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安全科学   19篇
环保管理   20篇
综合类   38篇
基础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王晓辉  黄婧  陈懿 《环境保护》2012,(Z1):59-62
中国垃圾焚烧致病第一案——谢永康诉江苏天楹赛特环保能源有限公司大气污染侵权纠纷案自2010年9月立案以来,一直受到广泛关注。该案涉及中国环境侵权诉讼中的经典难题,即如何证明污染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问题,其判决结果将对今后同类案件的审理和判决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2.
邹娟  杨玲 《安全》2015,36(6):64-67
把城中村作为一个系统,从软件、硬件、环境和人四个方面详细分析了火灾风险要素。依据火灾风险要素,用事故树分析的方法对城中村火灾事故进行分析,明确各风险要素在城中村火灾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因果关系,并得到城中村火灾事故因果分析图。利用因果分析图,可了解影响城中村消防安全的重要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53.
工伤是因为工作而导致伤害或疾病,这种伤害或疾病与工作之间具有法律上的因果关系。任何伤害或疾病,如果与工作之间没有法律上的因果关系,就不属于工伤。从这个角度来说,视同工伤当然就不是工伤。然而,立法不仅仅是理论或科学思维的结果,还是各种社会利益博弈的结果。立法越是反映民意,这种博弈就更为明显,因为民意范围越广,利益的差异越大,立法需要调和的利益诉求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54.
《现代职业安全》2012,(10):111-113
<正>事故致因理论认为,除自然灾害之外,凡是因人类自身活动所产生的危害,总有其产生的因果关系。通过探索事故的原因,采取有效的对策,原则上就能有效预防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5.
沈某饮酒后驾车在双向四车道的公路上行驶,跨越中心双实线抄近道回家时,与对向韩某驾驶的小轿车相撞,造成韩某被甩出车外,又被其他过往车辆拖带至500米外并辗压致死。经现场勘察、调查取证,公安交警部门认定,沈某酒后驾车逆向行驶,应负事故的全部责任,其肇事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的结果有直接因果关系,其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遂以沈某涉嫌交通肇事罪为由向检察机关移送本案。  相似文献   
56.
土壤地下水环境损害因果关系判定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因果关系判定是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关键环节. 为了应对我国日益增加的土壤、地下水环境损害事件和诉讼需求,开展土壤与地下水环境损害因果关系判定技术方法研究十分必要. 环境损害因果关系判定主要是通过构建污染源到受体的途径,来确定污染源与损害之间的关联性. 基于该原则,结合土壤地下水调查评估实践,构建了土壤和地下水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过程中因果关系判定的技术框架,包括源和受体中污染物的同源性分析、污染物在污染源与受体之间传输载体和介质的识别、传输污染物的载体的运动方向和污染物浓度梯度方向的确定、污染物在源和受体之间迁移途径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分析4个步骤. 同源性利用指纹图谱、多元统计、同位素等方法进行分析,载体和介质基于地质和水文地质调查、污染调查等手段识别,载体和污染物迁移方向判断以及迁移途径连续性和完整性分析通过空间模拟等技术实现. 将所构建的技术框架和方法在某企业与下游池塘污染事件案例中进行应用,指纹图谱分析结果显示,污染源(企业)和受损资源(池塘水体)中污染物主要为Zn,具有同源性;通过地质和水文地质调查识别出污染物传输的载体和介质为土壤和地下水;运用取样分析和空间模拟方法判断载体的运动方向为污染源向载体的方向,但地下水Zn污染羽在该方向上不连续;进一步结合影像分析、地质条件分析、人员访谈等,证实迁移途径不连续的原因为存在优势通道,最终判定污染源(企业)与下游池塘污染之间确实存在因果关系. 案例应用也证实了该研究所提出的技术框架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57.
环境公益诉讼作为保护环境利益、惩治危害环境行为的利器,在环境污染事件频发的工业化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明确证明标准有利于环境公益诉讼的开展。不同的环境公益诉讼案件适用不同的证明标准,应当结合其自身的特性,建制多元化、多样性的证明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58.
环境侵害是现代社会的新生问题,作为一种新型的侵害行为,它具有缓慢性、持续性,从而使因果关系判定发生困难。本文提出适用因果关系推定原则,并由加害人承担更多的举证责任来解决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59.
张晓彬  宁淼  于渤 《环境保护》2020,48(10):59-64
《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以及强化区域联防联控等方面着手加快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分析北京PM_(2.5)污染驱动因素,对筛选的驱动因素进行深度检验,进一步验证和分析这些驱动因素对北京PM_(2.5)污染的长期动态效果。研究结果表明,2007—2018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区域间传输影响与北京市PM_(2.5)浓度之间存在长期且稳定的关系,为北京市PM_(2.5)浓度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而用地结构各因素均未通过深度检验;在所有驱动因素中,交通运输结构中的机动车保有量权重最大。因此,为推动PM_(2.5)浓度的持续下降,北京市应着力推动大宗物料运输"公转铁";同时,坚持持续调整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严防散煤复燃,落实区域联防联控措施;此外,还应进一步强化城市扬尘的精细化管控,大幅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充分挖掘用地结构调整对北京PM_(2.5)污染控制的潜力。  相似文献   
60.
焦化废水A~2/O处理过程中的组成和毒性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化废水中含有大量毒性物质,具有较强的生物毒性。本文以实验室构建的A2/O焦化废水处理系统为研究对象,考察废水处理过程化学成分和急性毒性的变化。采用紫外扫描和三维荧光光谱分析考察了处理系统各阶段出水的物质组分,并采用固相萃取和超滤膜分离等手段对水样各组分的发光细菌急性毒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伴随着芳香族物质等毒物的去除,焦化废水的急性生物毒性在该处理系统中被逐步削减,最终出水的毒性当量仅为原水的28%;不同组分的生物毒性测试结果显示,废水水样的强极性和中等极性有机组分贡献了绝大部分的毒性当量,而这些物质主要在缺氧段及好氧段被削减;结合三维荧光光谱的分析结果,可推断焦化废水中一类很难在A2/O处理系统中被完全去除的芳香族蛋白质类似物(Ⅱ区)很可能具有较强的生物毒性,是构成出水毒性的主要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