合肥城市生活垃圾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将8.9%左右,而到2010年合肥生活垃圾产量更是将达到81.2万吨.研究表明,所建立的模型精度较高,预测值的验证性良好,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和模型预测方法在城市生活垃圾研究中可以发挥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4.
在处理低浓度城市生活污水时,利用改良E型氧化沟超耐负荷的特点,不设沉砂池、初沉池,进水经格栅后直接进入厌氧池进行生化处理,充分利用进水碳源和所含高效活性微生物,将城市污水输送、处理系统融为一体.加大厌氧处理比重,适当延长厌氧池水力停留时间,避免氧化沟过量曝气现象,增强脱氮去磷效果.  相似文献   
145.
薛亚群 《火灾科学》1995,4(1):51-56
本文以一典型建筑群为例,介绍了现代建筑消防设计的基本要点和设计技巧。  相似文献   
146.
张辉  曹树青 《环境保护》2012,(18):59-61
巢湖是长江下游重要的生态湿地和水资源调蓄场所,强化巢湖环境治理是安徽省生态保护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安徽省推出了诸多措施,其中许多创新型经验值得其他地区借鉴。  相似文献   
147.
合肥市是安徽省省会,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较为健全。在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引入匹配系数,对合肥市旅游开发条件进行多层次的定量分析并提出改善措施,为合肥市旅游开发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8.
2014年上半年,合肥市新推广新能源汽车548辆,总数达9109辆,继续保持全国领先。运行总里程超过1.2亿公里,节约燃油约1800万升,减排二氧化碳约4万吨。近几年来,为进一步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合肥市积极采取措施,大力促进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使用,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49.
从经济、人口、资源和技术管理等角度分析了影响水环境承载力的因素,结合研究区的特点确定了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向量模法对合肥市2000年-2007年的水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合肥市的水环境承载力水平较低,但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评价值由2000年的0.027增加到2007年的0.077.在主要的水资源支持因素中,经济发展和技术管理因素对水环境的贡献增长速度最快,而自然资源因素则是主要的不稳定因素.为了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提高水环境承载力,开源节流,提高水资源量是维持水环境承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0.
从行政效率、资源条件、经济基础、城乡建设、城市文化建设5个方面选取15个影响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指标,构建形成城市高质量发展条件综合评价体系。随后,借助层次分析法完成合肥各县(市、区)发展条件的评价。结果表明:(1)与其他县(市)相比,合肥市中心城区在城镇发展条件上具有较强优势;(2)合肥各县(市)未能实现资源要素的有效整合,在高质量发展方面的作用不够显著;(3)合肥市各县(市)发展条件不均衡,形成了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多镇集聚的空间分布格局。基于此,提出“十四五”时期合肥市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优化路径,包括发挥中心城区扩散功能、利用自身资源比较优势、实现区域空间均衡发展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