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2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85篇
安全科学   80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459篇
综合类   1096篇
基础理论   156篇
污染及防治   47篇
评价与监测   26篇
社会与环境   417篇
灾害及防治   5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140篇
  2013年   96篇
  2012年   114篇
  2011年   122篇
  2010年   98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134篇
  2007年   113篇
  2006年   101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90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68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81.
绿色开采条件下露天煤矿土地动态演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白音华三号露天煤矿为例,研究了基于绿色开采条件下的露天煤矿土地动态演化规律。根据绿色开采中土地占用面积最优化及破坏土地尽早恢复的原则,建立了白音华三号露天煤矿地质模型、采矿模型等,研究了采场形态与采矿时间的动态变化关系;建立了内排土场排土模型,充分利用内排空间是减小运输成本与征地费用的重要途径,优化了内排土场发展过程边坡形态及排土容量;通过合理规划采、排计划,达到了绿色开采原则指导下的边开采边恢复土地的目的,既解决了露天矿合理征地问题,又解决了露天开采带来的生态恢复问题。  相似文献   
182.
近年来,农村居民点整理被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措施,在各地广泛开展。其在改善农民居住环境、为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置换建设用地空间的同时,也对区域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产生了巨大冲击,其中,土地投入变化是农户响应这些冲击的重要表现。本研究沿着"农村居民点整理-区域土地利用条件变化-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响应"的逻辑思路,形成了农村居民点整理对农户土地投入影响的分析框架,并在此基础上,从总体效应和不同政策影响两个层次,构建了农村居民点整理对农户土地投入影响的两个模型。依据江苏省调研数据,从资金和劳动力两个方面,实证分析农村居民点整理项目对农户土地投入的净效应,以及不同居民点整理政策对农户土地投入的影响方向和大小。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点整理促进了农户的土地资金投入,但对农户的土地劳动力投入具有负向影响。不同居民点整理政策对农户土地投入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其中,置换住房的宅基地补偿政策和农地产权稳定政策对农户的土地资金投入具有较好的积极作用,而安置公寓房政策则更可能带来农户土地资金投入减少;农地产权稳定政策和安置公寓房政策显著负向影响农户土地劳动投入,但宅基地补偿政策对农户土地劳动投入影响不显著。本研究对这些结果进行了合理解释,同时也估算了户主年龄、户主受教育程度、农业收入比例、非农就业水平、农业补贴收入、耕作距离和土地经营面积等控制变量对农户土地投入的影响情况。最后从强化规划引导、内涵拓展、宅基地补偿策略优化、土地流转制度完善等方面,提出农村居民点整理政策调整和合理引导农户土地投入行为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需要统筹区域发展多元目标以增强对区域发展的指导力和约束性,因此全面了解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政策目标偏好,能为优化规划技术方法和改革规划管理体制提供政策参考。鉴于此,本文在分析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多元目标及其关系的基础上,采用内容分析法基于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进行词频挖掘构建目标偏好测量维度及体系,进而对两轮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进行目标偏好的定量测度,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多目标规划,通过内容分析法可以构建由经济、社会、生态三大目标构成的目标偏好测量体系;(2)从目标偏好排序来看,三大目标中社会目标始终是两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首要偏好目标,生态目标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次要偏好目标,经济目标排在最后;同时相比上轮规划,本轮规划耕地保护子目标次序提前,土地整治子目标次序推后;(3)从目标偏好程度来看,社会目标的首位偏好程度有所下降,但其中耕地保护子目标的首位偏好度明显上升;生态目标和经济目标的首位偏好程度基本不变,总体而言本轮规划三大目标偏好程度的差异缩小。研究结果说明,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始终坚持以耕地保护为核心的社会目标偏好,符合其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主导的部门规划的定位;虽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经济、社会、生态三大目标的偏好程度差异缩小,但其若要在空间规划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还需要通过优化规划技术和改革规划管理体制进一步均衡经济、社会、生态目标,以承担起统领全区域空间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4.
养老保险对土地流转促进作用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11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中社区及微观个体两个维度的数据,对养老保险与农村土地流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农村地区的农地流转率普遍偏低,且仍有部分农村地区未覆盖任何养老保险制度,而实施新农保或老农保以及对65岁以上老人发放补助等养老保障政策措施的社区土地流转比例较高,因此养老保险等政策对社区土地流转比例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微观个体数据表明农村地区土地流转行为并不活跃,发生了土地流出行为与土地流入行为的比重均在10%左右,但农民是否领取到了养老金无论是在土地流出还是土地流入方面,都是有正向的促进作用的。一方面,养老金的收入具有稳定性,一定程度上满足老年农民必要的货币支出需要,对土地的养老保障功能具有替代作用,进而促进土地流转供给的增加;另一方面,有养老金的土地转入者家庭生存的担忧又得到有效缓解,又可以促进其大规模转入土地进行开发,促进了土地流转的有效需求,因此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来看,养老保险对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促进都是十分有效的。农民年龄也是影响土地流转的重要因素,但对土地转出或转入的影响方向不尽相同。年龄较大的农民一般缺乏技能,非农就业就会较少,相对于青壮年可能不愿意土地流转,但对于那些年龄很大的农民来说,受到劳动能力的限制,可能愿意流出土地,而不会流入土地扩大土地经营规模。进一步将社区变量和个人特征变量同时纳入到分层模型内分析可以发现,社区是否对65岁以上老人发放补助对个体土地转出、是否有养老金对个体土地转入都具有正向的显著作用,也表明本文模型分析结果是较为稳健的。基于这些结论,本研究的政策含义是很明显的,即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是有效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85.
土地种植面积与土地生产率之间究竟存在何种关系?这一问题的答案,不仅关乎我国的粮食安全,也关乎我国农村土地政策、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等重大问题。农业生产深受气候条件、距离市场的远近、种植方式、土地质量、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影响,但现有的文献没有很好地控制这些因素;另有学者以欧美等大农杨的数据或者官方提供的数据为基础,来分析我国农业是否采取规模经营政策,这并不切实际。本文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构成要素理论和科布-道格拉斯的生产函数,建立土地种植面积与土地生产率之间关系的计量模型,然后基于我国中西部七县(市)相邻的乡镇农户调查数据,分别对望江县水稻、南县水稻和棉花、濮阳市小麦种植生产的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气候条件、距离市场的远近、种植方式、土地质量、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前提下,土地种植面积与土地生产率之间呈现正向的关系,不同土地经营规模条件下土地种植面积对土地生产率的影响也为正值;考虑农机设备的资本投入要素后,土地种植面积与土地生产率之间依然呈现正向关系;边际效应的分析表明,农户土地经营规模的增加,不仅不会降低土地生产率,在多数情况下反而会增加土地生产率。这表明在当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鼓励和完善土地流转政策,减少零碎化经营,推动适当的规模经营,不但不会降低,反而会提高我国土地生产率和农业总产量。这一研究结论对制定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完善农村劳动力等要素市场、鼓励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战略和支持城镇化建设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应用生态足迹的方法,通过一定区域内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对比可以很好地反应区域生态状况。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方法对土地利用规划方案进行预评估,为其提供科学依据。首先通过对2003到2011年巩义市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得出生态赤字整体呈上升趋势,说明巩义市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然后预测出规划目标年人均生态足迹消费为3.1555 hm2/人,并利用规划中各类用地指标计算出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2863 hm2/人,得出规划目标年2020年的生态赤字为2.8692 hm2/人,说明在规划期巩义市生态环境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在规划决策中应当尽量减少对生态承载力高的地类的占用,如耕地、水域等。  相似文献   
187.
通过实地调查取样分析,结果表明:玉丰镇鸡头寺村和金龟村规模化畜禽集中养殖实际出栏量是土地环境容量1.3倍,土壤中含锌、铜、锰、砷量分别为163.05mg/kg、156.00mg/kg、101.13mg/kg和9.19mg/kg,已造成土壤污染,农田灌溉用水化学需氧量超标准限值503%,地下水和大气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  相似文献   
188.
综合调查分析大连市炮台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现状,建立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特尔斐法确定指标权重,进而计算土地集约利用度,并分别从扩展潜力、结构潜力、强度潜力、管理潜力四个方面计算土地集约利用强度。综合分析土地集约利用度与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强度计算结果表明,炮台开发区土地集约度分值达到86.16%,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土地利用强度潜力较小。未来土地利用潜力主要为扩展潜力,不存在管理潜力,从而对炮台开发区未来发展土地集约利用提出相应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189.
许珈诚 《环境教育》2012,(11):81-82
亲爱的孩子们:你们好!我是你们的土地母亲。今天,想和孩子们说一说我埋藏在心里好久的话。你们的祖先很爱惜、热爱我,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劳的双手在我的身上耕作,勤劳的汗水渗透在我的心里,我也很爱他们,终于有一天,智慧的光芒闪现了。于是,便有了生长于斯、繁衍于斯、劳动于斯的祖祖辈辈;于是,有了传承千古的华夏文明……世世代代把我看得比生命都重要。这样,你们才有了耕作五千年而完好如初的我。而今天……我一直甘于奉献,你们却使我的容颜逐渐憔悴,我的头发逐渐枯槁,我的双手逐渐粗糙,我不再容忍,开始哭泣,我要向你们呼唤:  相似文献   
190.
据《财经》杂志报道,近年来,中国有大量"毒地"被开发为住宅用地,甚至成为昂贵的地王。所谓毒地,就是曾经用于生产、贮存、堆放有毒有害物质,或者因其迁移、突发事故等,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并产生人体健康、生态风险或危害的地块。这些年来,毒地害人的事件屡屡发生,比如苏州有家化工企业搬迁后,留下20亩毒地,导致六名筑路工人挖土时昏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